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防治措施由僅供防治工作中參考。具體措施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相關專業機構和人員指導下實施。相關應藥處方應由執業獸醫開具。
一、預防措施
(一)生產預防
1 加強水質管理
1.1 透明度控制
河蟹養殖前期,水體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40cm左右,以不能見池底為原則,避免因透明度過大而造成青苔在底部快速生長。夏季高溫季節,透明度應控制在60cm以上,有利於遏制水溫的快速上升。養殖後期,透明度應控制在80cm以上。若透明度過大,可通過施用生物肥料進行調節。
1.2 加注新水和換水
當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色變濃時要及時換水。特別是夏季高溫期間,高溫、雨水容易導致池塘水質變化較大,應注意防範。通常情況下,5~7天注水1次,10~15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10~20%,換水應避開蛻殼高峰期,以免影響正常蛻殼。部分池塘因外源水質較差可以採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具體用法用量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或技術人員指導。
1.3 水位控制
池塘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後穩」的原則進行調控,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5m及以上,9~10月穩定在1m左右,高溫季節適當加深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影響河蟹蛻殼及生長。
1.4 潑灑生石灰
河蟹養殖池塘須定期潑灑生石灰,既可以中和高蛋白飼料腐敗變質後的弱酸性,調節PH值7.5以上,又可為河蟹生長提供足夠的鈣源。生石灰每20~25天一次,每畝水面水深1m用量10kg左右。
1.5 水質調控與改良
換水不便和高溫季節應適當使用微生態製劑和底質改良劑,對水質用進行改良,同時還可有效預防河蟹細菌性腸炎等疾病發生。微生態製劑和底質改良劑每15~20d施用一次,每畝用量3~5kg,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高溫季節應避免使用含氯消毒劑,改用溴製劑或碘製劑,消毒劑使用應避開蛻殼高峰期。
2 加強水草管理
河蟹養殖池塘水草覆蓋率一般控制在50-70%,水草密度過低,對水質調控的能力差,水質易過肥;水草過多過密,封蓋水面時,不僅容易造成水體流動性變差,導致溶氧降低,還會導致河蟹活動受限影響攝食。
水草種植過程中既可以一種水草為主,其他水草為輔,也可三類水草不分主次同時種植。目前河蟹養殖過程中的水草種類主要有輪葉黑藻、伊樂藻及苦草,三種水草均為沉水性水生植物。池塘內種植的沉水植物區可用網片分隔欄圍,保護水草萌發,種植面積佔池塘面積的1/3左右。由於伊樂藻不耐高溫,當高溫來臨時,露出水面的伊樂藻容易被灼傷,造成水草死亡腐敗水質,引起疾病發生。夏季來臨前,要及時割去過長的伊樂藻,保持藻體距水面30cm,並及時割除過多過密的水草,為河蟹正常生長釋放更多空間。
河蟹養殖過程中所用浮水性水生植物一般為水花生,水花生適應性強,河蟹不喜食用,當河蟹池中有以上三種水草並且長勢良好時,一般無需再移栽水花生,只有當蟹池中沒有水草才考慮移栽適量水花生。水花生通常將覆蓋率控制在10-20%,移栽後要防止其過分瘋長而覆蓋全池所帶來的其它負面影響。
3 加強飼養管理
健康的營養管理是保證河蟹健康生長的基礎條件,也是預防河蟹細菌性腸炎的關鍵,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河蟹的營養需求
(1)保持池塘中水草、螺螄等基礎飼料的含量,確保河蟹有額外餌料補充。養殖戶可在每個養殖年前進行螺獅的投放,並定期殺滅池塘中其它以螺獅為食的生物。另外,夏季時需定期清除過於茂盛水草,以防止河蟹無法尋找食物以及提高水體溶氧等。
(2)河蟹對蛋白質的需求高,因此,河蟹養殖期間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以植物性飼料為輔。以冰鮮魚等作動物餌料、大豆玉米等為植物餌料時,建議植物餌料佔比不超過總投餌的1/3;或建議直接選用配合飼料投喂。餌料總投餌量 (g):蟹 (Kg) 建議不低於85。
3.2 飼料的製作
(1)河蟹利用鰲足將飼料送入咀嚼器中磨碎,因此在飼料加工中,更細的原料粉碎程度有利於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此外,由於池塘養殖面積較大,河蟹往往無法及時尋找到食物,因此要求飼料在水中溶散時間必須在2小時以上,以保證河蟹能夠正常攝食。
(2)為提高河蟹尋找食物的效率,可以在飼料中加入誘食劑;為防止飼料油脂氧化,也可以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劑等。
3.3 飼料的儲放
(1)倉庫建造時應注意通風乾燥,避免蟲害影響,從而防止飼料在儲放過程中出現腐敗問題。此外,養殖場可以根據需求選擇飼料儲放量,維持滿足半個月投餵量的飼料儲備即可。
(2)定期檢查飼料的質量,防止投餵黴變飼料,切勿為了降低成本而將黴變的飼料投餵進池塘中,從而影響水質,以及誘發河蟹健康狀態下降,增加細菌性腸炎發病風險。
3.4 飼料的投餵
(1)加強管理,注意固定路線和時間均勻投喂,定期檢查河蟹吃食情況;
(2)由於河蟹養殖區每年會經歷梅雨、颱風等長時間下雨的季節,造成池塘水渾濁、溶解氧下降的狀態,需通過測量水體透明度、溶氧、pH等指標監測水質,決定投餵量。此外,此時期可在飼料中添加適當的益生菌或多肽、多糖等,增強河蟹免疫力;亦可提高精料比例,從而保證該時期河蟹營養充足。
(3)建議在養殖塘中設立食臺,食臺 (個):池塘面積 (畝) 比例約1:3,食臺以設立在投食路線四周為宜。日常需觀察池塘內食臺的吃料情況,河蟹不同規格、不同的養殖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環境條件等均會影響其攝食率,養殖戶需根據食臺吃料情況調節投餵量,從而保證河蟹免於遭受營養缺乏的狀態。
總的來講,新鮮無腐且營養足夠的飼料投餵下,一般能夠滿足河蟹應對自身生長以及抵抗外界應激需要,從而降低細菌性腸炎發生的可能性。
(二)藥物預防
1. 外用藥:潑灑聚維酮碘或季氨鹽絡合碘,每10天潑灑一次,可交替使用,劑量按商品藥物上的說明書。
2. 免疫促進劑:對於沒有發病的河蟹,飼料中添加免疫促進劑進行預防,如酵母多糖、黃芪多糖、β-葡聚糖、殼聚糖、多種維生素等(使用劑量參考商品藥物的說明書,每15天可以連續投餵4-6天),可提高河蟹的抗病力。
3. 內服藥物:每15天可以用中草藥(如板藍根、大黃、魚腥草混合製劑,等比例分配藥量)進行預防。中藥需要煮水拌飼料投喂,使用劑量為每千克蟹體重0.6-0.8克,連續投餵4-5天。如果事先將中草藥粉碎混勻,在臨用前用開水浸泡20-30分鐘,然後連同藥物粉末一起拌飼料投餵則效果更佳。
二、治療措施
(一)外用藥物
池塘消毒可以採用殺滅細菌的方法進行,以碘製劑最為理想,如聚維酮碘、季氨鹽絡合碘等,兩者可交替使用。使用方法是連續潑灑2-3次,間隔一天潑灑一次。使用劑量參考商品藥物說明書上的劑量,使用時注意避光。
(二)內服藥物
對於發病池可以採用口服途徑投餵抗細菌中草藥進行綜合治療。也可內服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等國標漁藥,劑量按商品藥物上的說明書,每天一次,連續3~5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