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很多重要因素都在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對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激情、心理定向、自我調節、刻意練習、毅力等。
---------------
一個人的「聰明(智商高)」在一生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我們不妨先讀一本書,看看作者的故事。這本書叫做《絕非天賦》,作者是斯科特·考夫曼。
作者本人在小學三年級時做過一次智力測驗,檢測結果很糟糕,於是他被安置在特殊教育的教室裡,由特別的老師輔助他完成學業。他覺得課堂學習很吃力,無法集中精神,成績低下。見過他的人都直搖頭,覺得這孩子實在不是學習的料,專家認為他能夠念到高中畢業就是萬幸了。
然而,故事並沒有按照想像中發展。考夫曼知道自己是有潛力的,他不明白為什麼智商測驗會那樣判定他,所以,他特別希望以後學習認知心理學。
以他中學學業成績而言,是申請不了好的大學的,當時,他憑著一腔熱情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跟著大提琴手外公惡補大提琴,最後用音樂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輔修認知心理學。他去聽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課,得到他的指導,成為他最後的科研助手。順便介紹一下赫伯特·西蒙,他是20世紀著名的科學界大神,前半生不務正業,人生後半程陸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以及心理學的最高榮譽——美國心理學會獎,他的傳記頗值得一讀。在這位大牛導師的帶領下,考夫曼後來轉為主修認知心理學。
考夫曼後來去劍橋大學讀碩士,並在導師的舉薦下被耶魯大學破格錄取,並取得博士學位。他現在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研究人類智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也是這個領域著名的科普作家,曾經被商業內幕網站評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50位突破性科學家」……哇,他的故事看得人熱血沸騰,妥妥的真人版逆襲!
所以,智商對人生成功的影響有多大呢?
「智商測試只是對人的一種特質的簡單評估,並不能由此判定一個人過去和將來的潛力,其作用只不過是在對個體成長進行外在幹預時提供參考。」
「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來展示他們在智力方面的能力,單一的測驗分數對個體取得人生成功的概率沒有任何影響。」考夫曼在自己這本書中寫道。
你可能會說,哈,單從某個極端的個人故事得出這樣的結論未免太牽強了。然而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段話絕對不是安慰「後進生」的心靈雞湯,它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應當說,《絕非天賦》並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書籍,而是一本關於智力理論的學術性綜述。作者梳理了智商領域迄今為止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如果願意挑戰一下,家長和老師們都值得閱讀。
我們先看智商測驗的來源。智商測驗之父是一個叫做比奈的法國人,他和西蒙醫生花了一年時間設計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包括人們日常用到的一些實用技能,以此評估小孩子當前的認知水平。但是他們特別強調,「測驗衡量的不是一個人智力的絕對水平,只是與有相似生活背景的人群進行比較之後的分類。」「成為特殊學校的一員永遠不能作為區分兒童的標誌,萬不可以此對兒童蓋棺定論。」
後來,比奈-西蒙智力測量表被心理學家特曼引入美國,進行了修訂。遺憾的是,他深信自己的測驗所評估的「智力孱弱」狀態是永恆不變、代代相傳的。這個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智商測驗被美國人改進後,用來測試智商分級,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實際上,用「比奈-西蒙智力測量表」對社會底層人士進行測試是不公平的,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來說,很多題目都是第一次見到。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跑得快就是重要的生存本領,而在大都市中,會算數才能找到工作,可為什麼智力測驗只測量算數,卻說跑得快的人笨呢?
到今天為止,智力測驗最容易被質疑的也是內容效度問題,讓人無法相信所測內容就是一個人聰明的典型表現。同時,比奈在發明智力測驗之初,就強調了測驗在同齡人中才有效果,在不同年齡段中,是沒有對比價值的。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智商分數慢慢成為一個被炒作的概念,在人群中也有很多誤用,最常見的就是在不理解智力測驗分數的真正含義的情況下,給某個人群「貼標籤」。
除了智力,很多重要因素都在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比如我們在一件事情上的投入程度,激情、心理定向(刻板印象、成長思維還是固定思維等概念)、自我調節(延遲滿足、自控等概念)、刻意練習、毅力等。這些因素都是和智商一起,綜合作用於我們的人生的。所謂「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先天和後天的關係,考夫曼的觀點特別打動我。我們擁有非常多的先天特質,也擁有非常複雜的外在後天環境,「關鍵是要認識到基因和環境初始的微弱優勢如何導致了個體自主選擇與其自身最佳匹配的環境,以及環境又如何反過來強化或抑制了這些優勢。偉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時間來發展,通往偉大的路有很多條。」
聽起來這話很艱澀,其實就是說:只要在某個特質上有些微的優勢,並且這個優勢恰好遇到了合適的環境,假以時日,孩子就可以成材,所謂「一招鮮,吃遍天」,不需要在每個方面都優秀。而智力測驗往往是偏頗的,這個孩子真正的優勢可能沒有測到。
讓我們來看看考夫曼的個人故事細節吧,有助於理解以上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考夫曼在九年級的時候還在特教班,有一天他正鬱悶的時候,有個老師從外面進來,對他說:「我一直在看著你,我看得出來你並不喜歡這裡。你似乎並不屬於這個教室。但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這個問題讓考夫曼不斷追問自己,一直以來究竟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後來他補習大提琴,且依靠這個特長申請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繼而在認知心理學領域內逐步發展。所以,考夫曼的先天才能中對音樂的敏感性,在中學以前是被忽視的,他也背負著「智商不高」的標籤。但是當他有一天想要學習的時候,剛好遇到了支持他發揮這個方面才能的環境,父母,外公,學校的老師,校長,都給他的才能發揮提供了一片沃土。
所以,我們不妨重新審視智商和人生的關係。即使你不聰明,依然有很多機會走自己想走的路,也許不那麼順暢,但道路的崎嶇也可能讓你練就非凡的本事。
考夫曼特別感謝當初啟發他離開特教教室的那個老師。後來他成為大學教師,寫《絕非天賦》的時候,他還特地去看望了這位老師——她已經是某個中學的校長了。
考夫曼還特意跟這所中學特教班的孩子們交流了一下。他說,這個世界自有它的運轉方式,孩子們要做自己生活的代言人,無論他人抱有怎樣的懷疑,都要相信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