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裡,有一個短語叫「Follow your gut」,直接翻譯是「追隨你的腸道」,而它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是「追隨你的內心」:
語言中的聯繫,似乎在冥冥中揭示了科學的秘密:
一般認為,是大腦在控制我們的內心和思想。
現代科學帶來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和微生物控制的!
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次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圖:
乍一看,腦殼裡面裝的是大腦。但是仔細一看,居然是一副大腸,還布滿了微生物~
諸多文獻已經報導了腸道菌群失調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許多不良反應,促進了人類許多慢性和急性疾病。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形式和手段來影響宿主的呢?其中一種重要的途徑就是——腸腦軸。
腸腦軸是什麼?
以較廣的定義來看,腸腦軸包括中樞神經系統、中樞內分泌系統及中樞免疫系統。其中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迷走神經)及腸神經系統,以及腸道中的微生物。
通常我們都認為,神經細胞是思考和記憶的細胞。現在發現其實這種細胞不僅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於人體腸道,且它所擁有的神經細胞並不比人類大腦當中擁有的少。
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腦軸之間相互作用的改變與功能性腸病、慢性腹痛甚至飲食失調、壓力反應、行為改變都有關係。與壓力相關的精神症狀如焦慮和腸易激症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
腸道微生物群通過腸腦軸調控腦功能和行為。
無菌小鼠的神經變化:
無菌動物、抗生素、糞菌移植、腦成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等是主要研究手段。
菌群樣本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步驟:
菌群-腸腦軸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菌群組成和多樣性。
微生物多樣性和神經系統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
腸道菌群與腦通過自主神經、腸神經、免疫系統、腸內分泌信號、神經遞質、支鏈胺基酸、膽汁酸、短鏈脂肪酸、脊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肽聚糖等途徑和介質進行雙向交流。
腸道菌群與大腦交流的雙向途徑:
環境、飲食、遺傳、壓力等因素影響菌群-腸腦軸。
影響菌群-腸腦軸的因素和其受影響的行為
菌群參與多種神經相關疾病。
菌群-腸腦軸的相關疾病: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阿爾茲海默症新藥GV-971改善疾病的腸腦軸機制揭示了腸道菌群失調與阿爾茲海默症存在的密切關聯。
Trends in Cancer 近期發表的觀點文章,提出了靶向腸道菌群或是治療腦瘤的新思路。
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55例健康的志願者在1個月中飲用含有兩種益生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和B. longum R0175)的混合液。在隨後的心理測試中,相比喝了安慰劑的志願者,喝了菌液的志願者們的抑鬱、憤怒和敵意水平顯著降低。
腸道菌群和人體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補充益生菌不僅會讓腸道健康,更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