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3月26日報導:
「洛瑞真是個小鋼炮呀!」、 「費爾頓怎麼又胖了!」,這兩句話是球迷對洛瑞和費爾頓最直觀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洛瑞和費爾頓同為205磅(93公斤),洛瑞比還費爾頓矮了2釐米。
難道是我們的視覺系統出現Bug了?其實不然,壯和胖並不是體重大小的衡量標準,而是體脂在身形上的具體體現。通常我們認為,體脂率越低越好。所以當運動員體脂率過高時,往往就會受到球迷的質疑。
接下來,網易體育將從三個方面帶你全面的了解體脂率,從此「黑」人再也不是瞎「黑」!
一、體脂率是什麼?
體脂率,顧名思義是指人體內脂肪含量佔人體體重的百分數,其計算公式為:體脂率(%)=身體脂肪重量/身體質量*100%。
顯然,脂肪是身體成分的一種。身體的其他成分還包括蛋白質、無機鹽和水分等。對於不同的人群來說,身體成分的佔比也是不一樣的。就運動員而言,長時間的訓練和運動,會導致脂肪含量下降,因此他們的體脂率一般都低於常人(正常成年人的體脂率分別是男性15%-18%和女性20%-30%)。
另一方面,體脂率只是一個指數,並不完全代表健康、強壯與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對河北體育學院等一級及以上的187名不同項目運動員進行測試,發現在運動員中,柔道投擲類的選手體脂率最高,僅僅比普通人少了1%-2%。而中長跑運動員體脂率最低,男性平均體脂率達到了7.46%左右。這能說明中長跑運動員比柔道運動員更厲害嗎?
值得一提的是,網易體育發現男子籃球運動員體脂率不高不低,徘徊在11%上下。這一結果也不難解釋,不同的體育項目需要強化不同的身體成分。籃球這個項目考驗運動員的綜合能力,各項指標要求的十分平均,這頗有中庸之道的意思。
二、體脂率怎麼測量?
體脂率如何測量一直是難題。首先,身體成分實在太多,忽視了某一種成分很有可能造成結果的誤差。其次,在人體內部各種成分的含量需要相當高的科學技術才能檢測出來,並不像有形的東西那麼好稱重。
如今,在世界上流行的測體脂率的方法包括了四種,分別是水下稱重法、雙能X射線吸收法、皮褶厚度法和生物電阻抗法。
水下稱重法需要人體完全浸入水中,操作難度太高;雙能 X 射線吸收法則是通過兩種不同能量的光子穿過機體後的強弱,來計算各種組織的含量。這對儀器要求很高且輻射對人體有微小傷害;皮褶厚度法可能是最為簡單,並且沒有傷害的測量方法。由於人體的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大網膜等處,因此通過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推算人體的體脂率。不過,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密度及脂肪的分布。
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生物電阻抗法。在各大健身房幾乎都能看到的測量身體各項指標的儀器,都是採取了生物電阻抗法。生物電阻抗法的基本原理在於:人體內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電阻抗,脂肪物質的含水量低,電阻抗大,導電性能差;非脂肪物質含水量高,電阻抗小,導電性能好。因此可以根據人體的電阻抗值來推斷脂肪和非脂肪物質的比例,推算人體成分。
因此當有人拿出生物電阻抗法測量出的體脂率報告時,還是有相當說服力的。
但網易體育通過翻閱資料、對多個健身教練採訪了解到,這種方法絕非萬無一失。腹瀉、運動、桑拿、 吃藥等特殊情況都會影響到測量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現在國內所用的儀器多為國外進口,儀器所用公式都不是針對中國人而開發的,因此可能出現較大誤差。當然,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並不是運動員可以控制的。
三、NBA球員的體脂率真的那麼低?
作為全世界最為出色的體育聯盟之一,NBA各個方面都堪稱職業的典範。過猶不及的是,人們往往神化NBA球員,其中神化體脂率成了「重災區」。
2018年就曾有媒體報導NBA超級球星勒布朗體脂率達到了6%,簡直是不折不扣的「筋肉人」。這一說法也十分符合勒布朗愛護身體、勤奮訓練的人設。但通過照片的對比,我們就能發現這個消息並不可信。
通過調查發現,勒布朗等諸多籃球運動員所做的體脂率測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體脂率測試,更嚴格的來說,這種測試叫皮下脂肪率。人體的脂肪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率和內臟脂肪率相加之和才是體脂率。
此舉也不是勒布朗的鍋,網易體育在NBA官網的2018年新秀體測一欄中發現,高達13人的體脂率低於或等於5%。從這看出,NBA中的體脂率默認為了皮下脂肪率。
至於傳說的喬丹體脂率曾到達過3%,有可能也是把皮下脂肪率直接當成了體脂率而流傳的假消息。科學研究表明,一旦體脂率低於5%。人體會出現代謝紊亂、 身體功能失調,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作為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顯然喬丹會把體脂率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區間。保留適合的脂肪可以增加緩衝,避免受傷;去掉體內多餘的脂肪,相當於減負, 增加自己的速度和耐力。
資料來源:
葉姝,吳向軍 《體脂含量與體脂率測量與評價方法的比較》 四川體育科學2010年3月第1期
馬俊,張霈,楊麗然,胡曉彥 《不同項目運動員身體成分特徵》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年6月第6期
作者:Ricky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