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談如何寫論文,因為之前寫過,如《如何高效撰寫科研論文》、《如何在科研論文中體現創新點》,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我百家號找到。這篇是以本人經驗,來說明我讀博期間寫論文的過程,中間會穿插一些寫論文的技巧。
第一步是這樣走的
提前入課題組,不久老師回國交代課題方向: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法,需要我設計小設備。小設備出來,實驗完成,導師告訴應該發論文。第一次寫論文,寫的很菜,導師幫助修改了大概二十次。然後告訴我是新東西,要求發到《機械工程學報》(中文期刊裡,機械類的老大)。投稿,等待,被拒。後修改排版發到學校校報。
發論文過程中,查中文論文用中國知網比較多,外文期刊ScienceDirect比較多,學術論壇小木蟲用的比較多。這幾個地方,沒有哪個博士研究生不知道,簡直不要太熟悉。
中間為了湊夠畢業標準,發了會議論文,併到香港參會,其實就是轉轉,見見世面。基本每個課題組都會給學生一次外出參會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一篇會議,然後到外面看看。其實我們知道會議論文也就那麼回事,雖說也是EI,但是層次是很不高的。
第二步是這樣走的
導師要求設計大設備,內容包括:畫模型,請教技工,修改設計,出圖紙,請教工程師,改圖紙。這期間,空餘時間將組內成形方法進行總結,發了綜述。腦海裡對成形過程的載荷分析進行反思,認為這個是一個點子,可以寫論文。
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總結總結組內的一些論文,寫寫綜述之類。有時候我們突然冒出個好點子,千萬不要讓它們跑掉,寫下來或記下來,慢慢思考、發酵,最後寫下來就是一篇好論文。
第三步是這樣走的
同組兄弟導師幫發SCI,已可以畢業。自己的畢業標準還沒有達到,於是一狠心,寫了兩個月,寫出SCI。冒險投了領域內較好的期刊,發回修改,英語不過關,同學幫忙潤色。添加一些實驗素材。等待,接收,畢業前出頁碼(有的單位SCI出頁碼即可,EI出檢索號即可)。
如果感覺自己的東西是好東西,很有創新性,那就膽子大一些,投些好期刊。還要注意自己的英語,如果不行,就請同學幫忙潤色。那些總發SCI的同學,經驗會比較豐富,多跟他們交流。
第四步是這樣走的
請教總工,改圖紙,指導生產,裝配。在這個期間,謀劃寫第二篇SCI,點子來自於之前對成形載荷的思考。設備實驗成功,成形過程沒問題。很快就開始大論文寫作,中間寫第二篇SCI及成形過程的一些工藝研究。大論文接近完成,SCI發出。答辯完成,SCI Under Review。畢業時,SCI接收。
大論文要預留至少半年的時間,充分準備。因為博士論文需要外審,所以質量一定要高。我們當時有校盲(比例小但是風險大),院盲(非校盲的,風險小些)。我當時一下子被抽到校盲,緊張的要命。審稿意見回來,馬上修改論文,還好最終通關。
三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博士讀得也很辛苦。因為在三十左右的年齡,要考慮自己的家庭,要考慮父母,要考慮畢業,總之,生活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包裹著像我一樣的窮博士。俗話說得好,不被扒層皮,怎麼能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