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這個時代啊,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洶湧澎湃!因為新舊思想與文化的衝突實在是太大了,太多文人作家脫穎而出了,魯迅就是其中最閃耀的一人。魯迅除了寫文章厲害,懟人的功力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呀!但是魯迅也是個囉嗦的人,可正是因為他寫的那句囉嗦的話卻成了現如今人人傳頌的名句。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囉嗦的就是這句話。小編賭一包辣條,要是小學生重複說兩株棗樹的話一定會被語文老師拎耳朵:有你這麼湊字數的嗎?我打~
可是在魯迅這,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冒星星眼的:哇塞,同學們你們看,這裡的兩株棗樹運用了反覆、象徵兩種修辭手法,大師就是大師!不過有些語文老師就會表示:大師的境界,你們是學不來的,所以這種手法儘量少用。(老師你是生怕我們拿來湊字數吧233333)
有些人就想不明白了,魯迅的這句話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花了一番功夫終於了找到了原因,這讓我們再一次肅然起敬。
原來是因為那個年代國民黨對改革人士的殘害十分嚴重,有改革心思的魯迅也是國民黨緊盯的人員之一。看著那些一個個倒下的烈士,魯迅怒了,但是又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只能用寫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滿。所以那兩株棗樹的意思是:一個倒下了,但不屈服的還有另一個!
這個解說仿佛大家都能夠輕而易舉的說出來,畢竟魯迅也是站在革命這一邊的嘛。不過同一個故事由不同的人來閱讀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小編還了解到了一個非常雷人,但是又非常生活化的原因。小編先放一首歌表達一下我的心情: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標點符號大部分都是按字數算的嘛,但是在魯迅那個時代並不是,那是真的按字算錢的。大師也是要吃飯生活的呀,而且魯迅還是靠寫稿拿生活費的。
魯迅覺得不算文中的標點符號太吃虧了,如果算上標點符號的稿費那可多了,所以魯迅跟報社的人理論了好久,「然鵝」理論失敗。
失敗了怎麼辦?哼,這也難不倒大師。為了稿費魯迅無所畏懼,做出了「湊字數的幼稚行為」。嗯……其實也不能算幼稚吧,畢竟多一株棗樹就多一些錢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