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論壇彰顯中國模式的魅力

2020-12-16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張維為】

【題記: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使我想起了12年前的首屆中非峰會。那是2006年11月4~5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隆重舉行,非洲35位國家元首、6位政府首腦、1位副總統、6位高級代表以及非盟委員會主席均悉數出席。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驚,因為來中國參加峰會的非洲領導人居然超過參加非洲統一組織峰會的領導人,於是對中國的各種質疑聲四起,幾乎不亞於今天西方對中非關係的無端指責。

有感於此,在2006年中非峰會舉行前夕,我在《紐約時報》國際版(時稱《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一篇後來被廣為引用的文章,題為《中國模式的魅力》,文章概述了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比較了中美兩種模式對非洲乃至整個非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指出兩種模式的吸引力出現了此長彼消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幾乎不可扭轉。這大概也是中國學者最早發表在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於中國模式的文章之一。12年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但文章提出的觀點和預測證明都是準確的。這也是我對做學問的要求: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謹借《觀察者網》一角發表此文,並預祝2018中非峰會取得會圓滿成功!

許多參加中非首腦會議的非洲領導人並不只是被援助和貿易的機會所吸引,他們也是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所吸引。

他們知道僅僅在三十年前,中國和馬拉威一樣貧窮。而今天的馬拉威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擴大了九倍。確實,中國的發展模式在許多方面挑戰了西方在消除貧困、實現良政善治方面的主流觀點。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一、 以民為本。中國自1978年以來奉行了一個高度務實的現代化戰略,集中精力滿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中國改革的設計師鄧小平主張中國只能「實事求是」,而不是信奉任何教條。所有改革都必須考慮地方的具體情況,並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8月31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新聞中心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

二 、不斷的試驗。所有的變革都首先在小範圍內進行試點,成功了再推廣到其它地方。

三 、漸進改革,而非激進革命。中國拒絕了「休克療法」。中國的辦法是利用現有不完善的體制來運作,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改革這個體制本身,使之轉化,為現代化服務。

四、 一個致力於發展的政府。中國的變革是由一個強有力的、致力於發展的政府所領導的。這個政府有能力凝聚全民對於實現現代化的共識,保證政治穩定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並在這種環境中推進大規模的國內改革。

五、 有選擇的學習。中國保持了自己「有選擇的文化借鑑」之傳統,其借鑑的東西包括了美國新自由主義模式中的一部分內容,如市場的作用、企業家精神、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把中國模式簡單地描述為「北京共識」對抗「華盛頓共識」是不夠準確的。中國經驗的真正獨特之處是:中國捍衛了自己制定政策的空間,由自己來決定是否借鑑和借鑑什麼。

六、 正確的優先順序。中國1978年之後的變化大致展現了一個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順序是先易後難;先農村改革,後城市改革;先沿海後內地;先經濟後政治。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第一階段的經驗為第二階段的改革創造了條件。

在過去的25年裡,本人走訪了100多個國家,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包括18個非洲國家。我的結論是中國模式並非完美無缺,但是在消除貧困、幫助窮人與弱者方面,比美國模式要有效得多。美國模式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黑非洲實行的「結構調整方案」以及在俄羅斯推動的「休克療法」。

美國模式的特點是意識形態掛帥,重點放在推行大規模的激進的民主化,而很少顧及一個地方的具體情況。這個模式把黑非洲和不甚發達的地方看成是西方體制可以自然生根的社會。它在社會安全網建立之前就實行自由化;在宏觀管理制度形成之前就實現私有化;在寬容的政治文化和法治社會形成之前就推行民主化。其最後結果往往令人沮喪,甚至是災難性的。

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的頭等任務是消除貧困,而貧困則是造成衝突和各種形式極端主義的根源。他們需要的一般不是一個自由主義的民主政府,而是一個能夠消除貧困,提供基本服務和安全的好政府。

此外,自由主義民主政府的先決條件,如法治、相當規模的中產階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寬容的政治文化,在大多數貧窮的國家都不具備。強行在這些國家推行條件不成熟的民主化往往導致Fareed Zakaria所說的「非自由主義的民主」,甚至更糟糕,導致種族和宗派的衝突。

只要美國模式仍然不能產生它所希望的結果,正如其在海地、菲律賓、伊拉克的失敗所顯示的那樣,那麼中國模式對世界窮國的吸引力只會進一步增加。

我清楚地記得1985年9月鄧小平對加納元首傑裡羅林斯說了這樣一段話:「請不要照搬我們的模式。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經驗的話,那就是按照自己的國情制定政策。」也許態度決定了一切。大家認為中國謙虛,美國傲慢。中國以自己的榜樣來領導,而美國則以訓斥、制裁、乃至飛彈來領導。

1985年9月18日,鄧小平會見加納國家元首、臨時全國保衛委員會主席傑裡·約翰·羅林斯

但是說到底,關鍵的問題是要找到最好的辦法來對付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中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但它已經豐富了整個世界在這個問題上的政治探索和智慧,從而也增加了可供選擇的政策。

(原載2006年11月2日《紐約時報》國際版,翻頁為英文版)

The allure of the Chinese model

Wei-Wei Zhang

Many of the African leaders coming here for the Chinese-African summit meeting are attracted not only by opportunities for aid and trade, but also by the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y know that only three decades ago, China was as poor as Malawi. But while the latter remains among the world's poorest, China's economy has expanded nine-fold. Indeed, the Chinese model has in many ways challeng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n the West on how to fight poverty and ensure good governance. Its key features are:

People matter. Since 1978, China has pursued a down-to-earth strategy for modernization, and has focused on meeting the most pressing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architect of China's reform, Deng Xiaoping, argued that China could only "seek truth from facts," not from dogmas, and all reforms must take account of local conditions and deliver tangible benefits.

Constant experimentation. All changes in China first go through a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on a small scale, and only when they are shown to work are they are applied elsewhere.

Gradual reform, not big bang. China rejected "shock therapy" and worked through the existing, imperfect institutions while gradually reforming them and reorienting them to serve modernization.

A developmental state. China's change has been led by a strong and pro-development state that is capable of shaping national consensus on modernization and ensuring overall political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which to pursue wide-ranging domestic reforms.

Selective learning. China has retained its long tradition of "selective cultural borrowing" - including from the neoliberal American model, and especially its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market, entrepreneurship,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inaccurate to describe the Chinese model as the "Beijing consensus" versus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What make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unique is that Beijing has safeguarded its own policy space as to when, where and how to adopt foreign ideas.

Correct sequencing and priorities. China's post- 1978 change has had a clear pattern: easy reforms first, difficult ones second; rural reforms first, urban ones second; changes in coastal areas first, inland second; economic reforms first, political ones second. The advantage is that the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first stage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next stage.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ve traveled to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most of them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18 in Africa. I have concluded that in terms of eradicating poverty and helping the poor and the marginalized, the Chinese model, however imperfect, has worked far more effectively than what can be called the American model, as represented by the IMF-designed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 (SAP) for sub-Saharan Africa and the "shock therapy" for Russia.

The American model is largely ideology driven, with a focus on mass democratization. With little regard to local conditions, it treats sub-Saharan Africa or othe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s mature societies in which Western institutions will automatically take root. It imposed liberalization before safety nets were set up; privatization before regulatory frameworks were put in place, and democratization before a culture of political tolerance and rule of law was established. The end result has often been discouraging or even devastating.

The paramount task for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how to eradicate poverty, a root cause of conflicts and various forms of extremism. What they usually need is not a liberal democratic government, but a good government capable of fighting poverty and delivering basic services and basic security.

Furthermore, conditions for a liberal democratic government - rule of law, a sizable middle class, a well-educated population, a culture of political tolerance - are simply absent in most poor countries. Enforcing premature democratization on them often leads to what Fareed Zakaria has called "illiberal democracies," or worse, ethnic and sectarian conflicts.

So long as the American model remains unable to deliver the desired outcome, as shown so clearly in failures from Haiti to the Philippines to Iraq, the Chinese model will become more appealing to the world's poor.

I well remember Deng telling the visiting president of Ghana, Jerry Rawlings, in September 1985: "Please don't copy our model. If there is any experience on our part, it is to formulate policies in light of one'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Perhaps attitude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hina is viewed by others as modest, America as arrogant; China leads by example, America by lectures and sanctions, if not missiles.

At the end of the day, what matters most is finding the best ways to tackle the many challenges facing mankind. The Chinese model, however imperfect, has enriched the world's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wisdom and hence expanded the policy option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New York Times

2 November 2006

相關焦點

  • 外交部介紹中非合作論壇成果:加快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在今天(11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你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中非合作論壇第十四屆高官會10日在北京舉行。能否介紹一下會議取得了什麼成果?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感謝你對中非關係和中非合作論壇的關注。
  • 「五不」「四不能」原則體現中國外交特色 彰顯中非團結合作決心
    央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韓萌)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對非「五不」「四不能」原則,深入闡述了中國對非外交原則和立場。專家表示,「五不」「四不能」原則體現中國外交的鮮明特色,彰顯了中國致力於中非團結合作,謀求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毅力。
  • 中非合作論壇二十年見證中非關係跨越式發展
    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成立20周年。自2000年成立以來,論壇機制不斷完善,逐漸成為中非集體對話和多邊外交的重要機制。論壇機制下開展的中非合作,成為南南合作的重要典範、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示範,發揮了推動中非關係跨越式發展、助力中非關係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
  • 新版《中國與非洲》(英文月刊)暨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專刊創刊
    本報北京11月4日電「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前夕,新版《中國與非洲》(英文月刊)暨第四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專刊日前舉行創刊儀式。《中國與非洲》月刊由中國外文局所屬北京周報社創辦,是中國唯一專門面向非洲讀者的以深度分析報導為主的評論性月刊,以向非洲讀者及時客觀地介紹中國情況,報導中國與非洲之間的雙邊關係、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等為己任。在新版《中國與非洲》創刊儀式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致辭。
  • 中非合作論壇5次部長級會議都有啥成就
    第一屆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隆重舉辦。這是中非關係和新中國50年外交史上的創舉,也是中國政府鞏固和加強中非友好關係的重要舉措,對中非關係產生深遠的重大影響。 成果: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 確立中非將在未來發展中遵循「平等互利、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共同發展」的合作原則 中國承諾設立「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逐步增加資金投入,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各類人才。
  • 小度機器人亮相中非合作論壇,中國AI代表惹人誇
    9月3日,為期兩天的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正式舉行,中外代表將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助力。大會特別設置了總面積約8300平方米的新聞中心,為超過2600名中外記者提供服務。
  • 加強媒體合作 促進民心相通——記第四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
    6月27日,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在北京落下帷幕。來自中非政府部門、媒體機構的460餘名代表出席論壇。論壇期間,中非媒體籤署了12項合作協議,並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共同宣言。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在開幕致辭中說,在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入發展、媒體融合時代挑戰和機遇並存的大背景下,中非應繼續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加強媒體政策溝通、媒體交流互動、媒體產業合作,把中非媒體合作推向更高水平,為增進中非人民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更大作用。
  • 劉鴻武院長在坦尚尼亞《衛報》《國民報》發文回顧中非合作論壇二...
    2020年12月1日和2日,坦尚尼亞主流英文媒體《每日新聞》(Daily News)《衛報》 (Guardian)和主流斯瓦希裡語報紙《國民報》(Mwananchi)先後發行紀念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專刊,刊登中國駐坦大使王克、坦駐華大使凱魯基、坦前總理、坦中友協副會長平達、坦出口加工管理局局長辛巴卡利亞
  • 中非合作論壇接待組志願者苦練外文報菜名
    中非合作論壇接待組志願者苦練外文報菜名 王薇 代小雪 李亞男 李蔚欣/北京青年報 2018-09-03 08:23
  • ...中非合作論壇 答李翊書 管子·形勢解 韓愈-中國新聞-東方網
    剛剛,習近平提到了這三句古語  在今天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  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提到了這三句古語,意味深長!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韓愈《答李翊書》  根長得旺盛  果實就能成熟  燈油充足  燈光自然就明亮  這就是歷史的規律和邏輯  中非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  正因為雙方  有著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使命  才有了今天合作的豐碩成果  在過去的歲月裡
  • 國資委網站英文版推出「中非合作論壇—央企在非洲」專題報導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於9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為契合峰會的「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主題,更好地展現中非企業合作與交流的成就,講好中央企業在非洲的故事。
  • 習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全文實錄)
    在這美好的季節,中非友好大家庭的新老朋友們再次相聚,共襄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盛舉,我們感到十分高興。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對各位同事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也願通過你們,向兄弟的非洲人民轉達中國人民的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於9月舉行 官網今日正式開通
    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王晶)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於9月舉行,中非領導人將聚首北京,共商新時期中非友好合作發展大計,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8日上午,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官方網站舉行開通儀式,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希科尼納大使及姆西曼大使共同按下峰會官網正式上線的按鍵,網站正式開通。陳曉東表示,網站有中、英、法三個語種版本,包括最新要聞、會議情況、配套活動、眾評峰會、會議服務、精彩視頻等6個板塊,將成為論壇北京峰會重要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
  • 中國傳媒大學校志願者服務中非論壇
    50多名非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北京,參加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本次峰會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在團市委的領導下,中國傳媒大學75名志願者通過層層篩選、專業培訓和嚴格考核,光榮地成為了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志願者,高水平完成了為期一周的志願服務工作。
  • 浙師大經濟和管理學院承辦2020浙江(金華)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
    11月9日下午,2020浙江(金華)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經貿論壇在金華偉達雷迪森酒店開幕。(中國前駐辛巴威、南非大使,浙江師範大學中非國際商學院名譽院長劉貴今在論壇上致辭)(非盟副常駐華代表Elisio Jamine在論壇上發言)2020中非經貿論壇在11月9日晚上舉行。
  • ...記中非合作論壇北京東四郵政支局服務集體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東四郵政支局作為會議唯一的郵政業務窗口,為中外媒體記者、國際友人等上萬名用戶提供郵政服務保障。  走過百年風雨的北京東四郵政支局始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是北京最早的郵政支局之一。
  • 中非經貿合作發展論壇紹興舉辦 以貿易促建命運共同體
    李典 攝中新網紹興11月24日電(項菁 李典)11月24日,首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論壇紹興峰會在浙江省紹興市舉辦,逾20個非洲國家部長級嘉賓及駐華大使齊聚於此,共商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圖為非盟駐華代表奧斯曼發布《中非經貿合作紹興倡議》。 李典 攝「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仍在持續。
  • ...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全文)
    Full...
    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的主旨講話。——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發展為民、務實高效。中國堅持把中非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為中非人民福祉而推進合作,讓合作成果惠及中非人民。凡是答應非洲兄弟的事,就會盡心盡力辦好。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不斷完善機制、創新理念、拓展領域,提高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邁向更高水平。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發言權。任何人都不能以想像和臆測否定中非合作的顯著成就!
  • 《中國、非洲和中非關係概況500句》發行式暨「漢語橋—中非友誼...
    活動由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北京大學、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聯合舉辦。非洲駐華使節、中國前駐非大使、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委成員單位代表,國內主要涉非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高校師生、非洲留學生代表等400餘人出席。
  • 中非砥礪風雨,友誼一直在線
    中非關係幾十年來歷經風雨,歷久彌堅。面對疫情,中非友誼堅如磐石,互信更加鞏固。我們堅信,中非值得擁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萬裡馳援彰顯兄弟情深  中國抗疫艱難之時,50多位非洲領導人第一時間向中國表達了慰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