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正在作用的心理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有時候我們只看見了孩子表現出了怎樣的行為,只針對行為採取措施,而這確會讓我們忽視了背後的心理因素,導致情況的惡化。今天,筆者想要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這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因素及應對措施。
朋友家的孩子樂樂一直是朋友生活中的一個「憂愁來源「——儘管朋友平時儘管工作忙仍花費大量時間在他的日常教育上,然而努力似乎都是徒勞的,在家裡,樂樂仍舊錶現得像一個「混世魔王」:不好好吃飯,玩過的玩具到處亂扔;爬上爬下,進家不脫鞋子……「這在幼兒園,不知道要給老師添多少麻煩呢」,朋友常說。
一次幼兒園家長會,朋友小心翼翼地與老師提及樂樂在幼兒園的平時表現,內心忐忑,不知道如何應對老師接下來即將出現的批評,然而老師一提及樂樂,竟然是一副喜歡讚許的表情,微笑著對朋友說「樂樂平時在班裡是最省心的那一類孩子,懂事,聽話,自覺性很高,還很愛幫助同學,您把孩子教育的真的很好」無疑,朋友當時的內心是震驚的,不敢相信老師說的話,離開學校前朋友特地去了樂樂所在的教室門口看了一會兒,樂樂正在幫助老師整理玩具,可見老師所言非虛。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有和筆者的朋友類似的遭遇——孩子在學校裡和在家裡完全是判若兩人,明明在家裡調皮又難以管教,怎麼到了幼兒園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老師和同學讚不絕口?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差異是「依戀心理」的一種反射,孩子依戀心理的類型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也不同。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早由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他認為:
依戀是嬰兒和養育者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對於大部分嬰兒來說,依戀連接的另一端是母親,但是也有可能是父親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戀願望,就是和重要的客體連接的願望。
在之後的研究中,鮑爾比發展豐富了這個理論,認為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對於嬰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兒童社會和情感發展與家庭的關係,具體來說,是兒童如對分離和喪失的應對。依戀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保兒童與他的依戀人物緊密接觸,以確保安全,得到想要的安全感。
依戀類型及其影響
沿著鮑爾比開闢的道路,瑪麗·安斯沃斯以陌生情景測試為手段,區分了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迴避型、焦慮/抗拒型。對於這三種依戀類型,又可以進一步進行分類,即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
1. 安全型依戀
瑪麗·梅恩發現,如果父母可以適當、及時、一致性地響應孩子的需求,兒童將會養成安全型的依戀。在安全型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往往有著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緒穩定能力,在面對困難及挫折時可以保持冷靜。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更為積極,是一種良性的心理模式。
2.不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包括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A.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因為潛意識裡不相信親密的人(多指母親)會在自己有需要時出現陪伴自己,因而選擇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來躲避得不到滿足和關懷所帶來的痛苦。這種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表現出與自己年紀不相稱的獨立,會與父母家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而這種迴避型依戀看似並無大礙,但事實是孩子內心的渴求與需要被孩子的潛意識壓抑,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發展為抑鬱,因此,迴避型依戀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而這種依戀下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出現在幼兒園表現與在家表現大相逕庭的情況。前文中朋友家的樂樂,即屬於這種迴避型依戀。
B.矛盾型依戀
相對於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要更為嚴重。
矛盾型依戀是由於孩子在幼年和父母相處時沒有得到父母積極而穩定的反饋而導致的。對於孩子忽冷忽熱最容易導致孩子的矛盾型依戀。處於這種心理模式下的孩子總是處於極度的焦慮當中,渴望關懷溫暖又時刻擔心這種關懷和溫暖會消失。
由於內心的矛盾,這種模式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最常見的是害怕被忽視和情緒的喜怒無常,另外,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程度也是最深的,內心的焦慮與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孩子的行為。
處理不好「依戀關係」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1、影響孩子智力發育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人們需求鏈的最底層是對於安全的需求,只有最基本的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人們才能夠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依戀的本質其實也是提供一種安全感,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有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安心地進行對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發展。
並且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進行對於世界的認識和探索是開發和鍛鍊大腦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因為得不到安全感而處於焦慮、恐懼之中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會用來應對這些痛苦而沒有精力進行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從而影響大腦的開發,最終影響孩子的智力。
2、缺乏責任感
依戀關係的缺失會使得孩子從周圍環境中接受的善意和溫暖變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孩子心裡的平衡。而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孩子會本能地減少自己對於環境的作用,表現出來就是孩子會變得漠然,對周圍的事情缺乏關懷,甚至對於自己責任範圍之內的事情也認為無關緊要,不上心。
這類的孩子多是比較自我。以一種「自給自足」的方式來彌補自己從環境中得不到的愛和關懷。
3、形成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於依賴關係確實的孩子來說,世界是不安全的,周圍的人是不足以信任的。這類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最先看到事物的反面,不容易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以一種較為消極的人生態度去生活,活得很累。
根據「依戀關係」理論,這樣做,改變孩子的依戀問題
前文中已經介紹了依戀關係的類型和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對於孩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家長又該如何改善呢?
1、了解孩子的情緒,弄清楚情緒背後的情感表達
《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句話: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神奇的感官器,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感情,是不是愛。孩子各種心理模式的形成最初都是在和父母的相處中通過父母的反饋來實現的。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依戀問題,就要學會去關注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就是因為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自己的需求被忽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一定不要視而不見。而要先去撫慰孩子的情緒,繼而通過溝通弄清楚孩子的情感需求。
2、進行有效的教育
蒙臺梭利說:
成人雖然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總擔心自己的安寧生活和財產被弄髒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壞,所以會不自覺地阻攔兒童的活動,責罰孩子的糾纏或者過錯,這種防禦本能是一種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
而這,就表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每一位家長都在努力的教育孩子,但效果卻大相逕庭。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是粗放的,體罰、打罵是他們的「常用教育方式」,但其實,打罵、體罰是一種無效教育,它們只是起到一定的恐嚇作用,治標不治本。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有一個內省的過程,認識到一件事情是怎樣的,理解事情的標準和原則,這就需要家長改換教育方式,積極地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打罵孩子。
3、鼓勵孩子的好的行為
成長中的孩子都是需要的關注的。當孩子有了一個好的行為時,家長要積極地去鼓勵孩子。一則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分辨出哪些行為是好的,值得被提倡的;
另外,及時的鼓勵孩子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時時刻刻被關注的,有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開心,感到幸福。這有利於孩子把好的行為保持下去啊,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4、給孩子設定期望
每個階段的孩子成長都需要一定的驅動力。家長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中可以多為孩子設立一些期望,以此激勵著孩子不斷前進,這會給孩子一種使命感和被需要感,而這種感覺又會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更有利於建立一種健康的依戀關係。
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活著。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表現不同,其實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不好的依戀模式,缺乏安全感導致。因此,在對我們的孩子提更多的要求之前,請先給他們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滿足他們心中對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