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比在家好?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021-01-13 孕媽醬

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正在作用的心理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有時候我們只看見了孩子表現出了怎樣的行為,只針對行為採取措施,而這確會讓我們忽視了背後的心理因素,導致情況的惡化。今天,筆者想要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這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因素及應對措施。

朋友家的孩子樂樂一直是朋友生活中的一個「憂愁來源「——儘管朋友平時儘管工作忙仍花費大量時間在他的日常教育上,然而努力似乎都是徒勞的,在家裡,樂樂仍舊錶現得像一個「混世魔王」:不好好吃飯,玩過的玩具到處亂扔;爬上爬下,進家不脫鞋子……「這在幼兒園,不知道要給老師添多少麻煩呢」,朋友常說。

一次幼兒園家長會,朋友小心翼翼地與老師提及樂樂在幼兒園的平時表現,內心忐忑,不知道如何應對老師接下來即將出現的批評,然而老師一提及樂樂,竟然是一副喜歡讚許的表情,微笑著對朋友說「樂樂平時在班裡是最省心的那一類孩子,懂事,聽話,自覺性很高,還很愛幫助同學,您把孩子教育的真的很好」無疑,朋友當時的內心是震驚的,不敢相信老師說的話,離開學校前朋友特地去了樂樂所在的教室門口看了一會兒,樂樂正在幫助老師整理玩具,可見老師所言非虛。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有和筆者的朋友類似的遭遇——孩子在學校裡和在家裡完全是判若兩人,明明在家裡調皮又難以管教,怎麼到了幼兒園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老師和同學讚不絕口?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差異是「依戀心理」的一種反射,孩子依戀心理的類型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也不同。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早由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他認為:

依戀是嬰兒和養育者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對於大部分嬰兒來說,依戀連接的另一端是母親,但是也有可能是父親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戀願望,就是和重要的客體連接的願望。

在之後的研究中,鮑爾比發展豐富了這個理論,認為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對於嬰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兒童社會和情感發展與家庭的關係,具體來說,是兒童如對分離和喪失的應對。依戀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保兒童與他的依戀人物緊密接觸,以確保安全,得到想要的安全感。

依戀類型及其影響

沿著鮑爾比開闢的道路,瑪麗·安斯沃斯以陌生情景測試為手段,區分了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迴避型、焦慮/抗拒型。對於這三種依戀類型,又可以進一步進行分類,即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

1. 安全型依戀

瑪麗·梅恩發現,如果父母可以適當、及時、一致性地響應孩子的需求,兒童將會養成安全型的依戀。在安全型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往往有著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緒穩定能力,在面對困難及挫折時可以保持冷靜。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更為積極,是一種良性的心理模式。

2.不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包括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A.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因為潛意識裡不相信親密的人(多指母親)會在自己有需要時出現陪伴自己,因而選擇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來躲避得不到滿足和關懷所帶來的痛苦。這種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表現出與自己年紀不相稱的獨立,會與父母家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而這種迴避型依戀看似並無大礙,但事實是孩子內心的渴求與需要被孩子的潛意識壓抑,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發展為抑鬱,因此,迴避型依戀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而這種依戀下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出現在幼兒園表現與在家表現大相逕庭的情況。前文中朋友家的樂樂,即屬於這種迴避型依戀。

B.矛盾型依戀

相對於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要更為嚴重。

矛盾型依戀是由於孩子在幼年和父母相處時沒有得到父母積極而穩定的反饋而導致的。對於孩子忽冷忽熱最容易導致孩子的矛盾型依戀。處於這種心理模式下的孩子總是處於極度的焦慮當中,渴望關懷溫暖又時刻擔心這種關懷和溫暖會消失。

由於內心的矛盾,這種模式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最常見的是害怕被忽視和情緒的喜怒無常,另外,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程度也是最深的,內心的焦慮與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孩子的行為。

處理不好「依戀關係」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1、影響孩子智力發育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人們需求鏈的最底層是對於安全的需求,只有最基本的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人們才能夠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依戀的本質其實也是提供一種安全感,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有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安心地進行對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發展。

並且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進行對於世界的認識和探索是開發和鍛鍊大腦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因為得不到安全感而處於焦慮、恐懼之中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會用來應對這些痛苦而沒有精力進行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從而影響大腦的開發,最終影響孩子的智力。

2、缺乏責任感

依戀關係的缺失會使得孩子從周圍環境中接受的善意和溫暖變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孩子心裡的平衡。而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孩子會本能地減少自己對於環境的作用,表現出來就是孩子會變得漠然,對周圍的事情缺乏關懷,甚至對於自己責任範圍之內的事情也認為無關緊要,不上心。

這類的孩子多是比較自我。以一種「自給自足」的方式來彌補自己從環境中得不到的愛和關懷。

3、形成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於依賴關係確實的孩子來說,世界是不安全的,周圍的人是不足以信任的。這類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最先看到事物的反面,不容易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以一種較為消極的人生態度去生活,活得很累。

根據「依戀關係」理論,這樣做,改變孩子的依戀問題

前文中已經介紹了依戀關係的類型和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對於孩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家長又該如何改善呢?

1、了解孩子的情緒,弄清楚情緒背後的情感表達

《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句話: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神奇的感官器,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感情,是不是愛。孩子各種心理模式的形成最初都是在和父母的相處中通過父母的反饋來實現的。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依戀問題,就要學會去關注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就是因為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自己的需求被忽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一定不要視而不見。而要先去撫慰孩子的情緒,繼而通過溝通弄清楚孩子的情感需求。

2、進行有效的教育

蒙臺梭利說:

成人雖然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總擔心自己的安寧生活和財產被弄髒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壞,所以會不自覺地阻攔兒童的活動,責罰孩子的糾纏或者過錯,這種防禦本能是一種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

而這,就表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每一位家長都在努力的教育孩子,但效果卻大相逕庭。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是粗放的,體罰、打罵是他們的「常用教育方式」,但其實,打罵、體罰是一種無效教育,它們只是起到一定的恐嚇作用,治標不治本。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有一個內省的過程,認識到一件事情是怎樣的,理解事情的標準和原則,這就需要家長改換教育方式,積極地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打罵孩子。

3、鼓勵孩子的好的行為

成長中的孩子都是需要的關注的。當孩子有了一個好的行為時,家長要積極地去鼓勵孩子。一則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分辨出哪些行為是好的,值得被提倡的;

另外,及時的鼓勵孩子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時時刻刻被關注的,有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開心,感到幸福。這有利於孩子把好的行為保持下去啊,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4、給孩子設定期望

每個階段的孩子成長都需要一定的驅動力。家長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中可以多為孩子設立一些期望,以此激勵著孩子不斷前進,這會給孩子一種使命感和被需要感,而這種感覺又會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更有利於建立一種健康的依戀關係。

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活著。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表現不同,其實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不好的依戀模式,缺乏安全感導致。因此,在對我們的孩子提更多的要求之前,請先給他們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滿足他們心中對愛的渴望。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比在家好?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有和筆者的朋友類似的遭遇——孩子在學校裡和在家裡完全是判若兩人,明明在家裡調皮又難以管教,怎麼到了幼兒園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老師和同學讚不絕口?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差異是「依戀心理」的一種反射,孩子依戀心理的類型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也不同。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讀懂依戀理論,你就明白了
    小麗是一位年輕的寶媽,她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是非常擔心的,但是最近小麗發現了一個問題,好像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變得更加聽話,從來不會像在家裡那樣無理取鬧了,這讓小麗感到非常不解。一、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
  • 寶寶在幼兒園和在家2種表現?讀懂親子依戀理論,是處理的關鍵
    "依戀"是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向父母展示出來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父母呢?其實英國心理學者曾提出了"依戀心理",而這個理論的提出,可以讓父母們更能直接的了解孩子的心中想法,以此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前段時間的一次聚會上,一位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說了個這樣的事。
  • 寶寶在幼兒園和在家2種表現?讀懂親子依戀理論,是處理的關鍵
    &34;是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向父母展示出來的一種狀態,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父母呢?其實英國心理學者曾提出了&34;,而這個理論的提出,可以讓父母們更能直接的了解孩子的心中想法,以此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前段時間的一次聚會上,一位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說了個這樣的事。
  • 父母善用「潛臺詞」,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完善時,便會想著去改造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改造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父母所要的效果,只有學會善用潛臺詞和暗示效應,也許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家長的言行是改造孩子的魔法,善用"潛臺詞",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但改造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父母所要的效果,只有學會善用潛臺詞和暗示效應,也許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孩子做出這樣的回應時,其實已經能夠看得出孩子在表現自己的不滿。
  • 為啥幼兒園的乖寶寶回到家成了大魔王?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
    我還專門去問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師也說孩子表現得很乖呀。」「我家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回家的時候是乖得,在家還沒多乖一會就開始發脾氣了,愁死我了。」不同的依戀模式下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下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就截然不同。
  • 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
    2020年8月15日,《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現場如期舉行。據官方信息顯示,發布會以「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為主題,旨在傳播通過遊戲、笑聲和親密關係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理念,幫助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中國父母缺乏對養育孩子的系統了解,會對與寶寶的相處產生困擾。孩子看似毫無章法的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無助、惱火或者失去耐心。
  • 良好親子依戀關係是用時間「堆」出來的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伍仞)開學季,幼兒園新入園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引人關注。日前,在由廣州市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共同打造,「羊城宣傳思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項目」支持的廣州市家庭科學育兒第一課上,專家介紹,從寶寶出生開始就注意養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往往能讓孩子入園過程更順利,同時為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打下重要基礎。
  • 白巖松:想孩子有出息,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善用「破窗理論」
    他們越是希望孩子優秀,最後孩子越是變得更糟糕了。最後這個女生,不僅連大學都沒有考上,還欠下了高額債務,她的父母,是最後才知道這些的。白巖松:想孩子有出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就要善用「破窗理論」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孩子身上。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這主要是因為在孩童階段,彼此間的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導致的。 所以她急忙帶孩子前去醫院進行了檢查,醫生在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後,認為孩子出現這些表現,可能是因為婷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所以才導致孩子在親子關係上,存在著一些問題。 但究竟是什麼是親子依戀關係,想必很多家長和婷婷一樣,對此毫不清楚,更別提與孩子建立正向的親子依戀關係了,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媽媽們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親子依戀關係有三種,安全依戀型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1、短暫不安後能自行平靜,這種親子依戀關係也叫安全型依戀關係這個類型的孩子在父母準備離開時會表現出戀戀不捨,並在離開後的初期表現出難過的情緒。
  • 學會建立高質量的親子依戀,塑造孩子一生的幸福!「直播回顧」
    良好的親子依戀,對於孩子的情感表達、性格養成、人際交往,甚至婚姻戀愛都有著重要的影響。Susie老師首先為大家分析了常見的親子依戀類型,以幫助家長們更清晰地認識孩子。有一項科學研究,媽媽帶著孩子(2歲左右)來到遊戲室玩耍,在逐漸熟悉環境後,媽媽從孩子身邊離開,同時有陌生人加入,過一會兒後再回來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不同的反應把親子依戀分成三類——◆安全型依戀:人際關係表現出舒適、安全的總體特徵。
  • 四種親子依戀關係 養出四種孩子(二)
    親子依戀關係中,扮演主角和佔主動地位的,當然是爸爸媽媽。想要建立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父母分工,各有不同。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如果沒有這種依戀心,寶寶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影響會阻礙寶寶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 安斯沃斯的依戀類型理論
    二、安斯沃斯具體將依戀類型理論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A型:即焦慮——迴避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B型:即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
  • 如何養育叛逆孩子?「魚缸法則」助力重建親子依戀關係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逆反也是力量的表現,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力量」該如何引導。逆反產生的原因,根本上是為了「擺脫控制」,換句話說,沒有控制,就沒有逆反。所以孩子的逆反實際上是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敲響了警鐘,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矯正父母的養育模式。
  • 寶寶2歲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很重要,家長需做好孩子的「僕人」
    有經驗的媽媽們說,新上幼兒園的孩子,哭一個星期就差不多了,可小果整整哭了三個月,每天上學的分別都是撕心裂肺,媽媽也備受煎熬,為什麼自己家孩子這麼缺乏安全感呢?這還真得從根本上找原因,首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如此害怕離開父母呢?一、親子之間的依戀分為哪些種類?
  •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親子關係的依戀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每到幼兒園、託育園開學就會有很多幼兒園託育園的新生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和託育園。長期和父母相處導致寶寶很黏家長,產生過度依賴是需要調整的。那麼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國際託育園帶來相關介紹。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