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字平仲,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萊夷維邑(今山東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齊靈公二十六年)任齊國國抑,歷事靈公、莊會、景公三世。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持續不斷地做才能成功,持續不斷地前進才能到達。
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在上的沒有驕傲自大的行為,在下的自然不會形成諂媚阿諛的作風。
伐木不自其根,則櫱又生也。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砍伐樹木不從根上砍挖,那麼它的根部就會再發出新芽。此以伐樹為喻,闡明除惡要從根源開始,絕不可讓它有再生的機會。
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國君用人應該任用他的長處,不要強求他的短處;用人應該選他的精巧之處,不要強求他的不足之處。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出自《晏子春秋》。
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這句話的意思是智者雖然千慮,也不要妄自尊大,還要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愚者們雖然愚笨,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敢於相信自己。
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脯於內也。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允許宮中的女子穿男裝,卻不允許宮外的女子穿,這就像在門上掛著牛頭做招牌,而店裡面卻賣著馬的幹肉。
君子居必擇鄰,遊必就士,擇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闢患也。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君子居住一定選擇好鄰居,出遊一定結交賢士。選擇住處是為了尋求賢士,尋求賢士是為了躲避禍患。
靜處遠慮,見歲若月,學問不厭,不知老之將至,安用從酒!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安安靜靜地呆著,可以想得很長遠,看一年就像一個月一樣,很快就過去了,勤學好問,從不滿足,連很快就要年老都忘記了,哪裡用得著縱情喝酒?
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君主正確臣子服從叫做順從,君主邪僻臣子服從叫做乖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積,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積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