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喜歡,可點擊標題下方「紀行錄」,瀏覽更多圖文。
我
總在想
學校 為什麼 沒有
圍牆
後來
我終於想通了
科學與知識
如果 被高高地圍閉 屏障
就會失去
人類思想生長的空間與能量
靈魂
最真誠 最執著 最激烈的
碰撞
還有認知
最智慧 最自由的
流淌
一個充滿了歷史感的門廳
庭院中的藝術品
看來歷史上,知識也是喜歡扎堆生長的。
蘇黎世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雖然一座是歐洲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一座是全球排名第六的理工學院,但這兩座歐洲名校,也都湊在蘇黎世的市中心。我看到的是,它們各自非但沒有建起獨立的校園、豎起高高的圍牆,反倒是不分彼此地建立了很多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合作機構與科研項目。
如果沒有這種寶貴的求知傳統與吸納知識的胸懷,兩所學校也不會有那麼多科學巨匠都在這裡誕生,X光的發明者倫琴,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那會是一批很長的很響亮的名字。一大批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曾學習或工作在這片土地上。
走過校園
校區建築
當今的世界,無論是矽谷,還是西雅圖,無論是北京的中關村還是南中國的深圳,包括印度的班加羅爾,科學家們也都喜歡聚集在一起,讓思想可以更加無障礙地自由交流、碰撞,從而讓創意的火花能以最快的速度孕育出創造性的科學思想。
一個我看不懂的裝置
我利用歐洲旅遊正式開始前的那段時間,在蘇黎世略有點兒目的性的走動了一下。當時,既沒有導遊的指引,又不可能有語言的交流(蘇黎世還是德語區),我肯定不會有更多的心得。這一輯小視頻,你也就是和我一起在蘇黎世兩所大學的那一片校區隨意轉了轉、看了看就是了。
《紀行錄》能夠提供給大家的是一種個人的、感性的、受時間限制和環境制約,甚至會帶點兒片面性的旅行紀錄。按最初的設想,它是我退休後外出旅遊記錄行程的一種圖文隨筆;選擇圖文結合,是因為可以偷懶,方便藉助圖片和文字的互補性,既少寫字兒,又能表述旅行過程中最豐富的信息。
在這個知識爆炸、信息傳遞變得越來越迅速的時代,任何人都很難證明:自己已經了解到了事物的全貌,追尋到了世界的真相。 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個人都忠實地傳遞出他(她)的見聞、感知和思考,其實就已經對世界作出了貢獻。
公眾號叫《紀行錄》,就不求照片都是漂亮的明信片,因為它最主要的任務是:記錄我的行程和我在行程中的感受、思考、感悟。當然,我也會努力把照片拍得儘可能漂亮些。
在製作圖文隨筆的過程中,每每想到自己80歲之後還能透過這些照片及文字,回憶和重溫曾遊歷過的地方,曾經歷過的事情,心中就充滿了激情,大有古詩中「卻話巴山夜雨」的某種期待!而我之所以越來越認真、精心地編排這些圖文,也是希望有緣看到它們的人,能依託著這些圖片和文字,讀出一個退休後仍充滿著希望,不停在大地上行走著的人 。
真實、樸素、生動、有趣和努力真誠地去感悟這個世界,是我願意在《紀行錄》中堅守的。
2016年在美國的旅遊和2018年在土耳其旅遊的圖文隨筆已經整理完成。現在,只要你點擊下方藍色的標題《美國(一)》《美國(二)》《土耳其風光 》,就可以隨意去瀏覽了。
美國(一)
美國(二)
土耳其風光
轉發和分享可以讓快樂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