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提到同濟大學這所百年名校,就不能不提到其濟世安邦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傳承百年,依舊弦歌不輟。而同濟MPA辦學立足民生、立足社會發展,也充分體現著同濟為國舉才的光榮傳統和使命。近日,同濟MPA項目副主任周安遠接受專訪,向業界介紹了同濟MPA的現狀與發展。
(同濟MPA項目副主任 周安遠)
近年來,我國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濟大學作為首批申報MPA項目的高校之一,憑藉專業學科優勢,發揚為國舉才傳統,承擔著新時代下卓越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重任。周老師表示,有鑑於此,同濟MPA在辦學模式創新、文化素養滲透和辦學質量提升上做了諸多努力,並取得了突出成效。
對標全新時代,輸送卓越人才
MPA項目在我國正式招生起步於2001年,這正是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年份。對於企業來說,中國「入世」標誌著他們要同國際市場接軌;對於公共部門管理人員來說,也面臨著連通世界、走向全球的重大挑戰,這對公共管理人員自身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設MPA項目,培養新歷史時期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真正是恰逢其時。
此後近20年的發展中,同濟MPA辦學一方面強調當代公共管理方法論的學習和運用,另一方面注重拓展與國內外重點院校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其實,近年來我國公共管理實踐場面宏大,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場域很多,同濟大學結合學科優勢,把目光聚焦在我國飛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上,隨著城市大量人口導入,以及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和更新,各級政府對公共管理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同濟MPA應該說順應國家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形成以城市事務和公共政策為特色基礎,旨在培養面向各級城市政府、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依託,具有公共管理領域前瞻性眼光的複合型、專業化、綜合性公共管理人才。
強化公共意識,不忘同舟共濟
使學生的公共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是同濟大學MPA項目的內在訴求,力促學生通過在同濟MPA的學習後,能夠將獲取的宏大理論、知識經驗、心得體會有效地運用到工作中,以系統的視角來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但周老師強調,「對城市管理者來說,最核心的還不在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提前預判、發現問題」。他認為,未來的城市管理者應該具備預判問題的能力和城市發展的前瞻性眼光。
鑑於此,同濟MPA項目在「教學優化、平臺多元、人文素養提升」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教學優化層面,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和老師們著眼當下,以實際案例展開教學,將現實問題帶到課堂中,使學生條分縷析,掌握當下城市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平臺多元層面,同濟MPA創造同濟經管學院各個專業學位項目之間互相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濃厚氛圍,通過彼此的思想碰撞,開拓視野,努力尋求更合理、更經濟、更人性化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周老師坦言,這種交流的收穫是在工作中和同事之間的交流遠遠不能媲美的。
人文素養提升則主要體現在MPA學生公共意識的強化上。周老師認為,要想更好的管理城市,則需要有強烈的公共意識,較高的思想站位。周老師表示,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滿足一個城市的硬體很容易做到,但是背後的人文管理和民生問題如何優化,也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同濟MPA注重學生人文關懷的培養,「不忘同濟大學與社會發展同舟共濟的傳統,希望我們的學生是能夠綜合考量城市硬體建設和民生建設的,在他們的努力下使城市更有溫度」,周老師說。
立足「一體兩翼」,發揚「兼容並蓄」
同濟MPA的另一培養特色是「一體兩翼,兼容並蓄」。其中, 「一體」是以人為本,以MPA學生的能力提升為根本任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兩翼」指培養過程的學科複合性,同濟MPA始終貫穿「經濟」與「管理」兩大主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課堂中通過案例分析、經驗分享,打破學生的固化思維,力求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兼容並蓄」就是既要著眼中國國情和同濟大學實際,又要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的公共管理理論,借鑑國際成熟一流的MPA辦學模式與經驗,揚長避短,創建有同濟色彩的MPA培養體系。
周老師表示,時代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尤其是在我國,高速發展的現狀對公共管理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此形勢下,同濟MPA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經過多年不斷發展,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優秀公共管理人才,但今後依舊要持續進步,從公共管理層面奠定國家自信、民族自信的基石。
採訪最後,周老師寄語廣大考生:如果你有著胸懷天下,服務民生的人生理想,需要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獲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濟MPA會助你一臂之力,歡迎有志者報考同濟大學MPA項目!
(轉載自: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