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4,十幾年前長沙駛往鄭州的普快列車。
每年寒暑假,我和幾個同學回家,都要乘坐這趟車。
火車在長沙鄭州間穿梭。假期結束返校,也是乘坐這趟車,只不過車次號變成了2153。
馬上軍校就要放假了,看著手機上春運票開售搶票的新聞,不經意勾起了當年乘坐這趟列車回家返校的點滴記憶。
2003年8月,入學報到,記憶中乘坐的好像就是這趟車。長到18歲,連縣城都沒走出過的我,第一次出遠門乘火車,覺得格外新奇。8月,天正炎熱,好在普快車比綠皮車高了個檔次:有空調。一路上,一遍遍聽著售貨員吆喝的「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看著窗外飛快後退的樹木房屋,心緒實在難平:即將踏入的長沙,也不知道是個啥光景——一更何況,那年代,內褲上還流行帶個口袋,褲襠裡裝著500塊錢;出門前,更有人生經驗的母親,還在褲子側邊口袋裡縫了500塊錢。身上揣著千元巨款,第一次出門在外,我一刻也不敢馬虎。咣當…咣當…經過一夜疾馳,火車把我拉到酷熱的長沙。星城長沙號稱中國「四大火爐」之一,下了火車,讓人一下感受到了這火爐的熱度——一股熱浪撲面而來。
軍營的火熱,一點不比夏天的溫度低。熬過了2個月的入伍訓練期,也慢慢適應了相對單調的學員隊生活。年底,第一次放寒假,歸家的心仿佛脫了韁的野馬,恨不得一下子跨上火車往家趕。來到站臺,又看到那輛紅色的列車,又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我跟幾個老鄉,身上裹著軍大衣,肩上掛著紅牌,扛起行李,你拉我扯,蜂擁著往車上擠。找到座位,放下行李,扭頭環顧四周,發現車上的校友還不少,很多人穿著綠軍裝,胸前別著科大的校徽。校友們大多三五成群,為的就是路上有個照應。安頓好了,座位相鄰的,有人拿出撲克,甩起了老K;沒有座位的,幾個人找一個寬敞點的角落,鋪上報紙,席地而坐,牌也打得不亦樂乎。
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是閒適的,神經是不需要繃緊的,革命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回家過年。除了打牌的,有的在那裡吹牛拉呱,有的嗑著瓜子、吃著零食,還有的仰著頭呼呼大睡,哈喇子流了一地。第一年寒假回家有票有座,不過並不是每次回去都那麼順利。第二年寒假,火車票非常緊張,我跟幾個老鄉沒買到票。每年寒假,國防科大都會派學員到火車站執勤,軍民關係很好。穿軍裝的在火車站暢行無阻,不拿票也能進得了站。果不然,大傢伙裹著軍大衣,大搖大擺,穿過了檢票口。來到站臺,隨便找了節車廂,一伙人順利鑽進了2154列車。上了車,沒座位,一堆人擠在車廂連接處。車開了,列車員挨個檢票,沒票的同學開始一一辦理補票手續。可能眼前穿軍裝的都帶著大簷帽,長得差不多,或許因為當時我站在人群最裡面,檢票員查了一圈票,把我給漏掉了。火車夜間行駛,一路上很少再查票。車廂是上下兩層的,半道來了一個檢票的,同學給我支招,讓我從二層車廂繞一圈再回來。就這樣,又逃過一劫。剛開始還怕沒票出不了鄭州站,火車到了站才發現,鄭州是個大站,各個站臺間四通八達。根本不用出站,凡是往東走的火車,都經過老家商丘。下了2154,轉到隔壁站臺,我隨便擠上一輛向東的車。上車補票,鄭州到商丘五六十塊錢的票價,學生還打五折。大二那年暑假,我們那屆學員到駐信陽的一支部隊實習。晚上,部隊整隊上車,末尾幾節車廂被學校包下了,車內一色的軍綠,學員們一色的裝束:穿著橄欖綠的短袖,背著綠色背囊,裡面塞著一張卷著的涼蓆,上面蓋了一個黃臉盆。2007年6月,大學畢業,同學們被分到了各個陸院。我是到南昌的那一批,夜裡部隊直接從株洲轉站,一路往東去,直奔英雄城。上網搜一下,2154次列車已停開多年。前幾年也曾變更過行車區間,從鄭州拐個彎,變成了長沙—商丘。終點站到了家門口,卻是遺憾,在我讀書那幾年,沒有趕上此等好事。遺憾也就一念間。這趟塵封的列車,雖已作古,甚至百度一下,連列車的圖片都難覓蹤影了,但是,她早已融入我青春的記憶,爛漫著人生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