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所作的絕命詞。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的怨憤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創作背景
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於楚國下相,小時候即有志「學敵萬人」之術,力大能抗鼎。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胡亥在位,社會動蕩,起義不斷。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揭竿而起,三十四歲的項羽也在項梁的指示下,殺死會稽太守殷通,舉兵反秦。
公元前208年,項羽叔父項梁戰死,項羽成了宋義的手下。
公元前207年,項羽向宋義建議快速行兵,宋義不聽,於是項羽殺死宋義,率領兵馬迅速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巨鹿之戰),楚兵以一當十,打退章邯,項羽從此威震楚國,各諸侯都歸附於他。秦將章邯向其投誠,被項羽封為雍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下令將秦國投降的士兵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同年,項羽在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設置了一場宴席(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但並未殺掉劉邦。項羽進入鹹陽後,引兵屠殺整個鹹陽城百姓,並殺死秦王子嬰,燒毀秦王宮殿。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一共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但八月,齊、趙諸侯即叛亂。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攻打楚國,項羽率軍大破劉邦軍,劉邦求和。
公元前203年,項羽率軍攻打彭越,韓信由準備進攻楚國,劉邦軍也趁機發動進攻,楚國可謂腹背受敵,加上糧草不繼,於是與劉邦籤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公元前202年,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說服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軍抵敵不住,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突圍之夜,四面楚歌。項羽看著心愛的美人,和自己的駿馬,忍不住唱了這首《垓下歌》。
詩歌賞析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風雲的業績。曾經力能扛鼎,以少勝多大敗秦軍,名震天下。而如今天時不利,連烏騅馬也不肯前進了。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撤至垓下,漢軍重圍,眾叛親離,帳內只剩他心愛的虞美人。而如今四面楚歌,項羽也明白自己到窮途末路,連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了,只能悲嘆,虞姬虞姬怎麼辦,我該怎麼安排你呢?
虞姬面對這樣的情景,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身亡。
翻譯:力量可拔山啊,氣概可蓋世,可時運不濟的寶馬也再難奔馳,寶馬不奔馳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該如何安排你呢?
項羽何嘗不是在建立另一個秦國?
項羽的失敗在於窮兵黷武,他是打仗的料,卻不是為王的料。他太過於殘暴,屠殺二十萬投降士兵,破城即屠殺全城百姓。這樣的項羽建立的何嘗不是另一個秦國呢?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