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華為、臺積電以及美國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原本其中糾葛就已經有些複雜,沒想到三星又宣布斥資投建5nm工藝生產線。如此一來,全球半導體行業不免一陣動蕩,不過,不管整個行業如何,絕大多數中國消費目前都只擔心華為一個。
畢竟,美國雖然再一次延長的華為的臨時許可證,但同時也更改了規則,試圖徹底切斷華為的全球晶片供應鏈。根據多方媒體報導可知,美方要求,只要外國公司使用了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又計劃向華為供應晶片的話,就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許可。
這一規則一改,即便臺積電力挺華為,也不得不按照制定規則一方的要求。好在,華為還有120天的緩衝期,日前華為已經向臺積電追加了價值7億美元的大單,而臺積電近日也在同高通、AMD、聯發科等客戶協商,將幾乎滿載運行的相關產線的部分產能先挪給華為。
筆者相信,以臺積電的量產能力以及華為的資金實力,這120天應該可以掌握一定的晶片戰略儲備,以應對規則生效後難以大量生產高端晶片的境況。可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一旦臺積電受美國制約,無法繼續為華為供應晶片,而華為方面的戰略儲備也消耗殆盡的話,麒麟晶片可能要退回14nm工藝。
而目前能夠順利為華為代工14nm晶片的似乎只有中芯國際,如果事情果真發展到這一地步,那麼華為手機又大概會是什麼水平,性能方面會有怎樣變化呢?眾所周知,14nm、7nm等晶片工藝製程指的是晶片中晶圓與晶圓之間的距離,距離越小,意味著晶圓密度越大,同一面積內晶圓越多,則意味著所能容納的CPU、GPU等核心模塊的數量也會越多。
而核心模塊的數量則會直接影響到晶片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硬要在晶圓有限的情況下提升性能,還會令整個晶片的功耗大幅增加。因此,麒麟旗艦處理器採用14nm工藝的話,整體性能可能會等同於中端甚至是低端晶片。
再者,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的成熟度遠不及臺積電,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麒麟處理器的實力。而搭載這樣的麒麟晶片的華為手機,面對此前可以輕鬆打贏的競品時將毫無反擊之力。對此,你的看法如何?
文/諦林 審核/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