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說一些帶著情緒的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無意間的一句話,不僅不能教育好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
下面這些話,你說過嗎?說過3句以上的可是非常危險了,小心毀掉孩子一輩子的幸福。
1、「你看人家的孩子」
相信大多數人身為孩童時都受到過父母將自己與他人攀比,就是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這種攀比心理我們是可以理解的,這或許就是對孩子成功的渴望,希望孩子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希望你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好甚至是更好。然而,實踐起來的效果卻沒想像中那麼好。
每一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著被父母理解和認可,對比性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被忽視與被否定的感覺。
世上沒有完美小孩,但是每個孩子都是最美好的個體。我們不否認讓孩子之間存在差異,但是真正縮小差異的不是比較,而是家長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要想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首先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家長」。現在開始,放棄盲目的攀比,蹲下來抱抱他、親親他,告訴他:你愛他,只因為他是你獨一無二的孩子,而非他的成績和討好。
2、「弟弟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
很多爸媽,經常會將這一句話掛在嘴邊:你是大的,要讓著小的。大人們的本意是消除爭端,讓孩子們更好的相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但這種不分情況的強制要求,不僅會傷了大的,也會害了小的。
大的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的感受,偏心,甚至很可能視弟弟妹妹為競爭對手。小的孩子很容易樹立了一個概念,因為小,所以什麼東西順其自然就應當是他的,恃寵而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大的讓小的,應該是孩子心甘情願的主動選擇,而不應該是大人的強制要求。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講究兄友弟恭,愛護幼小,但是這種謙讓,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
我們缺的不是道德,而是規則。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最好的愛與公正對待。
3、「玩具借給小朋友,不可以這麼小氣」
很多家長都可能遇到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搶玩具的情況,大人常常礙於情面,總是會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分享「玩具」。
強迫分享最大的問題在於「強迫」。家長逼迫孩子分享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在告訴他:可以用強行的方式要求別人做不想做的事?
強迫分享的本質是:家長利用自己的權威,逼迫孩子。而這種權威本來就是建立在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上。
但對於這種不平等,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反而打著「分享」的旗號,自認為在孩子心理播下「樂於分享」的種子。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大方分享,首先他得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其次你得給他拒絕分享的權利,有了這樣的意識,才能慢慢地引導孩子主動地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4、「我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
有多少父母,成天把「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父母為孩子的無私付出,確實值得我們讚頌;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感綁架無疑是一道沉重的枷鎖。
你的一句「都是為了你」,孩子根本承受不起。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父母,常常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益處。把自己的辛苦都描述成是為了孩子,從而讓孩子產生負罪感的父母,真的很自私。
我們對孩子的所有付出,都是自己的選擇,即使辛苦也不該對孩子有所怨言;而孩子對我們的回報,也應該是基於愛的一種選擇,而不該是在父母綁架或者強迫下的無奈之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大的依靠。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就像樹木離不開雨水地澆灌一般,孩子也離不了父母的鼓勵。
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做一個傾聽者、陪伴者和引導者。同時,也請不要吝惜您的讚揚,大方地對孩子說:「你很好,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