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依戀理論的文化適應性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注依戀理論的文化適應性

2018年12月24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晨光 蔣柯

字號

內容摘要:對於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簡單、粗暴的引入和使用,可能會加劇中國原生家庭的衝突,因此有必要對依戀理論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並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對其適用性進行考察。作為「養育標準」的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作為兒童依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將依戀(attachment)界定為「撫養者與兒童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結」,並將其視為人類具有進化意義的適應性生物行為系統。國內學者邢淑芬等在2016年的一項針對祖輩共同撫養下幼兒多重依戀情況的研究就發現,雖然接近80%的幼兒每周接受祖輩看護的時間多於35小時,但大多數幼兒都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而且母子依戀的安全性高於祖孫依戀。

關鍵詞:依戀理論;文化;撫養

作者簡介:

  對於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簡單、粗暴的引入和使用,可能會加劇中國原生家庭的衝突,因此有必要對依戀理論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並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對其適用性進行考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教育。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後,隨著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普通民眾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學業成績」逐漸深入到「心理/個性發展」。今天,「安全感」一詞幾乎成了每個嬰幼兒父母掛在嘴邊的常用詞。與之相應地,「安全感」一詞的理論源頭——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已經深入中國年輕父母之心,並且深刻影響著他們對孩子的教養行為。

  作為「養育標準」的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

  作為兒童依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將依戀(attachment)界定為「撫養者與兒童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結」,並將其視為人類具有進化意義的適應性生物行為系統。兒童早期的依戀關係具有緩解焦慮和身體保護等功能,對兒童日後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幾乎被看作兒童此後所有人際關係特徵的心理基礎。鮑爾比在1951年提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指出,如果沒有早期關係中的「安全依戀」,兒童將會「磕磕絆絆」地成長為一個「傷痕累累」的個體。此後,在加拿大心理學家安斯沃思(Marry Ainsworth)的推動下,兒童依戀以及成人依戀研究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起來。

  雖然鮑爾比和安斯沃思在他們最初的論述中都曾強調過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依戀關係發展中的作用。但這些意見並沒有引起後來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甚至有一些研究者致力於論證依戀理論的跨文化一致性效應。比如,在2016年出版的Handbook of Attachment(3rd)論文集中,荷蘭萊頓大學的馬裡努斯·范·伊日多恩(Marinus H. van IJzendoorn)等人就聲稱他們的調查結果能夠證明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直到今天,這種基於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家庭的文化背景發展出來的依戀理論逐漸被推廣為一種全球性的兒童教養機制。而在我國當前的嬰幼兒教育實踐領域,依戀理論儼然成為了一種養育哲學、一種養育標準,甚至被賦予了某種道德或價值評價的意味。

  對依戀理論「單變性」的質疑

  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以來,來自人類學家和文化心理學家的質疑就從未間斷過。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早在1954年就對鮑爾比依戀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它過分誇張了兒童撫養中某一單一因素的影響,過度重視母親作為單獨人物對於嬰兒生活的重要性。米德把這稱為「單變性」(monotropy)假設,即假設依戀僅僅是兒童與某一個具體、特定的依戀對象(通常是媽媽)之間的親密情感聯結。

  德國心理學家海迪·凱勒(Heidi Keller)進一步明確指出,鮑爾比雖然假設了依戀的進化心理起源,卻未關注到進化過程中文化和環境的差異性。換句話說,依戀作為一種基於進化的生物性行為系統,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機制。全世界豐富多樣的文化環境同樣也會塑造出各種各樣的早期依戀關係模式。但是,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所賴以產生的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家庭文化環境,在世界範圍內只佔很小的比例。而「被忽略的95%」的人群則生活在與之大相逕庭的文化環境中,其家庭養育的形式和教養風格也是千差萬別。

  比如在中國,2005年的一項調查就發現約有60%的兒童主要由祖輩看護,約30%的兒童則是被單獨放在祖輩家中撫養。國內學者林丹華等2012年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雜誌中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在感知到的生活和學習滿意度方面,中國農村的留守與非留守兒童並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母親的「不在場」並不必然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相反,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卻可以提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還能夠帶來新的世界觀和生活觀,這對於留守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依戀作為具有進化意義的生物行為系統,是各種文化背景下兒童的共同需求,然而這種強烈的情感聯結卻不一定是「單變性」的,也不必然指向母親。

作者簡介

姓名:張晨光 蔣柯 工作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

課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多民族背景下愛情觀及其特點的探索研究」(2015SZYQN89)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科普|現代依戀理論的十大核心原則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現代依戀理論的十大核心原則  蘇珊·M.詹森《依戀與情緒聚焦治療》本文在她的新書《依戀與情緒聚焦治療》從約翰 ·鮑爾比精彩勾勒出的第一個依戀理論模型開始,近年來社會心理學家j進一步發展了現代依戀理論,那麼這些現代依戀理論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
  • 安斯沃斯的依戀類型理論
    在教招考試中,安斯沃斯的依戀類型理論考頻偏低。主要是以單多判的形式來考察,在山東省和四川省考查的頻率相對較高,其他省份也是一個次重要的知識點。安斯沃斯的依戀類型理論相關知識整體來說難度一般,屬於不怎麼常考但是可以掌握的知識點。
  • 《依戀理論》詳解 | 理論乾貨,適合收藏精讀~
    依戀著述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家約翰.鮑爾比,把適宜響應性照看者和依賴性嬰兒這兩者之間的密切依戀關係,確認為是一種為嬰兒的生存所需要的適應性。照看者與嬰兒之間的充滿情感的關聯,確保了兩者生活在一起,至少在兒童的嬰兒期內是如此。同時,正是這種親近所帶來的安全感,向兒童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勇氣,使他擺脫與照看者的早年牽涉、轉而向外部世界進發。
  • 養育路上必須知道的「依戀理論」,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親密育兒來自於依戀理論(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而這個對於嬰幼兒階段的養育真的非常重要。尤其當我在看到這一方面的研究數據,真的有一點擔憂。 睡眠調整中很多父母擔心的安全感,也就是是否會影響孩子跟父母的依戀關係。 這篇會儘量減少字數,只說重點,讓大家能不要花太多時間也能稍微理解一下依戀理論跟其重要性。
  • 201903上海*依戀DMM整合治療(A&P高階課程)
    讓我們先來複習下依戀策略發展圖吧~【研究與學習】DMM策略發展圖(修改再發20180118)DMM整合治療課程課程將重點關注幾種病因不明確且治療效果相對受限的嚴重心理疾患。我們有幸邀請到Mary Ainsworth的學生、國際依戀研究協會創始人,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博士,給我們帶來有關依戀理論的最新進展。
  • 「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著作首次引進中國
    本報訊《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近日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該書的作者是「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在本書中,約翰·鮑爾比以軍事基地的作用作比喻,結合實際案例,闡釋了依戀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安全基地。鮑爾比認為,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 恐懼、依戀和精神分析
    依戀理論今天被認為是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鮑爾比強調恐懼和尋求安全的理論和臨床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從鮑爾比的角度來看,威脅體驗和依戀之間的動態關係塑造了基本關係的發展和維持、心理結構的組織以及防禦和適應的性質。依戀理論的這一要素——它提醒我們,當嬰兒或兒童處於一種引起恐懼的狀態時,他們會被迫尋求安全——與臨床情況尤其相關。
  • 《依戀障礙》| 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你可知道: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有依戀問題;出生6~18個月是培養兒童依戀的「關鍵期」;父母的養育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依戀形式。擁有健康依戀的孩子,會勇於去探索和挑戰;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智力會發展得更好;後天形成的依戀,影響力甚至會超過遺傳基因。
  • 「社交」依戀類型,需求理論等
    焦慮依戀型人格的人會採取黏人和控制對方的方式來獲取安全感,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安全感,來應對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情緒。事與願違,他們會發現對方好像很冷漠,經常會不理會自己,遇到矛盾就採取逃避態度。   當對方不能時刻滿足自己的這種需求時 ,他們又會陷入痛苦和焦慮,再通過憤怒的方式質問對方,尋求關注。
  • 教招備考理論-依戀類型解讀
    比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並無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的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時候表現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為。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由於我們所說的依戀關係的存在,所以有些嬰兒才會在親人離去後長時間哭鬧、情緒不安,出現分離焦慮,這就是依戀關係受到障礙的表現。
  • 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早由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他認為:依戀是嬰兒和養育者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對於大部分嬰兒來說,依戀連接的另一端是母親,但是也有可能是父親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戀願望,就是和重要的客體連接的願望。在之後的研究中,鮑爾比發展豐富了這個理論,認為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對於嬰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兒童社會和情感發展與家庭的關係,具體來說,是兒童如對分離和喪失的應對。依戀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保兒童與他的依戀人物緊密接觸,以確保安全,得到想要的安全感。
  • 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差異是「依戀心理」的一種反射,孩子依戀心理的類型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也不同。鮑爾比的依戀理論依戀理論,最早由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他認為:依戀是嬰兒和養育者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對於大部分嬰兒來說,依戀連接的另一端是母親,但是也有可能是父親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戀願望,就是和重要的客體連接的願望。
  • 深圳心理諮詢專家|深度剖析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孩子的依戀
    作者 | 藍堅 上馨心理諮詢師依戀理論中的「依戀」是指兒童與其撫養者(通常為母親)之間所存在的特殊和強烈的情感關係。它產生於兒童與撫養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表現為兒童對撫養者(依戀對象)的 一種追隨、依附和親密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 讀懂親子依戀理論,是處理的關鍵
    "依戀"是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向父母展示出來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父母呢?其實英國心理學者曾提出了"依戀心理",而這個理論的提出,可以讓父母們更能直接的了解孩子的心中想法,以此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前段時間的一次聚會上,一位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說了個這樣的事。
  • 讀懂依戀理論,你就明白了
    心理學家給出了答案針對這一個問題著名的心理學家鮑爾比曾經做過深入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由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著非比尋常的情感依戀,所以才引起了這種情況發生。瑪麗安斯沃斯在依戀的理論基礎上面又把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進行詳細劃分,在這種情況下也讓很多父母對此有了更充足的了解。其中主要有三種類型,第1種類型就是安全型的依戀類型,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這些父母以尋求安慰。
  • 心理學隨筆:「適應性偏見」理論幫你理性的分析失戀面對失戀
    關注小明說心理,人生路上不迷失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適應性,無數社會事實都證明了這個道理,然而人們難免帶有適應性偏見,往往會錯誤的估計自己的適應性,所以我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要考慮到自己的適應性能力關注小明說心理,人生路上不迷失我們發現,此時的王力還一直幻想著吳玉的溫柔可愛,幻想著重拾往日美好的時光,唯獨不想面對分手的事實。其實這種感覺來源於王力對過去未完成戀情的執念。
  • 讀懂親子依戀理論,是處理的關鍵
    &34;是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向父母展示出來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父母呢?其實英國心理學者曾提出了&34;,而這個理論的提出,可以讓父母們更能直接的了解孩子的心中想法,以此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前段時間的一次聚會上,一位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說了個這樣的事。
  • 世界各地的育兒實踐各有不同,且不只關乎依戀
    確實,孩子與父母或照料者之間的情感紐帶或曰「依戀」(attachment)可以發揮長久的效果。人類關係研究的核心,就是出自依戀理論的一系列理念。從本質上講,依戀理論聚焦於「人類之間的心理聯結感」。該理論關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來的親密紐帶,尤其關注親子關係。依戀理論的由來
  • 依戀障礙:鑑別診斷與治療(含視頻)
    關鍵詞 反應性依戀障礙; 病源; 診斷; 幹預分類號 R3951 引言依戀理論提出至今已在社會認知、人格發展等領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但相比之下, 作為其在精神疾病分類系統中唯一確認的心理障礙(Coughlin, 2011)——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Attachment Disorder, RAD)受到的關注卻相對較少
  • 關注|臨床試驗中適應性隨機化的應用
    隨著貝葉斯理論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形成了貝葉斯適應性隨機化(Bayesian adaptive randomization,BAR)。傳統頻率方法的統計推斷僅利用樣本獲得的信息,並且需要一定的樣本量以保證檢驗效能;而貝葉斯方法在樣本信息的基礎上,還利用了先前由內部或外部獲得的信息作為先驗信息,綜合二者得到後驗概率;但貝葉斯方法沒有特別強調Ⅰ類錯誤、檢驗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