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眼看著國內疫情漸趨平緩,城市慢慢恢復了往日的喧鬧,「宅男」「宅女」們也大呼要暫停家庭廚藝修習課,來一場與美食重逢的「報復性消費」。其中,火鍋無疑是一位「大眾情人」。疫情期間,微博上「疫情過後的第一件事」的話題中,「吃火鍋」一項收穫的點讚數就超過了20萬。
圖/ unsplash
試想,與三兩好友相約來到心心念念的重慶火鍋店,喊一聲「老闆,我要個變態辣火鍋!」鍋底上桌後,只見紅油裡裹雜著密密麻麻的辣椒,在一聲吆喝下,湯汁開始翻騰起來。店內,溫度在升高,啤酒在發酵,桌上的客人開始冒汗,霸道的口感慰藉著清貧的胃口,席間說說笑笑,痛並快樂著。
那麼問題來了,明知會被辣得天昏地暗,為何人們還要在疫情結束之後,興衝衝地來找這般罪受?
作為無辣不歡星人,你了解「辣」嗎?從生理角度看,辣味並不具備專門的味覺受體細胞,因此是一種複合味覺,同時也是一種化學感覺,人們通過食辣感知到的灼痛是由辣椒中的一種叫「辣椒素」的化學成分帶來的。化學感覺是由 Barry Green組合出的複合詞,指的是當傷害性感受器(如感知冷、熱、疼痛的神經系統)受到化學物質刺激後產生的知覺(Green, 1996),其核心功能是檢測所攝入的物質是否有害。高溫和痛感是吃辣帶來的主要身體感知覺。
圖/ unsplash
這麼多口味,為啥你就愛吃辣?食辣會導致疼痛,而人天生懼怕、厭惡疼痛,卻仍然享受食辣。這種獨特的偏好可以用純粹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來解釋,即熟悉導致喜好。在成長過程中,當初次面對辣椒這一陌生刺激時,很多人會懷疑食辣是否有危險,但伴隨著辣椒在餐桌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也會愈發愛上食辣。此外,從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的角度看,食辣是一種主動尋求刺激的行為。在品嘗辛辣食物時,食辣產生的灼痛感使身體誤報危險,並作出防禦反應(如流汗、流淚),但個體同時意識到危險並不存在時,灼痛感轉化成一種快感,正是在純粹接觸和認知加工共同作用下,你義無反顧地愛上吃辣。
無辣不歡星人有哪些特質?實證研究證明,食辣與感覺尋求、風險偏好、對獎勵的敏感度、攻擊和易怒的特質與狀態等密切相關。
圖/ unsplash
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種長期穩定的人格特質,影響著個體多方面的行為。首先,高感覺尋求者更偏愛食辣,食辣行為頻率高;其次,在社會因素影響下,如被貼上「喜愛食辣」標籤,個體更易產生風險尋求傾向及冒險行為,獎勵敏感度也更高,這種差異性還與性別有交互,Byrnes 和 Hayes(2015)發現在男性中,獎勵敏感度對喜愛食辣和食辣行為呈現出更強的主效應,但對女性而言,感覺尋求與二者的關係更突出。該結果反映了男性食辣行為可能更多是受外部回報驅動,而女性更多地受內部回報驅動;最後,食辣還可引發狀態性的多樣化尋求、攻擊以及易怒的認知和行為。
人如其食:「辣妹子」會更辣?食辣的易怒和攻擊效應具身於身體的溫度感知覺中,正符合日常語言中「潑辣」等隱喻的說法,體現了味覺的「辣」向「易怒」、「好鬥」的跨域映射,這種映射的形成是基於溫度生理體驗的相似性。此外,疼痛是食辣與攻擊共享的生理狀態,在語言隱喻中,辣與傷害也是密切的。綜上,「辣妹子辣」看來並非虛言。
假如食辣成為一種享受而非痛苦,那必定是人生苦短,無辣不歡。
參考文獻:傅於玲等.(2018).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學問題.心理科學進展, 26 (9).
關鍵詞 >> 心理,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