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
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
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1929年,華羅庚受僱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誌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訪問中國,他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向當時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
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關鍵性的兩年。這時他已經在華林問題(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結果,而且在英國的哈代—李特伍德學派的影響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劍橋的時期發表的。其中一篇關於高斯的論文給他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
1937年,他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正教授,後來遷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至1945年。
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個吊腳樓上,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同年9月,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
1947年,《堆壘素數論》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至1950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
1950年春,攜夫人、孩子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1952年7月,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數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9月加入民盟。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並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以及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
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同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裡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66年,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造反派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華羅庚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69年,推出《優選學》一書,並將手稿作為國慶20周年的獻禮送給了國務院。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
1974年,被「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釋會上公開點名,說他到20多個省市推廣「雙法」是「遊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從大興安嶺採伐場地來到哈爾濱,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他昏迷了6個星期,一度病危。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繼正式出版。
1979年5月,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
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11月,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赴義大利裡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
1984年4月,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1985年4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5年6月3日,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
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華羅庚在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
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
20世紀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裡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
華羅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壘素數論》、《指數和的估價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多複變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調和分析》、《數論導引》、《典型群》(與萬哲先合著)、《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著)、《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係數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與他人合著)、《優選學》及《計劃經濟範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已列入20世紀數學的經典著作之列。此外,還有學術論文150餘篇,科普作品《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輯為《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華羅庚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
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大師,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選聘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
建國六十年來,「感動中國一百人物之一」。
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
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勞埃爾·熊飛兒德說:「他的研究範圍之廣,堪稱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響的人也許比受歷史上任何數學家直接影響的人都多」,「華羅庚的存在堪比任何一位大數學家卓越的價值。」
哈貝斯坦:「華羅庚是他這個時代的國際領袖數學家之一。」
克拉達:「華羅庚形成中國數學。」
萊麥爾說:「華羅庚有抓住別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議的能力,並能準確地指出這些結果需要並可以改進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廣泛閱讀並掌握了20世紀數論的所有制高點,他的主要興趣是改進整個領域,他試圖推廣他所遇到的每一個結果。」
丘成桐:「先生起江南,讀書清華。浮四海,從哈代,訪俄師,遊美國。創新求變,會意相得。堆壘素數,復變多元。雅篇豔什,迭互秀出。匹夫挽狂瀾於即倒,成一家之言,卓爾出群,斯何人也,其先生乎」
吳耀祖:「華先生天賦豐厚,多才好學,學通中外,史匯古今,見識淵博,論著充棟。他的生平工作和貢獻,比比顯示於他經歷步過的廣泛數學領域中,皆於可深入處即深入探雋,可淺出的即淺明清澈,能推廣的即面面推廣,能抽象的即悠然抽象」
轉自中國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