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小西一個去華南理工大學讀博的師弟回長沙參加會議。晚上幾個在長沙工作的同門進行了個小規模聚餐,期間還喊了幾個關係不錯的在讀碩士師弟、師妹。
今年還有個師妹在猶豫何處讀博,剛好提起"讀博"的話題。我們聊到有不少學生碩士畢業出去工作1年後,發現找的那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又返回學校進行讀博,期望有不小的改變。
之前曾有個985本碩博的師妹,博士畢業去廣東一所二本大學工作,薪資待遇水平比中西部高一倍。當時,他也有機會去中西部的幾所211大學,導師也幫忙做了推薦,但是和廣東二本高校能給的待遇還是有很大差距。
因此,一般博士生能進什麼大學做老師,要細分不少情況:
1.雙非院校為主。
記得,有個朋友8月曾和我聊過他們雙非學校,工科專業的博士要求是2篇論文,其中一篇是Sci三區以上、一篇是一級學報即可。而且,不少導師還是挺好的,在自己博士生達到哦條件後,早點將他們送畢業。
可是,以這個科研成果(一中一英)找工作非常難,普通雙非院校大部分引人標準都也得是"123",即一篇一區、二篇二區或三篇三區(要求三選一)。越是地區位置好、競技好的大學,標準越是高。
他博士畢業後,就去一所雙非大學做了1年不到的博士後,用課題組之前的數據整理了2篇不錯的文章,見刊後才參加試講後入職。
2.留本校同樣難。
和之前的"近親繁殖"不同,如今雙非院校博士生想要留本校任教難度很大,這類院校同樣在引進985、211大學的博士。不少人其實科研成果很好,但是本科雙非對於他們限制不小,而且雙非院校"解決配偶"等福利對不少已成家的博士具有很大吸引力。
比如說,長沙的一些雙非大學不錯科研成果的博士畢業後,不少人選擇去其他地級市的高校,通常地域的限制會降低這類高校的要求。這類地方院校常見的方式是:1.提高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2.降低引進標準。
不過,一些院校在發現類似引人效果不少後,將這幾人、十幾人的引進費用組合,吸引一些優質的教授/具有潛力的副教授來校工作,比如雙非大學的A類引進條件。
3.迫切需要提高"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的院校。
當然,不少博士也會選擇進入福利不錯的高職院校、專科院校,這類學校發展中"科研"不是核心,反而是需要提高教職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的比例。比如說,專科學校升本、學院更名大學都需要博士學位的教職工達到要求。
對這些學校來說,具有博士學位即可滿足發展的需求,並不會硬性要求名校博士。還記得之前臨沂大學,拒絕和不少未獲得博士學位的老師續聘合同,引發不小的熱議。
不過,對於有心讀博的在職碩士教師,學校會給予報銷學費、不影響評優評獎、正常發放工資等政策,鼓勵他們去讀博深造。往往一些老師已失去了讀博中拼搏的心,等需要博士學位時才發現自己錯過了。
4.年齡非常重要。
高校引人對於博士的年齡有限制。
大部分招聘公告上是男生35周歲以下、女生40周歲以下。這樣限制的出發點在於期望年輕博士可以拿到第一個國家級課題"青年基金"。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會限制32周歲、35歲,留出足夠時間。
其實,很多二本高校、專科高校,不具備科研條件和氛圍(以教學為主),能收穫的國家級課題非常有限,引進博士新人申報青年基金是不少學校的選擇。
而且,新進教師有個青年基金起步,對她自己的科研發展也至關重要。
5.導師的影響力、推薦。
單獨將導師列出來,是因為博士的導師非常重要,不少人的工作單位是自己導師幫忙做的推薦。相比自己投簡歷求職,導師的電話推薦,更加有效直接。
當然,越是大牛導師,博士期間參與的課題層次和數量都會高不少,對於個人能力提升也很顯著,也有利於自己日後工作的"上手"。
綜上,優秀的博士求職關鍵是幾個方面:本科、博士學校層次,主持/參與的課題,導師的影響力,科研成果,年齡等。之前也有不少優秀的博士,破格逆襲進入985、211任教,甚至是以"特聘副教授/教授"的綠色通道引入。
在我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人工作幾年後辭職讀博,面臨的生活壓力非常大。畢竟,高校讀博的待遇不算高,每月合計僅有2-3000元/月的補貼,成家有孩子的博士只能依賴之前的積蓄或對象養家。
你覺得讀博期間,最大的壓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