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餘人在線關注,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暨第26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引人...

2020-12-18 全球紡織網

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危機下也時常孕育新機。當前,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我國各行各業運行正在逐步復甦,為世界經濟運行增添了一抹難得的生機與亮色。

在此背景下,我國化纖行業迎來了今年以來的首次重磅線下會議。9月8日~9日, 中國化纖科技大會(青島大學2020)暨第26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山東青島舉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本次會議採取了「線上直播+線下舉辦」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圍繞著「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構建全球化纖產業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來自國內外相關行業的專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匯聚一堂,就疫情之下化纖行業和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化纖產業的科技創新應把握哪些關鍵點,如何著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青島大學、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主辦, 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各專業委員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各相關專業委員會/分會、青島大學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歐瑞康集團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 高勇、原會長 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 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士成、 王玉忠,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美芳,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龔進禮,青島市即墨區副區長 李黎,青島大學校長 夏東偉、黨委常委副校長 於永明,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 王華平,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 程博聞,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 鄭俊林、陳新偉等嘉賓參會。

值得注意的是,當技術性、專業性強的化纖會議與當下熱詞「在線直播」無縫銜接,也彰顯出了一種別樣魅力。

受全球疫情影響,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代表未能來到會議現場。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 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學纖維協會會長 日覺昭廣、韓國化學纖維協會會長 金國鎮、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 S.C.Kapur、泰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 Mayuree Didpakdeechol、巴基斯坦聚酯短纖製造商集團 Rizwan Afzal Chaudhry,以及中國臺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 蘇百煌都通過視頻方式在線為會議發來致辭。

《中國紡織報》記者查看會議線上直播間的實時數據發現,9月8日,直播間累計在線人數超過2萬人次。「有點出乎意料,這次有2萬多人在線關注行業最新技術和發展情況,如果是往年在現場參會,根本達不到這麼大的容量。」一位通過直播間參會的企業代表這樣感慨。

直面疫情:

化纖業一手迎挑戰一手握機會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同此涼熱。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消費市場萎靡不振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但是,我國經濟卻彰顯出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成為全球首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並正在加快促進形成以國內市場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我國政府一系列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和政策支持下,紡織化纖行業市場逐步恢復,運行質效有所改善,發展勢頭正在穩中向好,為穩經濟、促就業、保民生做出了突出貢獻。疫情之下,化學纖維更是在口罩、防護服、人工心肺循環領域的中空纖維膜等多個領域發揮出重要作用。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其中,就有一批來自紡織行業的企業家獲得了表彰。

高勇指出,經歷了大半年的疫情,全球經濟格局受到重大影響,對紡織化纖工業的格局也造成重大影響。在抗疫過程中,我國紡織化纖服裝行業為國內抑制疫情、為全世界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截至8月底,我國已經累計出口口罩1300億隻,出口防護服13億件。目前,我國每天出口的口罩數量仍有7億~9億隻。

「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我國產業用無紡布行業不少企業的利潤都超過了過去5年的總和,產業景氣指數更是達到70%多。」高勇說。

蔣士成指出,今年,疫情促進了防護材料的發展,我國化纖企業在這方面有很好的開發,有一定的積累,為全球抗疫做出了貢獻,今後還要繼續加大新型材料的科技研發。另外,疫情也推動了網際網路線上線下紡織化纖行業活動的開展,並取得了突破。

青島大學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夏延致指出,今年,疫情暴發與相關政治因素疊加,加速了化纖產業結構調整,也使「以量取勝」的發展年代加速結束。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使新的纖維品種、新的化纖技術加速顯現,促進了健康、醫療、防病毒、環保紡織品的發展,也給行業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機遇。比如,口罩中的過濾材料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歐瑞康是全球知名的化纖設備供應商之一,其總部位於歐洲。多年來,歐瑞康的化纖設備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和土耳其,其中,中國市場佔據最大份額。在本次會議上,受疫情影響, 歐瑞康化纖板塊CEO Georg Stausberg並沒有來到會議現場,但通過視頻方式介紹了公司在疫情期間採取的各項防控措施,以及企業的相關經營和訂單情況。

Georg Stausberg介紹,歐洲疫情一暴發,歐瑞康總部便立了應對疫情小組,目前工廠並沒有發生員工感染的情況。過去的幾個月裡,中國主要化纖企業逐步實現復工復產,產能利用率持續提高,與歐瑞康合作的新項目當前也正在洽談過程中。

「近期,歐瑞康化纖紡絲和加彈設備的訂單需求都在增加。我們非常看好歐瑞康化纖板塊的未來,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3年。儘管目前還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但我們仍對未來充滿信心。」 Georg Stausberg說。

但不可避免,疫情對化纖行業經濟運行和化纖企業經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這一熱點話題,會議期間專門舉行了一場高端訪談,對後疫情時期化纖行業的發展帶來思考。

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葉興指出,疫情對化纖行業整體的衝擊較大。在後疫情時代,盛虹集團要做好三個方面的發展:一是加快企業自身產業布局,加快完善產業鏈,繼續向上遊石化領域延伸產業鏈;二是繼續加大對投入,推動企業向著綠色化、智能製造方向發展;三是依託國家先進功能性纖維創新中心,為公司技術研發做好儲備。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指出,疫情之下,國際上對中國高科技相關產業的技術封鎖愈來愈嚴格。比如今年以來,即便是一些零部件,只要一涉及「碳纖維」幾個字,我國就難以實現進口。

「我國碳纖維企業在發展初期就遭遇了國際市場的技術、產品和裝備三封鎖。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復神鷹堅持裝備生產線的國產化,使裝備國產化達到80%以上。目前的形勢,進一步推動公司在新建年產2萬噸項目的裝備國產化方面再力求突破。」張國良說。

威海光威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釗鈞表示,疫情讓行業整體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是我國碳纖維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的整體發展格局並沒有改變。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隨著國產碳纖維規模化水平繼續提升,成本繼續降低,應用領域進一步突破,或許正是把握機遇,開拓國際市場的好機會。

「疫情的確對紡織化纖行業有一定影響,但總整體而言,我國紡織化纖產業鏈健全,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隨著復工復產的加快,影響會逐步減小。」蔣士成說。

端小平提醒企業:「未來發展究竟怎麼樣,企業現在可能還看不清楚,但是先要努力行動起來,努力去做,現在要努力使企業保證大概率先能活下來,這才是關鍵。企業如果要等未來趨勢確立了才去做,那可能就會落後了。我們要相信,疫情過後,紡織化纖行業的發展會更好,未來會更美好。」

智能+綠色:

科技驅動產業邁向更高質量

疫情影響的是當下,而行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把握好大方向,著眼於未來。纖維新材料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也是我國化纖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科技照亮化纖未來。」在本次會議上,端小平一再強調這一點。他指出,化纖科技包括了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綠色科技、時尚科技、網際網路科技以及品質科技,這幾個方面將共同驅動化纖產業的科技進步和高質量發展。

在智能科技方面,端小平指出,接下來,化纖企業的生產裝備、檢測、物流都要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能源系統管理和設備管理都要形成網絡化,並構建起「全產業鏈數位化體系」。

朱美芳也指出,纖維材料的功能化、舒適化和智能化是三大發展方向。接下來,如何賦予合成纖維「功能、舒適、智能」會成為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該領域國際市場競爭的焦點。據介紹,基於製備柔性導電直至智能纖維是發展柔性器件的重中之重,其研發團隊通過介觀雜化,實現了「軟-硬」組分多級結構設計與調控,開發宏偉結合構建智能纖維新方法與新裝置,所製備的連續性智能纖維,在生物響應、環境感知、柔性儲能、智能傳感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智能化是纖維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下一代纖維發展的圖譜,是從元素出發,多組分,從中心地帶、分子、原子到外圍,最後延伸到智能家居、國防運輸等各個領域,實現萬物相連。」朱美芳強調。

「今後,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會進一步加快紡織化纖行業的創新發展。『十四五』期間,紡織化纖行業要繼續推動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蔣士成說。

在綠色發展方面,日本和歐洲的纖維企業已經走在前列。 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通過線上視頻介紹,歐洲化學纖維行業注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生產商在環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會問題等方面均遵循最嚴格的標準,包括不斷提高能源和生產排放清潔水平、越來越多地使用經認證的可再生纖維等。他表示,對於全球化學纖維產業而言,可持續領域將存在很多機會,循環經濟、減少廢棄物排放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日本化纖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也表示,近些年,日本實行了一系列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對全球化纖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鑑意義。據介紹,日本化纖協會於2020年5月新設立了「可持續發展工作組」,以全面審視各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建立「纖維-纖維」回收體系、開發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化學纖維、應對微塑料纖維問題等。

我國化纖業的綠色發展當前也成果豐碩,比如,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原液著色化學纖維和生物基化學纖維當前都得到大力發展。

以生物基化學纖維中的海藻纖維為例, 夏東偉介紹,近年來,青島大學在海藻纖維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產業化發展不斷取得創新成果,以生物多糖特別是海洋生物多糖纖維研究為代表,2018年獲批建設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海藻纖維項目在青島當地相關紡織企業中已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在綠色科技方面,我國化纖產業接下來要繼續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循環再利用技術,建立綠色發展體系,要重點提升綠色製造水平,包括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製備、生物原料及生物基化學纖維製備、鈦系催化劑在聚酯纖維中的應用等。」端小平強調。

在時尚科技方面,端小平指出,行業接下來要加強洞察消費趨勢,進行品牌培育,纖維作為原料和中間品,主要通過企業品牌以及與下遊終端結合兩種途徑打造品牌。「「下遊就像纖維產業的廚師,再好的原料,如果沒有好的廚師,做出來飯菜就不會好吃。」

談及化纖行業整體的未來發展思路, 王玉忠指出,隨著我國纖維材料產能的急劇擴張,常規纖維品種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利潤率低等問題,因此,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的功能化纖維材料是實現紡織化纖行業差別化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途徑。

「未來的纖維材料將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發展。行業發展更多地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提升技術創新,實現重點品種的產業化生產,也要優化生產工藝,實現綠色製造的清潔生產。」王玉忠說。

浙江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陳世昌表示,未來,材料製備新方法與新技術應用將引領纖維產業的發展,同時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等將成為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未來,面向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我國持續推進位造強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我國化纖行業仍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加強纖維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全球化纖產業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大支撐。」 東華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通過視頻這樣表示。

當然,也得意識到,我國化纖科技水平目前與國際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對此,端小平強調:「在如今的大環境下,當行業發展速度慢下來的時候,我們唯有依賴科技創新,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明天。這也意味著,行業將會面臨一些考驗:一是企業面臨可持續研發和創新能力考驗;二是從基礎理論到小試、中試、量產能力貫通的考驗;三是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轉換能力的考驗;四是對企業家忍耐力和學習能力的考驗。」

夯實基礎:

系列獲獎和獲評結果公布

持續的技術創新需要紮實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創新理論體系的支撐,這事關紡織化纖產業長遠發展的基石。

多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積極投身於紡織化纖行業公益基金及項目中,恆逸基金、綠宇基金、綠色纖維認證等,成效明顯。這幾項活動的頒獎典禮是每一次年度大會的重要環節。

在本次會議上,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獲獎論文及獲獎軟課題的結果公布。

據介紹,今年的「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新增設了優秀軟課題評獎,今年共收到有效參評論文、軟課題共計305篇。

其中,《循環再利用聚酯(PET)纖維鑑別方法的研究》等10篇論文榮獲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 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並列複合紡絲用原料及纖維性能研究》等24篇論文榮獲二等獎,特等獎論文空缺。

《關於化纖工業「十四五」發展調查的分析報告》榮獲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 優秀軟課題一等獎,《服裝終端發展趨勢推動化纖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基於化纖生產型企業的化纖產業網際網路邏輯分析》榮獲優秀軟課題二等獎。

《新型充氣夾克的研製與保暖性能評價》等30篇文章榮獲三等獎,《電紡殼聚糖/聚乳酸複合神經導管的分子作用及其生物活性表徵》等30篇文章榮獲優秀獎。

會上還公布了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獲獎項目。

其中,《再生聚酯黃化規律研究及色度調控關鍵技術》等5項課題入選2019/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支持課題;10家單位榮獲2019/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企業獎,其中,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獲金鑰匙獎;10人榮獲2019/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個人獎,其中,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耀中、保定天鵝新型纖維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殿才獲領軍人物獎。

會上還宣布,6家企業新獲得綠色纖維認證。

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原液著色滌綸短纖維)、上 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滌綸短纖維、原液著色滌綸短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PLA短纖維)】、 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著色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 浙江金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液著色錦綸6長絲)、 河北邦泰氨綸科技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氨綸),以及 河北艾科瑞纖維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腈綸短纖維、原液著色腈綸短纖維)6家企業取得中國化纖協會 標誌產品證書和中紡標綠色纖維認證證書。

9月9日,大會進入專題報告環節。主講嘉賓就如何降低紡織品廢棄物危害、國內外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現狀及其降解性能、化纖長絲車間智能製造全流程解決方案、我國海洋生物多糖纖維研究及產業化進展情況、閃蒸納微纖維非織造材料研究和發展情況、纖維材料具有哪些醫療防護功效、國產對位芳香族聚醯胺纖維技術發展情況、基於離子液體溶劑的再生纖維素材料製備技術進展情況、疫情之下化纖企業如何促進國內外市場雙循環等引領化纖產業科技發展水平、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的多方面內容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及軟課題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獲獎名單(優秀學術論文)

題目

作者

單位

特等獎

空缺



一等獎

循環再利用聚酯(PET )纖維鑑別方法的研究

付昌飛,李紅傑,陸秀琴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等獎

具有快速水敏形狀記憶效應和應變傳感性能的纖維素/ 碳納米管/ 聚氨酯雜化複合材料

吳官正,古彥甲,侯秀良,李瑞青,柯慧珍,肖學良

1. 江南大學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 深圳數字生命研究院3. 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紡織纖維及材料重點實驗室,閩江學院

一等獎

基於新型MXene 製備導電織物及其電熱、電磁屏蔽和傳感性能研究

張憲勝,王西鳳,雷志偉,賀桂芳,劉碩,王莉莉,曲麗君

青島大學

一等獎

熔融紡絲- 拉伸法綠色製備PVDF 中空纖維膜

冀大偉,肖長發,安樹林,陳凱凱,高翼飛,周芳,張泰

天津工業大學

一等獎

阻燃共聚酯固相縮聚分子量與磷含量協同作用的動力學研究

姬洪,陳康,張陽,張玥,張玉梅,王華平

東華大學

一等獎

生物可降解PBS 納米纖維膜的等離子體改性及其潤溼性能研究

郭雪松,顧嘉怡,魏真真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一等獎

新時代民營化纖航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審視與重塑——以「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為例

何邦陽,沈慧,黃瑩,王玄

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

一等獎

兒童口罩的標準與特點

劉穎,魯謙之,張楠,趙奕,靳向煜

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一等獎

氧化石墨烯共聚改性PET 纖維的製備與表徵

劉圓圓,馬曉飛,胡紅梅,呂媛媛,郝克倩,石祿丹,俞建勇,王學利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

一等獎

基於PVDF-HFP 微孔膜與玻纖機織物的鋰離子電池複合隔膜

秦穎,黃晨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二等獎

並列複合紡絲用原料及纖維性能研究

嚴巖,朱福和,孫華平,陳培,潘曉娣,陳小紅

1. 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有限責任公司2. 江蘇省高性能纖維重點實驗室

二等獎

利用非織造針刺工藝將廢舊牛仔布回收成高性能的複合材料

孟雪,樊威,馬豔麗,魏同學,竇皓,楊雪,田薈霞,于洋,張濤,高黎

1.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2. 功能性紡織材料與產品重點實驗室(西安工程大學)3. 西安工程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二等獎

基於鈦系催化聚酯的結構性能分析優化纖維生產技術

徐錦龍,甘宇,姬洪,王松林,張玉梅

1. 浙江恆瀾科技有限公司2.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二等獎

新型室溫液態金屬/ 纖維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餘臻偉,張旭東,吳楠,葛偉涵,張毅博,闕浩然,周嚴,陳鳳翔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仿生智能界面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3. 天津商業大學理學院

二等獎

納米磚牆石墨烯填充的層層自組裝塗層在棉織物上的構築及其阻燃性、抗靜電和抗菌性能研究

曾凡鑫,秦宗益,李濤,陳園餘,楊利鋒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二等獎

新型長碳鏈聚醯胺1211 的非等溫結晶動力學

陳廣建,唐開亮,馬士州,張麗麗,馮新星

1.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2. 軍事科學研究院防化研究院3. 軍事科學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

二等獎

扭轉結構GO/SA 纖維基柔性驅動器及其在光/ 溼氣刺激下的仿生應用研究

王文,李沐芳,王棟

1.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2. 湖北省先進紡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武漢紡織大學

二等獎

用於太陽能海水淡化的光熱轉換ZrC/PVA-co-PE 複合納米纖維膜的製備

梅濤,宋銀紅,王棟

1.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2. 湖北省先進紡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武漢紡織大學

二等獎

高強,高韌細菌纖維素超薄膜及宏觀多功能纖維的製備

吳擢彤,陳仕豔,吳榮亮,盛楠,張茗皓,吉鵬,王華平

東華大學

二等獎

高性能長壽命鋰硫電池用嵌入了超細極性ZrO2 的多孔氮摻雜碳納米纖維夾層

李雅,王昱曉

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

二等獎

熱定型對並列複合再生聚酯短纖維性能的影響

錢軍,邢喜全,王方河,李軍,阮佳倫

寧波大發化纖有限公司

二等獎

CaO 和MnO2 雙修飾的γ-Al2O3 催化再生乙基蒽醌工作液

程義,梁希慧,朱朝瑩,王韓,徐錦龍,李希

1. 浙江恆瀾科技有限公司2. 浙江巴陵恆逸己內醯胺有限責任公司3.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

二等獎

4 軸3D 列印類纖維編織管狀支架及其氣管軟骨的組織工程應用

雷東,徐勇,周廣東,遊正偉

1.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2.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二等獎

多尺度取向熱響應纖維強健水凝膠: 水下快速自恢復和超快速響應

田曉康,穆齊鋒,張青松,陳冰潔,於雯

1. 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 東華大學化學纖維及高分子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與測量研究中心3. 北海道大學生命科學研究生院3.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二等獎

纖維素纖維在薴麻有機溶劑脫膠中的分離與表徵

屈永帥,張瑞雲,秦智慧,趙樹元,施朝禾,劉柳

1.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 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

二等獎

複合纖維紡絲組件孔道熔體流動速度場分布數學模型建立

馮培,魏大順,楊崇倡

1. 東華大學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 浙江恆瀾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獎

鹿角菜提取液直接製備卡拉膠纖維的可行性分析

董敏,薛志欣,夏延致

青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

二等獎

溼氣響應性PVA-co-PE 納米纖維基柔性複合膜及其在仿生和智能驅動領域中的應用

向晨雪,王文,王棟

1. 湖北省先進紡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武漢紡織大學2.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二等獎

非液晶紡絲法宏量製備高性能天然礦物基石墨烯雜化纖維及其應用研究

陳國印,艾玉露,陳濤,危培玲,張揚,侯愷,朱美芳

東華大學

二等獎

垂直陣列燈芯草基全方位太陽能水蒸發器件

張騫,任李培,肖杏芳,陳亞麗,夏良軍,趙國猛,楊紅軍,王賢保,徐衛林

1. 湖北大學,功能材料綠色製備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有機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2. 武漢紡織大學,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二等獎

芳綸纖維二維編織繩索拉伸性能試驗研究

丁許,孫穎,魏雅斐,劉俊嶺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工業大學先進紡織複合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二等獎

不同截面玉石聚酯長絲及針織面料的性能研究

章為敬,楊陽,張佩華,程隆棣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二等獎

聚丙烯纖維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考

陳龍,李增俊,潘丹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二等獎

口罩對新冠病毒的防護作用及滅菌後重複使用方法

劉延波,郝銘,劉玲玲,劉垚、蔡秉燚、陳志軍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田納西大學

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恆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及軟課題一及二等獎獲獎名單(優秀軟課題)

一等獎

關於化纖工業「十四五」發展調查的分析報告

付文靜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二等獎

服裝終端發展趨勢推動化纖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基於化纖生產型企業的化纖產業網際網路邏輯分析

倪德鋒,應南茜

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

2019/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獎獲獎單位及個人名單(企業獎)

單位名稱

獎項

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鑰匙獎

安徽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金鑰匙獎

榮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銀鑰匙獎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

銀鑰匙獎

長樂力恆錦綸科技有限公司

銀鑰匙獎

浙江華峰氨綸股份有限公司

銅鑰匙獎

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銅鑰匙獎

江蘇索力得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銅鑰匙獎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銅鑰匙獎

廣東蒙泰高新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銅鑰匙獎

2019/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獎獲獎單位及個人名單(個人獎)

所屬單位

姓名

職務

獎項

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莊耀中

總 裁

領軍

人物

保定天鵝新型纖維製造有限公司

高殿才

董事長

領軍

人物

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俞洋

總經理

先進

人物

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謝躍亭

技術中心

主任

先進

人物

榮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吳金亮

榮翔化纖

總經理

先進

人物

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金東傑

副總經理

先進

人物

山東金英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威

總經理

先進

人物

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

李東華

副總工程師

先進

人物

宜賓絲麗雅股份有限公司

賀敏

董事長

總經理

先進

人物

海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建新

總經理

先進

人物


相關焦點

  • 構建全球化纖命運共同體!中國化纖科技大會(青島大學2020)暨第26屆...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丹陽2020年9月8日上午,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青島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青島大學、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青島大學2020)暨第26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青島開幕。
  • 2017化纖行業大盤點,這十大新聞不容錯過!
    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雜誌承辦的「2017年化纖行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其中,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獲得傑出工程師獎,江蘇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獲得傑出技術工人獎。   新聞回眸:   先鋒人物︱第一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三聯華鼎卓越基金」「傑出工程師獎」和「傑出技術工人獎」花落誰家?
  • 紡織化纖工業
    另有羽絨紡織製品企業35個,用工人數9521人,編織、刺繡工藝品和地毯企業47個,用工人數6817人,紡織服裝設備製造企業36個,用工人數3570人。2014年,杭州市紡織化纖行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72.41億元,佔全市工業經濟的15.4%,比上年增長4.1%。其中:紡織業1009.26億元(含絲綢43.90億元),增長4.8%;化纖業667.45億元,增長5.6%。
  • 第39屆中國控制會議在線召開
    7月27—29日,第39屆中國控制會議(CCC2020)以在線會議形式召開,主會場設置在遼寧瀋陽。此次會議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主辦,東北大學承辦,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亞洲控制學會,IEEE控制系統協會,韓國控制、機器人與系統學會和日本儀器與控制工程師學會等國內外組織的協辦。
  • 「功能·時尚·創新」 2020年全國化纖長絲織物產品開發年會暨功能...
    12月3日,以「功能·時尚·創新」為主題的2020年全國化纖長絲織物產品開發年會暨功能性面料研討會(以下簡稱功能性面料研討會)在紹興柯橋輕紡城國際會展中心副館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主辦,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紹興市柯橋區會展業發展中心,浙江中國輕紡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得到鹽城市榮意來紡機有限公司,全球紡織網,網上輕紡城,紹興易紡會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由紹興市柯橋區化纖行業協會
  • 【重要通知】第14屆中國光伏大會(CPVC14)暨2014中國國際光伏展覽會(CPVExpo) 會議通知
    自中國光伏大會創辦以來,無論是會議內容還是展覽規模,都已成為中國光伏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行業盛會之一,特呈此邀請函,誠邀您蒞臨指導!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進入了「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衝刺階段,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並重、集中送出與就地消納結合,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
  • 2018年中國化纖行業產量排名公布
    6月21日,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聯合主辦,泉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中國化纖協會相關專業委員會及分會承辦的2019中國化纖科技大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 第十次換屆大會暨2020年第七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線上...
    第七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線上會議通知各位專家、代表:>由於不可抗力,原定於2020年10月26-28日在江蘇常州召開「第十次換屆大會暨2020年第七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線下會議取消,改為線上會議,召開時間2020年11月11-12日。
  • 中國化纖行業智能製造系統技術及應用會議(杭州優時2020)成功舉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劉寶亮報導 11月20日,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科技部、杭州優時軟體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化纖行業智能製造系統技術及應用會議(杭州優時2020)在杭州蕭山成功舉行。
  • 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
    為便於國內代表參加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線下會場活動,特制定本《須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參會人員信息表》(附件)的內容提供接待服務,請務必於12月2日前填寫該表並發電子版至相關酒店聯繫人郵箱,以便做好相關安排。
  • 捷報連連 實至名歸:山力化纖榮膺2019年福建企業百強、福建民企百強
    祝賀福建省長樂市山力化纖有限公司榮膺2019福建企業百強2019福建製造業百強2019年10月25日, 由福建省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共同舉辦的2019福建企業100強研究發布暨福建企業家高峰論壇大會日前在福建漳州舉行,會上發布了「2019福建企業百強
  • 今天,第十四屆中國·大唐國際襪業博覽會隆重開幕
    11月18日上午為期3天的第十四屆中國·大唐國際襪業博覽會在諸暨開幕本屆襪博會的主題是「聚變」本屆襪博會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襪業新材料應用發展論壇今天下午,2019年襪業新材料應用發展論壇暨院士專家諸暨行活動在耀江開元名都大酒店舉行。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領導、國內行業專家10餘人和我市領導出席活動。我市襪企代表和國內從事針織功能材料、智能製造、設計等企業代表共70餘家參加會議。
  • 聆聽大咖論道、把脈行業趨勢 2018 年中國產業網際網路 · 化纖創新...
    隨著化纖生產技術的進步,如今化纖已經不是原來所說的用來「穿衣蓋被」的範疇,纖維創新科技早已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帶來更優質的體驗。在國家公布的十大關鍵新興產業裡面,新型纖維就是其中之一。
  • 會議通知 | 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
    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會議期間,頒發2020年度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教學成果獎、年度優秀獎,表彰康復服務行先進單位和個人,評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同期舉辦第四屆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設立400個標準展位,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展示分享新時代康復醫學新技術、新產品,促進康復醫學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為專家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為企業搭建技術推廣平臺、為用戶搭建採購服務平臺。
  • [年報]新鄉化纖:2016年年度報告
    42.09% 2,403,200,382.08 七、境內外會計準則下會計數據差異 1、同時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與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披露的財務報告中淨利潤和淨資產差異情況 □ 適用 √ 不適用 公司報告期不存在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與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披露的財務報告中淨利潤和淨資產差異情況。
  • 一聲令下:遠東化纖遭「摘牌」!
    該公司總佔地面積約1370畝,員工793人,2014年生產PTA200萬噸,約佔國內產能的7.4%,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公司年聚合能力已達到80萬噸,擁有配套的熔體直紡差別化長絲、短纖生產能力,年加彈DTY絲28萬噸及對外印染加工織物1.2億米。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經濟效益,均位居浙江省首位,在國際化纖領域中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企業。
  • 第16屆中國國際物流節暨青島港·第9屆中國西部國際物流產業博覽會...
    4月8日-11日,為期3天,以「新絲路 新樞紐 新物流」為主題的第16屆中國國際物流節暨青島港· 第9屆中國西部國際物流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第16屆物流節暨青島港·第9屆西部博覽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圓滿落幕。本次活動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西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物流分會、界上傳媒集團、物流時代周刊、西部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辦。
  • 第26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
    第26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劉小如、雷富民分別當選國際鳥類學委員會主席、副主席2014年8月18-24日,由國際鳥類學委員會
  • 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暨第6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8月24日,世界應用語言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學術盛會——第十六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暨第六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隆重開幕 此次大會是享有國際應用語言學界「奧林匹克」美譽的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首次來到中國。大會由國際應用語言學學會主辦,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