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語中的濁音也是一個令老師、學員頭疼的問題。怎麼發好濁音,對於老師來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一般老師給出的建議就是,多聽(當然,這也是一個方法)。而對於學員來說,就是聽不出區別,也發不出區別。
泰語當中有兩組清濁輔音,分別是ด(ฎ)、 ต(ฏ)以及 บ 、ป。很多學員在發這兩組音的時候通常會清濁不分,而絕大多數情況是,發清音沒問題,發濁音卻始終找不到要領。這一方面是跟發音習慣相關,我們中文當中的b 、d不是濁音,而學習過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外語發音的學員,通常一點就通,反之,學好泰語中的濁音,對於學習上述語言也是有所幫助的,因為它們包含相似的音素。
那麼,濁音是什麼,又該怎麼發呢?
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發音時聲帶振動的音稱為濁音,聲帶不振動的音稱為清音(當然這一點在TT的基拼當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以清濁的區別就在於聲帶振不振動。那到底要怎樣才能讓聲帶振動起來呢?這裡給大家找了個圖。
如圖,我們的聲帶有兩片(形象起見,暫且用這量詞哈),當我們呼吸時,聲帶處於打開的狀態,當我們說話時,聲帶便會靠攏,而當我們憋氣時,聲帶則完全閉合,這個時候是不會有任何氣流出來的。這裡大家可以先感受下自己聲帶運動的感覺。
當我們的聲帶處於靠近狀態(注意,不是完全閉合),氣流往外衝時,通過聲帶間狹窄的通道,便帶動了聲帶的振動,發出的音沉悶、渾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濁音。
所以我們在發濁音時,先嘗試著讓聲帶靠近(如果完全閉合是發不出聲音的),當然你也可以先憋氣,讓聲帶閉合,再打開一丟丟,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喉嚨裡悶著一口氣,氣流衝出來後便會明顯感覺到聲帶的振動。
當然,面對悟點不一樣的學員,我通常會琢磨不同的方法。
比如,拼音學得好的學員,可以嘗試發中文r這個音,把這個音拉長後把ด(ฎ)、บ代進去,同樣也能發好濁音。
又比如,把聲音壓低,可以模仿老人講話,這個時候聲帶也會處於較為靠近的狀態。
又又比如,在發音之前,可以先m一下,只不過m這個動作要快,音要短,基本上是起到帶動聲帶的作用。
又又又比如,壓住聲音,竊竊私語,發ด(ฎ)、บ,記住這種狀態打開聲量,也是一個漂亮的濁音。
……
總之,濁音的原理就那麼一個,但方法卻可以有很多。本來想找下論文來支撐下觀點,但茫茫知網也是沒有找到,所以,全是經驗之談,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