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興奮地發來消息,她的學霸女兒同時收到上海兩所一流國際高中的錄取通知。
在分享喜悅的同時,閨蜜也陷入了困惑:兩所高中都很好,應該選擇哪一所呢?
雖說現在網絡發達,從網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相關資訊。可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收集信息?怎麼區分哪些才是有用信息?以及,怎麼根據這些信息來做出決定?
「決策」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公司是否應該改進某產品的生產技術,小到對於晚餐的選擇……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做決策。
每做錯一次決策,人生就會多走一次彎路。
怎樣才能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眾所周知,每一項體育運動需要通過專業訓練,才能達到專業水平。其實,我們的決策能力也一樣,可以通過專業的訓練來提升。
兩位世界知名的解決棘手決策問題的專家:傑伊.愛德華.拉索、保羅.休梅克,經過三十餘年的開創性研究,聯合編著了《制勝決策力》一書,一步步地分析了人們應當怎樣做決定,為大家如何在決策開始之際選準角度提供了工具和技巧。
傑伊·愛德華·拉索,康奈爾大學詹森管理研究院營銷和行為學教授,曾擔任波音、禮來、通用、哈裡斯銀行、史克必成等大型公司的顧問。
保羅·休梅克,是決策戰略國際研究所創始人,擔任沃頓商學院麥克技術和創新中心的研究主任。他為大約100個組織提供過顧問服務。
兩位決策大師創造了一套簡便易行的決策技巧,用來更清晰和有效地評估你的選擇,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決策。書中不僅例舉了大量的真實案例進行輔助說明,還提供了眾多知名企業用以決策的表格、工具、調查問卷。
本書由中歐國際商學院(CEIBS)引入中國,被業內評價為:是實用理念、工具與嚴謹研究的罕見結合。
《制勝決策力》是一本職場必讀的工具類書籍。鑑於本書要點繁多,大量的案例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因此,我將本書的主要決策方法及決策過程中常見的思維誤區提煉出來,並用實操案例讓大家輕鬆看懂決策方法的實際運用和注意要點。之後,大家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全書,更快、更高效地掌握所有決策技巧。
《制勝決策力》著重介紹了決策過程四步法:確定框架、收集情報、下結論、從經驗中學習。
先確定分析問題的角度、目標,再根據這些問題去搜索相關信息,對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並做出決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總結。
01 確定框架的意義及誤區
確定框架就是制定決策目標、衡量目標的標準、觀點和價值觀、思維模式以及決策範圍。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分析問題的角度,確定哪些是重點指標,哪些是非重點指標,以此確定決策的目標和範圍。
為什麼在決策前要確定好決策框架?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個港口,任何風都是好風。」在做決策前,儘可能清楚地了解你要解決的問題、要達成的目標,否則,決策的整個過程都將被淹沒在迷霧裡。
而框架則是一種簡化和指導人們理解複雜現實的思維結構。我們每天獲得海量的信息,不可能處理好每一條。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能讓我們有意識地從特定的角度去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可以說,框架是一個化繁為簡的有效工具。
制訂框架最大的誤區:個人局限。
決策框架是否全面、客觀,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決策正確性。然而,人們往往習慣於根據自己的認知範圍,從有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局限於自己有限的認知,就會將自己牢牢地「框死」在框架裡,無法掌握事情的本質。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講述過一個打破框架局限的小故事。
當杜威還在上小學時,夏天,教室裡總是有很多蚊子。
老師組織學生們一起滅蚊。大家使用紛紛動手,捕捉教室裡的蚊子。捕蚊網、滅蚊拍、滅蚊藥水輪番上陣。可是,蚊子並未減少。
只有杜威沒有帶任何滅蚊工具,他帶了一把鐮刀,砍掉了教室後面的一片雜草。不久後,蚊子竟然奇蹟般地消失了。
當大家都只知道在教室裡找蚊子時,杜威打破思維的局限,從教室外找到了原因:雜草叢才是蚊子的來源和藏身之處,只有把雜草清理掉,才能徹底消滅蚊子。
叔本華說:「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將往哪一方向變化。」
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徹底而有效地去解決問題。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框架。
所謂「尋求簡單,但不要相信簡單」。制訂框架時,不要局限於自己的認知,認真的關注每一個細節和證據,在不斷地學習中,開闊思路,考慮所有的可能性,才能建立起一個全面、客觀的決策框架。
02 收集情報的誤區及其破解工具
在確定好決策框架之後,就要針對框架各項要素收集信息。
這裡有一個常見的誤區:我們在收集信息時,對證實性證據的偏愛會讓我們產生偏見,並過早地得出結論。
有句俗語說:「喜歡聽的,耳朵就不背,心裡也明了;不喜歡聽的,耳朵就背,心裡也搞不明白。」
一位朋友的父親患有膝關節滑膜炎,每次打過玻璃酸鈉針之後,效果立竿見影,而且可以維持很長時間。於是父親就依賴藥物治療,不再控制飲食,也不肯進行鍛鍊。朋友屢次規勸都沒有效果。
無奈之下,朋友帶父親去醫院,請醫生跟父親詳細說一說日常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醫生對父親說:您如果實在疼得厲害,可以每半年來醫院打一次玻璃酸鈉。不過,您自身也要注意控制體重,以減輕對膝蓋的壓力。另外,也建議您每天做一些膝關節的屈伸鍛鍊來幫助緩解病情。
回家的路上,女兒跟父親說:「您也聽到了,醫生讓您減肥、平時適度鍛鍊。」
父親很茫然地說:「我只聽到醫生說,可以每半年去打一次針,後面說什麼我沒注意到。」
這個小案例,生動地反映出我們在收集信息中,常常帶有主觀偏見。
經驗主義者雖然標榜眼見為實,但實際上相較於親眼所見,他更相信自己想當然的事情。
本書推薦了一系列工具來避免歪曲和偏見。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構思一個錯誤樹--一個旨在幫助你發現解決某個「錯誤」或問題的所有途徑的樹形圖。
錯誤樹最大的幾個樹枝代表主要的幾種原因。接著,在每個「大樹枝」下面列出下一個層次的原因。在每個低層次的子集裡,用一個「其他原因」來囊括你沒有想到的所有其他原因。
例舉一個工作中的小案例。
某醫療器械公司研發部的採購主管提出離職,人力資源經理要做出決策:是否挽留該員工?如果挽留,應該採取哪些方案?如果不挽留,該怎麼做好後續工作的處理。
下面是人力資源經理搭建的錯誤樹。
第一層:挽留還是不挽留。
第二層:挽留的原因、方式;不挽留的方式和影響預判。
針對挽留的理由,提出第三層次的原因:職位的重要程度和員工的能力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準備離職的員工,薪資水平不算低,而他只有大專學歷,在公司只是普通專員級別。況且,該員工已經超過45歲,可培養的潛力也不大。
可是,最終人力資源經理做出了挽留該員工的決定。因為通過層層分析,人力資源經理發現該員工的替代成本太過高昂。雖然他只有大專學歷 ,可是他既懂機械又懂電子,還懂軟體。雖然他每一門專業學得並不深,但是要找一個像他這樣三種專業都懂的人,非常困難。不僅短時間內難以找到,而且人力成本將遠超該員工目前的工資。
英國哲學家和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這樣說:「僅憑雙手抑或大腦,皆難有大作為;工具與幫助才是通達至善之手段。」
運用科學的工具,認真分析信息、多提出假設、通過多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03 下結論的小技巧
建立了看到問題本質的框架,收集了有價值的情報,接下來就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決定。
「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
被稱為「謀聖」的鬼谷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要保證遊說和謀略的成功,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審量權、審揣情。就是對掌握的基本事實,進行縝密的分析、判斷,進而做出最佳的決策。
本書的作者特別推薦了班傑明.富蘭克林的決策技巧:
1、將一張紙分為左右兩欄;在左邊一欄寫贊成的理由,在右邊一欄寫反對的理由。
2、在三四天的考慮時間裡,在不同的標題下簡要記下隨時想到的支持或反對該措施的各種理由。
3、評估它們的權重。如果發現左右兩欄裡有兩個理由的權重正好相等,就將這兩個理由刪除掉。如果發現一個支持的理由的權重等於兩個反對的理由的權重,就將這三個理由一起刪掉。如果覺得兩個反對的理由的權重等於三個支持的理由的權重,就將這五個理由一起刪掉。就這樣,到最後,就會知道最後剩餘的權重在哪邊。
4、如果再思考了一兩天之後沒有想出其他任何支持或反對的重要理由,就可以做決定。
用這種相互比較、逐個進行的方式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到問題的全部,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斷。
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人力資源部的面試評估表,就是一種根據測評要素進行打分評價,將決策量化的一種工具。
我們也可以參照下面的表格,把決策要素羅列出來,進行加權評分,從而得到較為客觀的決策結論。
學會決策是一種智慧,我們不僅要關注決策結果,還要關注決策過程,更要從決策經驗中學習。
《制勝決策力》專門花了兩個章節,闡述了從經驗中學習的重要以及學習、總結的方法。經驗是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學習是知道這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只有從過去的決策經驗中學習,及時復盤決策過程中的各種導致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才能不斷提升決策技巧。
決策四步法:確定框架、收集情報、下結論、從經驗中學習。這四個步驟並不完全是線性的,界限沒有那麼明顯。
複雜的問題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小決策,每個小決策可能都需要進行多次框架確定、多次收集情報,多次下結論。
04
稻盛和夫曾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思路要是不對,再有熱情和能力也是徒勞。每一種好的思維方式,都是生命歷程上一盞明亮的燈。
希望您能通過本書,學會這套做決策的「凌波微步」,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真正成為「事前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