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逐漸老去,我們能做些什麼

2020-12-13 真善美假惡醜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因該及時把握因緣,趁父母還年輕還在的時候,好好孝順父母了解他們生活上的需求,讓父母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同時有所依靠。給予精神上的慰藉安慰,讓他們精神上不空虛,身心都要健康,讓他們以兒女為榮,這是我們作為子女應有的責任。

大家都學過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課文吧《背影》,我的父親是一個胖子,自從那年祖母死後,我便去了外地,因此很少見過父親了,文中寫道作者最難忘的那一次便是父親送我坐火車那一次,因為祖母的去世,我跟父親忙著回去奔喪,在徐州見到了父親,家裡一片狼藉,便心酸的流下了眼淚,但父親作為一家的頂梁柱,他便不能同我一般沮喪,便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事以至此不必難過,便將家裡的東西拿去典當了,祖母喪事辦完後,我便必須回北京讀書,父親也要到南京找個工作,便一同前往。

到了南京後,便與父親分開,那時我說不要父親送,可父親卻堅持送,於是便有了父親過鐵路,買橘子的事件,父親是一個胖子,他過月臺很費勁,他買橘子後,將我送上車,囑咐我一路上要小心,不要著涼夜裡後,便過月臺,由於父親是一個胖子行動很不靈活,看著他艱難的身體翻過月臺,流下了眼淚,很快我上了車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之中。

後來幾年父親也在勞累奔波,想著父親年少便出來了,到了這般年紀依舊如初。他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自己卻從沒有叫聲苦。

現實中的我們父親母親不也是這般嗎?他們那個年代沒有童年,只有生活,吃飯填飽肚子,沒有精神上的需求,物質上也很匱乏,他們又何嘗不是從少年一直苦到老去呢?辛苦將我們撫養長大,但卻從不認為我們是長大了。

父母一天天老去,卻依舊辛苦,那麼我們長大了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不就是長大了該讓父母好好享樂一下嗎?讓他們不在那麼辛苦嗎?不在為我們操心嗎?但我們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整日還在讓父母為我們擔心,為我們操辦任何事,那麼我們長大還有什麼用呢?

多一些關心,多一些耐心,父母老了,我們作為子女應該照顧他們了。希望我們不要等父母老了,不在了後悔,自己沒有好好關心父母。父母養育我們長大真的不容易,到了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過的舒心,畢竟父母曾經讓我們也沒有受到過委屈,不是嗎?

相關焦點

  • 書評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如何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這對於新手爸媽而言,越來越成為共識。 而同時,我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那如何守護他們?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才明白,原來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父親82歲時,醫生診斷他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逐漸忘記了過去,也弄不清現在自己身在哪裡。
  • 為人子女,我們能為我們父母做些什麼
    他們一直教育我「幸福是兩個人一起努力掙來的,父母能給的肯定會盡全力給,但是給不了的,我們也不能埋怨父母,是不想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父母已經老了,我們年輕還有無限可能,只要不懶,哪兒找不到口飯吃?」其實父母的心願很簡單,你過得好,他們就滿足了。不過因為他們的通情達理,反倒讓現在還單身的我感覺愧對他們,沒能帶一個他們心心念念的女婿回去。兒女大了,父母自然就老了。
  • 對於年邁的父母,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小時候,我們知道父母的對我的希望是好好學習,將來找份如意的工作。工作後,父母對我的希望是,好好工作,早點成個家。成家後,父母對我的要求則是,關愛家人家庭和睦。仿佛每次與父母溝通都是如此,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女能生活的美好。
  • 雙語精選:父母老去之前 我們該做點什麼?
    父母老去前我該做點什麼?因為他們需要知道每年能取出來多少錢,用這些錢他們能做多少事。要是沒有退休計劃他們就不知道自己的錢夠一年旅行一次還是五次。-攢下點積蓄照顧父母。即使買了最好的健康保險但有些醫療是非常貴的,會很快耗盡老夫妻的退休積蓄。如果你未雨綢繆自己留些錢備用,未來發生大事時自己和父母也能多些選擇的餘地。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在家照護有在家照護的好處,但也存在很多困難,對於預想的困難,我們很難產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只有碰到了才能深有體會。因此我建議大家一開始照護便要做長遠考慮,將轉入照護機構納入將來的計劃。我最初完全不考慮讓父親去照護機構,甚至很牴觸這種做法,但是後來我的觀念改變了。本書將談及父親住進照護機構後我如何改變照護方式。
  • 在孩子的社交中,父母能做些什麼?
    然後我就著急了,替她想了好幾個辦法,比如向楊小小表達自己不喜歡她生氣,比如不和她玩了去和別人玩等等,但似乎沒有什麼效果,她都不置可否地轉移到了別的話題。我甚至想要去找她的班主任,請她來引導一下,讓小孩子間不要這麼容易生氣。後來我冷靜了下來,她再沒有說這個事情,我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了。但這個小引子卻一直讓我思考:父母究竟能為孩子的社交做些什麼?
  •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然而,關心子女的成長並沒有錯,擔心自己變老了也沒有錯,但是卻是忽略了已經變老了的父母,你擔心的事情,你的父母正在經歷著。人們總是重複著習慣上的錯誤,擔心自己老了沒有人照顧,而自己卻偏偏不好好的照顧父母,不是自己不想著父母,而是總是找藉口來安慰自己,等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等自己退休了,積攢了足夠的金錢的時候,就回去孝敬父母,讓父母安度晚年。
  • 說到底,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要說的是,在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沒有去正眼看過自己的父母,更別提什麼給父母洗洗手洗洗腳,反倒感覺父母為自己的所做全都是應該的,最終無知到忘記了父母的手原是自己的天!父母的腳原是自己的地!倘若沒有那天,沒有那地,何來你現有一方天地?何來你人生存在意義?有心之人何時何地都不會去忘父母恩情。因為那恩,永世難報!那情,永生難了!
  • 臨近中高考,為人父母的我們,該為孩子做些什麼
    他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慢慢地走向人生中最重要的中考,高考,然後邁向人生輝煌……作為家長,您肯定會說:「考試、學習,是學校是老師操心的問題,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只是空擔心罷了。」其實不然,作為孩子的強大後盾和守護者,在這可以影響孩子人生的兩次考試來臨時,為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為了孩子的努力而不懈努力,幫助孩子掃清面前的一切障礙和問題,讓孩子們能心無旁騖,滿懷信心地迎接考試。
  • 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的孤老之痛,我們該做些什麼?
    在我們身邊也多了這樣的一個群體——空巢老人!隨著家庭結構的巨變;城鄉人口轉移;如何阻止空巢老人孤獨無伴,如何託起他們無處安放的老年生活,如何撫慰孤老之痛,下面小編來和您聊一聊。老齡化社會標誌是什麼?要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整個人口當中佔有多大比例。
  • 洪管家「孝」文化|今天聊孝敬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當然今天的主題不是去評定好人與壞人的標準,而是參照《論語》,以孔夫子為榜樣,挑幾句他老人家講的關於「孝」的話題,然後對照一下,現在的我們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又該如何去盡孝?【第一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他將父親安置在離自己家不遠的舊家中,步行就幾分鐘的時間,白天他照看父親,晚上回到自己的家,第二天再去,周而復始風雨無阻。作者在與患病父親的相處中,時常會產生種種摩擦,比如父親覺得兒子做飯不好吃,覺得兒子幹涉自己太多,什麼都不讓他做,比如雙方對某件事的權力之爭,這些都會引起父與子的矛盾,導致照顧危機的出現。
  • 面對衰老,我們能做些什麼?(散文 心理篇)
    不經意間,翻到自己5年前的照片,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5年,我居然老了那麼多,於是竟想再看看10年前的照片,天哪!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啊!於是計劃著,做些什麼可以延緩一下自己日漸嚴重的衰老節奏呢?從兩方面著手吧,一個是身體,一個是心理。心理方面,自我感覺可以了,夠強大了,也一直在學習之中,進步之中,那麼,身體方面,是不是應該加加油了。這兩方面同等重要。顯然,僅僅注重身體的鍛鍊和保養是不夠的,很多事實告訴我們,心理健康其實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 自閉症的「成年困境」:父母逐漸老去,餘生何去何從?
    沒人能明白,他想以此獲得怎麼樣的「快感」,或是在發洩何種情緒?他26歲,雙手插兜,文質彬彬,見到記者後,用高八度的聲音喊了一句:「你好!」說完後,眼光散亂地掃過四周,又迅速落到地面。小斌出生的時候,曾讓全家沉浸在興奮中。可是一直到兩歲多時,他都不怎麼說話。一開始,小斌媽媽以為兒子只是發育較晚,沒太在意,等到小斌上幼兒園時,老師發現了這個「秘密」。
  • 面對白髮蒼蒼的老人,我們能做些什麼?
    然而一些老人卻因為不會上網、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而困難重重:到醫院無法自助掛號,路邊招手打不到計程車,沒有健康碼去不了公共場所……面對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我們能做些什麼?2011年起,我和一群小夥伴們一起,在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首都40餘所高校成立了夕陽再晨志願服務隊,千餘名志願者利用周末在社區開展科技助老志願服務。
  • 當父母老了,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值得深思)
    想當初父母的想法也和我們一樣,都是這樣默默無聞的付出不求回報。可我們做兒女的是不是應該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天自己老了,自己的兒女長大成人然後也像我們現在一樣來對待你,你心裏面會不會難受?可能你心裏面就會抱怨,每天上班又忙又累哪裡有時間,有時候想起來事情一來又搞忘了。
  • 我們能為空巢老人做些什麼?
    我們能為空巢老人做些什麼?在老人有需求且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力為其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既能增加這部分老人的收入,也能讓他們從勞動中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和滿足,提升自我價值。在社區建立多樣化的老年組織,成立興趣研究小組、困難互助小組,自然地將老人集結在一起,建立老人交際活動的「朋友圈」。還可以組織年輕志願者或學生與老年組織進行聯誼活動,促進跨代際交流和互動,豐富老人的認知和生活,避免孤獨與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能做些什麼
    首先,讓我們連了解一下什麼是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定做任何事。有像「應該」、「必須」、「務必」、「一定」等這樣的詞語,常常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而命令則更加引起孩子抗拒的心理。相反,採用徵求同意的方式效果會好很多。儘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千萬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儘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係。
  • 當生命倒計時240s,我們能做些什麼?
    2016年4月,深圳一幼兒園大班女孩思穎因心源性猝死,與父母永別。而小思穎一直身體健康,很少生病,甚至幾天前在幼兒園剛做過健康體檢。2017年10月,遼寧五年級學生澤浩毫無徵兆地在校園內倒地不起,經醫生診斷為心源性猝死。離世當天,恰好是澤浩的11歲生日。
  • 寶寶視力發育關鍵期,父母能做些什麼呢?
    這期,我們來看看寶寶視力發育關鍵期,父母能做些什麼呢?都說寶寶的眼睛澄澈、水汪汪的,充滿對世界的好奇。2 月齡:寶寶的視野範圍超過 90 度,能看到 1 米左右的物體,而且已經可以做較長時間的注視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