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挑釁,臺灣跟進,蔡英文問過臺灣民眾了嗎?
據臺灣「中央社」等臺媒12月12日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院在8日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FY21)後,聯邦參議院11日也通過這項法案,內容包含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等等。不過,報導稱法案可能被美國總統川普否決。
美國參議院通過「國防授權法」鼓吹「協助臺灣自衛」
美國聯邦眾議院在8日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聯邦參議院11日也壓倒性通過這項7405億美元的法案,內容包含「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法案將送交白宮處理,但美國總統川普先前揚言「國防授權法案」若沒有終止「通訊端正法」第230條,將會否決法案。
臺媒報導截圖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參議院11日以84票贊成、13票反對壓倒性通過,超過推翻總統否決權所需的3分之2的門檻;眾議院8日以335票贊成、78票反對通過該法案,贊成票數同樣也超過3分之2「超級多數」(super majority),足以推翻總統的否決。
涉臺相關條文為1260條以及9724條。1260條表達國會對確認「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為美臺關係基石的意見、1260A條涉及對臺軍售、1260B建議美臺醫療安全夥伴關係,9724條則保障臺灣公民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公平僱傭規範。
此外,該法也確定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新計劃,叫囂「旨在向中國大陸和任何潛在的對手以及美國的盟友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即美國將堅定地捍衛其在該地區的利益。將強化預算透明度,特別是將焦點放在足以威懾中國的軍事能力建設上,將確保美國與夥伴國之間的關係。」
川普
法案自送交白宮後起算10天,川普可選擇籤署或行使否決權將法案退回國會,但國會將在12月18日因聖誕假期休會,除非參眾兩院不休會,否則法案可能被廢止。川普多次揚言「國防授權法案」若沒有終止「通訊端正法」第230條,他將會否決此法案。
臺媒算了一筆帳
蔡英文12月10日接受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邀請發表演說,聲稱「臺灣也對臺海與日俱增的挑釁高度警戒」,污衊大陸「惡意散布虛假信息」,煽動民眾懷疑臺灣當局,「挑戰臺灣民主的弱點」等等。蔡強調,她在過去4年多裡,履行增加臺灣防務預算的承諾,明年臺灣一般防務支出也將達到149億美元,佔臺灣人均生產總值的2.2%以上,她也相信「這樣的趨勢在未來還會持續發展下去」。她期待美國能進一步討論共同關切的軍事防務情勢。
對此,有臺媒算了一筆帳:
2019至2020兩年間,臺灣就花費了165.6億美元採購美國武器,折合新臺幣5052.7億元,相當於臺灣人均負擔2.2萬元新臺幣,這還不算其他防衛預算。臺灣人均生產總值在2019年為25920美元,折合成新臺幣約為73萬元。這相當於每個臺灣人平均賺50元新臺幣,就有1元被用在了採購美國軍火。
那麼,11次對臺軍售,川普都賣了什麼:
相比美國以往的對臺軍售,川普賣給臺灣的這些武器進攻性明顯,首次出現高端無人機,值得警惕都是,在11次軍售的武器裝備中,有多達7次都是向臺灣出售臺軍此前並沒有裝備過的新式武器,尤其是向臺灣出售108輛M1A2T「艾布拉姆斯」坦克。但這種現代化坦克在臺軍手中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還是個未知數。
拜登上任,美介入臺海力道會改變?
根據《中評社》報導,針對美國政黨輪替後臺美的關係走向,臺灣「中研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廖年仲表示,川普政府通過的所謂「臺灣旅行法」、「亞洲戰略保證法」及「臺北法案」,規範內容都沒有超越「臺灣關係法」。也就是說,面對臺海可能的衝突風險,美國仍無法明確承諾出兵協防臺灣。臺灣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沒有條約的保障,是否持續以硬碰硬的方式面對中國大陸?值得執政者思考。
拜登屬於傳統的美國建制派政治人物,會逐步改變過去川普的單邊主義,對中國大陸對抗方式也會轉變為競合關係。國際政治又要回到傳統的權力平衡狀態,中美的競爭不會再像川普時期那樣極端,雙方在國際上拉幫結隊的制衡方式會成為主流。
張廖年仲表示,代表美國對臺海的戰略模糊,是不容易改變的政策方針,未來拜登上任後依舊如此,因此臺灣在國際關係上的經營策略,可能需要適當調整。
來源:新福建、環球網、央視軍事、海峽新幹線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編輯:黃榮亮
第一時間給你最全臺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