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4-07-04 15:35 來源: 武漢晚報 編輯:
黃陂7個月大的小悅悅,因大人餵了幾顆蠶豆,面色蒼黃、倦怠,小便呈醬油色,醫生還驚訝地發現,孩子溶血症狀太重,以至於無法查出準確的血型。
身體非常硬朗的七旬爹爹,近期總是出現厭食、噁心的情況,而且全身皮膚變黃,整個人顯得都蔫了。前天到醫院查一查,醫生警告說:再晚幾天很可能性命不保,病因竟源於小小的蠶豆。
前天晚上9點,江岸的汪爹爹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他告訴醫生,最近身體沒勁,一看食物就想嘔,小便也越來越黃。
醫生觀察,汪爹爹全身皮膚發黃,高度懷疑有肝臟、膽囊方面的問題。檢查發現其膽紅素顯著升高,穀草轉氨酶高達每升1145個單位,超標了27倍,這表明肝臟嚴重受損。
在等待其他檢查結果的時候,檢驗醫生詢問汪爹爹的病史和飲食情況。汪爹爹輕描淡寫地說,最近3個月特別喜歡吃蠶豆。白天吃,晚上看電視也是停不了嘴。敏感的檢驗醫生抓住汪爹爹貪吃蠶豆的細節,懷疑他很有可能得了溶血性疾病,立馬告訴了主診醫生。
果然,綜合檢驗科提供的細節和貧血嚴重等相關結果,醫生診斷汪爹爹得了一種十分兇險的溶血性疾病「蠶豆病」,若不及時治療將有生命之憂。緊急入院後,醫生通過輸血、補液、鹼化尿液等對症治療,汪爹爹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
該院檢驗科主任盧忠心介紹,蠶豆病又稱「胡豆黃」,是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的表現。這類人群吃了蠶豆後全身血液中的紅細胞會發生溶血,出現血紅蛋白尿、黃疸、貧血等反應,嚴重時可因循環和腎衰竭而死亡。
全世界約2億人罹患蠶豆病,我國發病呈南高北低的特點,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長江以南各省。
就在去年蠶豆上市不久,市兒童醫院一個月就收治了四例蠶豆病患兒。
黃陂7個月大的小悅悅,因大人餵了幾顆蠶豆,面色蒼黃、倦怠,小便呈醬油色,醫生還驚訝地發現,孩子溶血症狀太重,以至於無法查出準確的血型。
盧忠心強調,蠶豆病屬不完全顯性遺傳,一般男性發病多於女性。它來勢洶洶,病情急驟,大多在進食新鮮蠶豆後1-2天內發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時,潛伏期長短與症狀的輕重無關,並不是說「吃多少就會得病」。
究其發病原因非常複雜,雖然只發生於G6PD缺乏者,但並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吃蠶豆後都發生溶血;曾經發生蠶豆病者每年吃蠶豆,但不一定每年都發病;發病者溶血和貧血的程度與所食蠶豆量的多少並無平行關係;成年人的發病率顯著低於小兒。
盧忠心說,只要不沾食蠶豆,哪怕是蘭花豆等蠶豆製品,就不會發病。
他提醒,蠶豆病患者早期會出現惡寒、微熱、頭昏,繼而出現黃疸、貧血等症狀,尿液呈醬油色,嚴重者會昏迷、驚厥和急性腎衰,發現上述徵兆要格外警惕,及時送醫。
記者祁燕 通訊員馬遙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