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懷孕,這個詞放到現在,是再普通不過的詞了,可時間往前推70年,這樣的詞用在一個剛成年的少女身上,是不是有些驚世駭俗?
明星演員之間傳緋聞,同樣也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可和同一個人的緋聞傳了長達30多年,似乎也是比較少見的。
而這兩件事,都發生在一個女人身上。
這個女人,叫李香琴。
被譽為香港著名的粵劇第一女配角。
李香琴出生於順德的一個傳統家庭裡,後移居澳門,度過了她早期的少年時光。
這個家庭傳統到什麼地步呢?
她的父親是做傳統生意的,有5位太太,兒女眾多,只怕跟有4位太太的賭王不遑多讓。
一夫多妻制,孩子眾多,父愛分散,母親得跟剩下的4位「媽媽」爭寵,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香琴。
她的家庭傳統,可從小就得不到太多關注的她,在澳門那種地方,卻養成了前衛,見識野,果敢有主見的女孩。
14歲那年,李香琴喜歡上了粵劇,對一個粵劇名伶任劍輝非常痴迷,因此產生學戲,追逐偶像腳步的念頭,之後,她到廣州學藝。
這也算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
2年後,她終於踏上了表演的舞臺,常常跟著劇團上山下鄉去巡演。
此時,有兩個男人,也在努力一步步向她靠攏。
一個是廣州陳錦棠「錦添花劇團」團員,著名的粵劇演員蕭仲坤,一個則是有「配音天王」之稱的譚炳文。
前者是李香琴一生裡唯一有過7年婚姻的丈夫,後者則是跟她傳緋聞30多年的老搭檔。
有一段時間,蕭仲坤跟著劇團在越南和新加坡等幾個國家巡迴表演,蕭仲坤和李香琴兩個人一起演戲,兩個人年紀相當,志趣相投。
那時候,她才十六七歲,情竇初開,對愛情懵懵懂懂,他鄉遇故知的情結,孤單中有人陪伴的溫情,仿佛在從小缺愛的李香琴從心底裡覺得感動和溫暖。
18歲那年,她未婚懷孕,才剛起步的演藝事業,就走到了岔路口。
孩子出生以後,李香琴始終不敢回家,卻還是無意中被發現了,無奈,她只好帶著未婚夫婿和孩子回去見家長,兩人匆忙結婚。
兩人都年輕,沒有太好的經濟支撐,但好歹還有做生意的父親可以偶爾幫扶一陣,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不鹹不淡,一晃就是7年。
1957年,兩人離婚,結束了這段年輕卻又帶著衝動的婚姻。
而就在這前一年,李香琴剛剛開始涉足影壇,參與了著名導演胡鵬的《黃飛鴻三戲女鏢師》。
胡鵬是黃飛鴻的狂熱粉絲,一生執導黃飛鴻相關的影片近百部,其中,關德興主演的就有59部。
作為一個影壇新人,李香琴第一部作品就能跟胡鵬,關德興這樣的人物合作,起點不低。
可即便如此,受限於家庭,孩子,演藝事業的確難以兼顧,她能接到的戲不多。
父親生意失敗,跟丈夫離婚,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甚至只能依靠典當家裡的東西過日子,很苦,但熬了一段時間,也算是苦盡甘來。
離婚後,她的戲約莫名的多了起來,從此以後,她一心演戲,始終認為:「演戲帶給我人生最大的滿足,不讓我演戲就是不行。」
1960年,李香琴參演了一部很重要的電影《鴛鴦江遺恨》,並在裡面飾演了一個反派的角色。
自此,她的反派角色邀約一發不可收拾,
各種陰險,陰暗的角色一次次地落到了她的頭上,其中,以奸妃、後母、情婦為主,加上她曾扮演過西宮娘娘,因而又有「西宮琴」的外號。
1967年,年僅21歲的電視製作人蔡和平在無線電視總經理的授意下,製作了無線最長壽的一檔綜藝節目,即《歡樂今宵》。
這是蔡和平耗費了5個月的時間去觀察香港人的文化和生活後製作出來的。
節目設置了多種才藝表演,包括歌唱,舞蹈,話劇,遊戲等情節,以直播的形式向觀眾開放,隨著節目的發展成熟,節目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也需要更多的創意。
1969年,無線高薪將「配音天王」譚炳文挖到了自己公司旗下,為無線的許多劇集做配音。
不久後,《歡樂今宵》改頭換面,開始將黑白改為彩色廣播,從節目形式上增加短劇,單元劇等元素,個性幽默有趣的譚炳文,被無線大力追捧,成了《歡樂今宵》的臺柱子。
隨著李香琴加盟無線,她氣質出眾,有著流利的口才和表演經驗,很快便成為《歡樂今宵》的臺柱子,而屬於李香琴和譚炳文的緋聞時代,也提上了日程。
李香琴和譚炳文其實早在前幾年拍攝影片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只不過沒有太多交集。
直到兩人成為《歡樂今宵》的臺柱子,合作的多了,漸漸地也就熟稔起來,兩個人的配合也就愈發默契。
兩人合作的《大鄉裡》也在1974年被搬上了電影大屏幕。
1974年,李香琴和譚炳文共同創辦歡樂影片公司,李香琴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參與《大鄉裡》的拍攝。
除了演戲,上綜藝,創辦公司,兩人還共同錄製唱片,基本上,所有的宴會,公開活動,雙方都會相約一同出席。
兩人的牽扯越來越深,接觸越來越多,關於他們戀愛的消息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即便是譚炳文的枕邊人都忍不住大吃乾醋。
譚炳文有妻有子,李香琴離異,她是譚炳文夫妻倆始終無法忽視的一個存在,這段緋聞,傳了整整30多年,一直到千禧年前後,才稍稍止歇。
李香琴曾經在採訪中表示:「我們不是拍拖,但有感情,大家合作了多年,怎麼說也會有感情,譬如很多宴會都會請我們一起出席,他又不肯帶太太來,所以人家就把我們當成情侶。」
她不諱言自己對譚炳文有感情,但不管緋聞怎麼傳,自己跟譚炳文始終沒有越過那條界限,他們的感情,不似外界所揣測的愛情,而是深厚的友情。
1998年,李香琴和譚炳文共同推出紀念友情30年的音樂CD《繽紛友情三十載》,並在同一年舉行《譚炳文李香琴繽紛友情三十載》演唱會。
這時候,兩人年紀大了,回頭看過往種種,有太多的記憶,也有太多的不舍。
他們在舞臺上活躍的時間越來越少,沒有了舞臺的羈絆,兩人再頻繁來往,只會惹來更多人的難堪,其中就包括譚炳文妻子的。
兩人說好,減少見面,減少交集。
一直到2007年。
但他們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陳:「你可能不認識我,我是唱片監製,監製過很多唱片的。」
李:「不好意思啊,我不大聽流行音樂的,好少聽唱片的,所以不認識你。」
陳:「我要出一張唱片,想找你錄幾句旁白。很適合你的。」
李香琴有些好奇,被觸動了,但既然是幫「陌生人」做事,那就是一場正正經經的交易,自然是要收錢的,而且,不能少收。
李香琴大大方方開口:
「我又不知道你是誰,2000太少,要收5000」。
當晚,李香琴就約了陳輝陽去錄製。
當時,沒有音樂,沒有畫面,只有陳輝陽遞過來的一段稿子,讓她嘗試說那段對白。
錄歌曲旁白,她是第一次做,沒有人教她應該是什麼樣的故事,應該是什麼樣的情緒,好在,幾十年的演繹經驗,讓她腦子轉得很快,她馬上在腦海中構思了一段故事:
「我就當作在做一場戲,腦海裡想的就是這一場戲,想著我正在跟人拍拖,過一段時間那個情侶走了,一個人很孤單,再懷念以前的東西就會很傷感。最後老了,雖然沒說出來,但最後要死了,要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最後說『雖然你會好掛住我,但是,再見。』」
讓她意外的是,這段對白一次就錄好了。
唱片錄製後,不少人很快認出了她的聲音,甚至有人好奇:這是不是她的戲劇生涯?又或者,是她的情感生涯?
也不知道,陳輝陽找上她,覺得她很適合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想。
事實上,這段旁白的詞,讀起來憂傷,卻又悲涼,李香琴滄桑的嗓音裡,帶著對某種事情的遺憾和失落,還帶著情人間溫情繾綣的呢喃低語。
不知不覺間,讓人想起了她的人生裡的那些過往。
如今,李香琴已老已痴,譚炳文已逝,兩人曾經有過的那些,都已經成了一場雁過無痕的遺夢,再也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