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是由腸型豚鼠氣單胞菌(曾用名:點狀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水生動物常見消化道疾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短桿菌,該菌兩端鈍圓,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在R-S培養基上呈黃色。
流行病學:各種魚類均會感染,主要危害草魚、鯉魚、青魚、武昌魚等。流行時間為4-10月,水溫在18℃以上開始流行,流行高峰為水溫25-30℃,一般死亡率在50%-90%,全國各地區均有發生。
症狀:病魚離群獨遊,體色發黑,食慾減退廢絕。肉眼可見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凸,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血液從肛門流出,部分無腹水。解刨開腹部,我們會看到腸道明顯充血、出血、發紅,腸壁變薄,彈性降低,腸道內無食物,裡面充滿大量黃色或淡黃色的黏液。
診斷:根據肛門紅腫、外凸,腸道黏膜面嚴重充血、出血、極度發紅(有時候會出現只有部分腸道紅腫)或腸壁變薄,腸腔內充滿大量淡黃色黏液進行診斷。根據從病魚的肝、腎或者血液中分離並檢測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後進行確診。
防治:預防該病時應做好徹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質清潔。嚴格制定「四消四定」措施。在進行轉塘前應提前做好保肝護膽來提高魚體免疫力,要轉進的池塘水體確保消毒水質良好。投餵新鮮飼料,不餵變質飼料,氣溫變化、溫度上升應減量投喂,是預防該病的關鍵。
治療:一般情況細菌性腸炎的發生都伴隨著水質惡化,機體免疫能力下降而來。所以我們在治療細菌性腸炎的同時也不要忽略水質情況。
1、必要時採取增氧底改+EM菌進行徹底改底或者用增氧底改+枯草芽孢桿菌進行底質改良,另外就是用過硫酸氫鉀成分的底質改良劑進行改良水質(視情況而定)。
2、再結合調水的同時,我們可以在飼料中根據嚴重情況拌入適量大蒜素+多維+免疫多糖投喂。
3、採用外用芳草聚維酮碘消毒或者戊二醛+苯扎溴銨進行治療。
4、定期投餵保肝藥+多維+免疫多糖減少魚體用藥時的刺激。
5、定期拌料飼餵乳酸菌。
6、必要時減料或停止投餵飼料。
喜歡就做個朋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以上內容,經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