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徹斯特大學量子材料實驗室,最新宣稱創造了神秘室溫超導體

2020-12-12 化學者

羅徹斯特大學Dias研究小組量子材料實驗室,在極端條件下,創造了神秘的室溫超導體。儘管他們宣稱已經實現了在室溫下超導材料的長期追求目標,但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並不知道其確切成分。

國內超導研究現場

Ranga Dias及其同事獲取的碳氫和硫化合物在288K(15C)溫度下、155GPa的壓力下是超導的,這種壓力是地球大氣壓的155萬倍。但這意味著無需將其冷卻至-140°C,這是當今零電阻商業超導體所需要的。迪亞斯告訴《化學世界》編輯說:「我們想慶祝這一點。」 「擁有第一臺室溫超導體是物理學的聖地之一。」

它可能代表了高壓科學成就的頂峰

由於該材料是由相對原子質量很小的元素組成的,因此科學家無法使用X射線晶體學揭示它們的確切排列。提供結構細節的拉曼光譜信號在60GPa以上也消失了。

其他小組的理論研究表明,該物質的分子式或在CSH6至CSH8範圍內,但尚未得到證實。

儘管如此,Dias的團隊和其他團隊正在尋求降低所需的壓力,從而使易於使用的超導體材料能夠傳輸強大的電力和電磁。

超導氫化物的發展為尋求突破室溫超導研究人員提供了啟示。上圖中,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超導體以綠色圓圈表示,重費米子以綠色球形表示,碳同素異形體以紅色三角形表示,buckminsterfullerenes以紫色三角形表示,鐵光致發光劑以橙色正方形表示,銅酸鹽以藍色菱形表示。

Dias的團隊是在金剛石砧座單元(DAC)中兩顆金剛石的尖端之間的微小和極高壓力的空間中尋求室溫超導體。Dias強調說,只有在德國美因茲的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Mikhail Eremets及其同事的幫助下,他的工作才有可能實現。

2014年德國研究小組表明,硫化氫超導的臨界溫度(T c)在150GPa時為203K。從那時起,其他化合物提高了Tc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Eremets和由Russell Hemley帶領的團隊發現LaH10有一個牛逼Tc,比去年同期增長25萬到180GPa。

迪亞斯解釋說,這些材料類似於金屬氫。預計該物質是在高壓下形成的高溫超導體。富氫系統的行為類似,但壓力較低,例如硫化氫和LaH10處於「正確的軌道」。羅切斯特團隊添加了第三個元素,因為它使更多結構可用。迪亞斯認為,更高的Tc會「增加您的機會」 。

迪亞斯解釋說,LaH10和氫化釔構成了籠形結構,其中釔和鑭原子位於氫原子之間。這與硫化氫模擬的高壓下預測的氫的共價金屬結構不同。迪亞斯說:「碳是一種共價元素,可以結合許多鍵,因此很容易製造共價金屬。」 '我們認為向硫中添加碳可能會有所作為,這是一種直覺。」

減輕壓力

研究人員還以與LaH10不同的方式製造這種新材料,LaH10是在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形成的。相比之下,羅切斯特(Rochester)小組的方法是在4GPa壓力下,將數瓦綠色雷射照射到含有碳氫和氫硫混合物的DAC中數小時,然後再進一步提高。

DAC還包含一些探針,這些探針顯示出材料的電阻降至零,並具有超導體所期望的磁性。迪亞斯說:「我們可以以受控的方式綜合這一點。」 昨天我與埃勒梅茨教授進行了愉快的討論,我給了他所有的資料,以便他可以遵循完全相同的程序。從某種意義上說,故障率很高,但在耐心的幫助下,您一定可以完成它。

Dias小組使用的鑽石砧盒可以產生相當於行星中心相似的壓力。來自伊利諾州芝加哥阿貢國家實驗室的Maddury Somayazulu在LaH10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稱該工作「光彩照人」。

他說,這可能代表了建立室溫超導性的高壓科學成就的頂峰。Somayazulu說,數據「非常純粹、精確和廣泛」,並且「毫無疑問地保證了其準確性」。他補充說,單晶衍射、邊緣結構附近的X射線吸收和X射線拉曼光譜將揭示該材料的結構秘密。

顯微照片顯示了具有四探針配置的電引線的超導碳-硫-氫樣品的光化學過程,用於電阻測量。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Eva Zurek小組是在理論計算中研究碳硫氫系統的小組之一。祖雷克(Zurek)指出,他們無法解釋迪亞斯(Dias)團隊測得的「異常高」 Tc。

她補充說:「令人興奮的是,這種超導系統由可能形成強鍵的p嵌段元素組成。」 如果建立這樣的鍵,就有可能將超導相驟冷至更低的壓力。她補充說,室溫或室溫下的超導體「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Dias說,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包括了解材料的結構和超導機理。他說:「這可以使我們設計出一種高溫超導體的材料,其壓力要低得多,甚至可能在自然環境壓力下。」

他的團隊一直在應對這一挑戰,並創立了一家名為Unearthly Materials的公司。迪亞斯還補充說,他的團隊很快就出現了與氫化釔有關的結果。

以上科技新聞,由安迪EXTANCE於 2020年10月15日發表於《化學世界》。

參考文獻:

1 E Snider等,自然,2020,DOI:10.1038 / s41586-020-2801-z

2 AD Grockowiak等,2020,arXiv:2006.03004

相關焦點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在這張圖片中,一塊磁鐵懸浮在一個用液氮冷卻的超導體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利用氫氣在極高的壓力下壓縮成簡單的固體分子,首次創造出了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這項研究是由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完成的,並在近日成為《自然》(Nature)雜誌的封面故事。
  • 轉變溫度387K 室溫超導體已經實現了?
  • 百年超導路,今朝抵室溫
    美國休斯頓大學的華裔物理學家朱經武領導的研究組迅速重複並證實了蘇黎世實驗室的發現,還找到一種超導臨界溫度高達93K的銅氧化物陶瓷材料。93K,這是超導研究劃時代的突破,超導實驗不必再用昂貴的液氦,可以使用相對低廉的液氮了。是麥克米蘭錯了嗎?不是,而是新發現的這一類超導體具有全新的機制,超出BCS理論適用範圍。
  • 2020年度物理學十大新聞:從太陽中微子到室溫超導體
    雖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認證能在室溫環境下表現出這種現象的物質,但鐵電向列相物質無疑能應用於從新型顯示屏到重構計算機內存的各個領域。鈣鈦礦薄膜X射線探測器的靈敏度是傳統矽探測器的100倍,並且不需要外部電源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聶婉怡等人利用薄膜鈣鈦礦開發出了一種極為敏銳的X射線探測器。
  • 《物理世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評出:首獲室溫超導體等入選
    首次給量子測量過程拍快照來自瑞典、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科學家,運用一系列「弱」測量來探究量子力學中疊加態坍縮的本質。測量量子系統會導致它發生變化,迫使量子系統變成確定的經典狀態,這是量子力學奇怪但基本的方面之一。但這一最新研究表明,某些測量不會破壞所有量子信息。
  • 計算發現,是量子漲落維持了創紀錄的高溫超導體的晶體結構
    另一方面,在底部,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重塑的,更簡單的量子能量態勢的草圖,其中只有一個最小值得以保留。圖片:材料物理中心來自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進行的計算表明,有記錄的超導十氫化鑭(LaH10)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因原子的量子漲落而穩定。
  • 贗能隙或是高溫超導體新相位
    通過多年的觀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學院物理學家麥可·勞勒和同事找到了解開高溫超導領域所謂「贗能隙」現象的關鍵「鑰匙」。
  • 物理學家點燃量子波動變相研究革命—新聞—科學網
    Lonzarich的一名學生、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Andrew Mackenzie回憶道,Lonzarich對這一經歷的反應完美地「捕捉」了他的生活方式。「Gil是我見過的最積極的人之一。他對一切都感興趣。」他說。 40多年來,這種樂觀和好奇心讓Lonzarich以一種從未想過的方式探索材料。
  • 量子冰箱、量子鑽石、量子音樂……這些「搞笑」研究是認真的嗎?
    在理想的情況下,材料導電時不會遇到電阻;也就是說,它可以無限地攜帶電流而不損失任何能量。這正是超導體的特性。曼尼坎丹說:「當你把一個系統冷卻到極限溫度時,電子進入量子態,它們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沒有阻力的集體流體。」「這是通過超導體中的電子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形成電子對來實現的,這種電子對被稱為庫珀對。」
  • 二維超導體的特殊基態相,超導材料的奇特多態躍遷!
    足夠強的磁場應用會導致材料中超導態的破壞,即使是在極低溫度下,也會使它們直接轉變成絕緣體——至少傳統上是這樣認為的。現在,東京理工學院(東京理工大學)、東京大學和東北大學科學家們報告了這些超導體的奇特多態躍遷,在這種躍遷中,超導體從超導體轉變為特殊金屬,然後轉變為絕緣體。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 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
  • 發現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或將為超導體研究帶來新突破!
    在超導材料擁有以電阻幾乎為零的導電能力,所謂的高溫超導體(HTSC)是新一代先進技術的可能候選者。其中之一的「銅酸鹽」是基於氧化銅平面的晶體材料,特別有前景。但在主流的室溫應用之前,科學家們仍然需要對這些材料有更多的了解。目前,即使是「高溫」超導體也必須按日常標準冷卻到非常非常冷的溫度。
  • 2020 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和實驗室人造肉
    最新氣候科學為許多國家的淨排目標提供了寶貴信息,在同一時期,最新氣候科學已經證實了對未來氣候變暖的預測,並詳細說明了隨著世界日趨變暖,我們面臨的風險也將日益增大。這使得零碳排放成為當務之急的全球性目標,它不再是一個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何時存在的問題。
  • 電荷條紋或將揭開高溫超導體之謎!
    自從3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由於其在磁懸浮列車和長距離電線等技術上具有革命性的潛力,使得人們對高溫超導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明白高溫超導體的原理是什麼。其中一個謎團是,電荷密度波(在材料中運行的電子密度高低的靜態條紋)已經在高溫超導體的主要家族之一銅基銅酸鹽中發現。但這些電荷條紋是增強超導性,抑制超導性,還是起到了其他作用?
  • 羅徹斯特大學校園風景
    羅徹斯特大學建於1850年,是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新常春藤聯盟之一。2020年Us News美國大學綜合排名29,2019年福布斯美國大學排82。羅徹斯特大學位於紐約州北部羅徹斯特,冬天異常寒冷。羅徹斯特大學有12位諾貝爾獎,12位普立茲獎,7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8位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MELIORA"是拉丁語,中文是"更好"的意識,現是羅徹斯特大學的校訓。羅徹斯特大學音樂、經濟、金融、量子物理、心理學、計算機、生物醫學和光學專業在全美高校中享有聲譽。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揭開馬約拉納費米子神秘「真身」
    沈 慧攝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宣布:首次在超導塊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費米子。這項發現將大大推動馬約拉納物理的研究,對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相比以往的探索,中國科學家此次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純淨度更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而且材料體系更加簡單。
  • 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實現混合架構的室溫寬帶存儲量子網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子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並實驗演示了一種混合架構的可在室溫下運行的寬帶存儲量子網絡,並構建了兩個不同類型的量子存儲器作為網絡中的節點。「從理論上說,每個人現在家裡的光纖網絡都可以被改造為量子網絡,但過去,量子存儲器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情況下才能工作,這大大增加了構架量子網絡的技術複雜度、可擴展性和成本。」金賢敏說,解決了室溫運行的問題,不僅降低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應用的構架成本,也是解決了其大規模應用的一個「攔路虎」。
  • 室溫超導成功了!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近日,研究人員完成了幾十年的探索,創造了第一個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
  • 高轉變溫度超導材料的結構和組份得到確定
    超導體最理想的應用是在城市商業用電輸送系統當中充當電纜帶材,如果超導體能夠在室溫條件下得到應用,用超導電纜進行電輸運,輸電效率在99%以上,可使全世界的發電量增加四分之一以上。因此,尋找室溫超導體,讓超導體擺脫「低溫」的束縛,是超導體走向應用最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