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晨光 蔣柯
字號內容摘要:對於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簡單、粗暴的引入和使用,可能會加劇中國原生家庭的衝突,因此有必要對依戀理論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並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對其適用性進行考察。作為「養育標準」的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作為兒童依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將依戀(attachment)界定為「撫養者與兒童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結」,並將其視為人類具有進化意義的適應性生物行為系統。國內學者邢淑芬等在2016年的一項針對祖輩共同撫養下幼兒多重依戀情況的研究就發現,雖然接近80%的幼兒每周接受祖輩看護的時間多於35小時,但大多數幼兒都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而且母子依戀的安全性高於祖孫依戀。
關鍵詞:依戀理論;文化;撫養
作者簡介:
對於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簡單、粗暴的引入和使用,可能會加劇中國原生家庭的衝突,因此有必要對依戀理論做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並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對其適用性進行考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教育。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後,隨著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普通民眾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學業成績」逐漸深入到「心理/個性發展」。今天,「安全感」一詞幾乎成了每個嬰幼兒父母掛在嘴邊的常用詞。與之相應地,「安全感」一詞的理論源頭——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已經深入中國年輕父母之心,並且深刻影響著他們對孩子的教養行為。
作為「養育標準」的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
作為兒童依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將依戀(attachment)界定為「撫養者與兒童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結」,並將其視為人類具有進化意義的適應性生物行為系統。兒童早期的依戀關係具有緩解焦慮和身體保護等功能,對兒童日後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幾乎被看作兒童此後所有人際關係特徵的心理基礎。鮑爾比在1951年提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指出,如果沒有早期關係中的「安全依戀」,兒童將會「磕磕絆絆」地成長為一個「傷痕累累」的個體。此後,在加拿大心理學家安斯沃思(Marry Ainsworth)的推動下,兒童依戀以及成人依戀研究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起來。
雖然鮑爾比和安斯沃思在他們最初的論述中都曾強調過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依戀關係發展中的作用。但這些意見並沒有引起後來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甚至有一些研究者致力於論證依戀理論的跨文化一致性效應。比如,在2016年出版的Handbook of Attachment(3rd)論文集中,荷蘭萊頓大學的馬裡努斯·范·伊日多恩(Marinus H. van IJzendoorn)等人就聲稱他們的調查結果能夠證明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直到今天,這種基於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家庭的文化背景發展出來的依戀理論逐漸被推廣為一種全球性的兒童教養機制。而在我國當前的嬰幼兒教育實踐領域,依戀理論儼然成為了一種養育哲學、一種養育標準,甚至被賦予了某種道德或價值評價的意味。
對依戀理論「單變性」的質疑
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以來,來自人類學家和文化心理學家的質疑就從未間斷過。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早在1954年就對鮑爾比依戀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它過分誇張了兒童撫養中某一單一因素的影響,過度重視母親作為單獨人物對於嬰兒生活的重要性。米德把這稱為「單變性」(monotropy)假設,即假設依戀僅僅是兒童與某一個具體、特定的依戀對象(通常是媽媽)之間的親密情感聯結。
德國心理學家海迪·凱勒(Heidi Keller)進一步明確指出,鮑爾比雖然假設了依戀的進化心理起源,卻未關注到進化過程中文化和環境的差異性。換句話說,依戀作為一種基於進化的生物性行為系統,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機制。全世界豐富多樣的文化環境同樣也會塑造出各種各樣的早期依戀關係模式。但是,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所賴以產生的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家庭文化環境,在世界範圍內只佔很小的比例。而「被忽略的95%」的人群則生活在與之大相逕庭的文化環境中,其家庭養育的形式和教養風格也是千差萬別。
比如在中國,2005年的一項調查就發現約有60%的兒童主要由祖輩看護,約30%的兒童則是被單獨放在祖輩家中撫養。國內學者林丹華等2012年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雜誌中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在感知到的生活和學習滿意度方面,中國農村的留守與非留守兒童並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母親的「不在場」並不必然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相反,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卻可以提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還能夠帶來新的世界觀和生活觀,這對於留守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依戀作為具有進化意義的生物行為系統,是各種文化背景下兒童的共同需求,然而這種強烈的情感聯結卻不一定是「單變性」的,也不必然指向母親。
姓名:張晨光 蔣柯 工作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多民族背景下愛情觀及其特點的探索研究」(2015SZYQN8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