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腸道的對話橋梁「腸腦軸」

2020-12-16 營養師Steven李珈賢

英語裡,有一個短語叫「Follow your gut」,直接翻譯是「追隨你的腸道」,而它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是「追隨你的內心」:

語言中的聯繫,似乎在冥冥中揭示了科學的秘密:

一般認為,是大腦在控制我們的內心和思想。

現代科學帶來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和微生物控制的!

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次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圖:

乍一看,腦殼裡面裝的是大腦。但是仔細一看,居然是一副大腸,還布滿了微生物~

諸多文獻已經報導了腸道菌群失調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許多不良反應,促進了人類許多慢性和急性疾病。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形式和手段來影響宿主的呢?其中一種重要的途徑就是——腸腦軸

腸腦軸是什麼?

以較廣的定義來看,腸腦軸包括中樞神經系統、中樞內分泌系統及中樞免疫系統。其中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迷走神經)及腸神經系統,以及腸道中的微生物。

通常我們都認為,神經細胞是思考和記憶的細胞。現在發現其實這種細胞不僅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於人體腸道,且它所擁有的神經細胞並不比人類大腦當中擁有的少。

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腦軸之間相互作用的改變與功能性腸病、慢性腹痛甚至飲食失調、壓力反應、行為改變都有關係。與壓力相關的精神症狀如焦慮和腸易激症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

腸道微生物群通過腸腦軸調控腦功能和行為。

無菌小鼠的神經變化:

無菌動物、抗生素、糞菌移植、腦成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等是主要研究手段。

菌群樣本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步驟:

菌群-腸腦軸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菌群組成和多樣性。

微生物多樣性和神經系統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

腸道菌群與腦通過自主神經、腸神經、免疫系統、腸內分泌信號、神經遞質、支鏈胺基酸、膽汁酸、短鏈脂肪酸、脊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肽聚糖等途徑和介質進行雙向交流。

腸道菌群與大腦交流的雙向途徑:

環境、飲食、遺傳、壓力等因素影響菌群-腸腦軸。

影響菌群-腸腦軸的因素和其受影響的行為

菌群參與多種神經相關疾病。

菌群-腸腦軸的相關疾病: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阿爾茲海默症新藥GV-971改善疾病的腸腦軸機制揭示了腸道菌群失調與阿爾茲海默症存在的密切關聯。

Trends in Cancer 近期發表的觀點文章,提出了靶向腸道菌群或是治療腦瘤的新思路。

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55例健康的志願者在1個月中飲用含有兩種益生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和B. longum R0175)的混合液。在隨後的心理測試中,相比喝了安慰劑的志願者,喝了菌液的志願者們的抑鬱、憤怒和敵意水平顯著降低。

腸道菌群和人體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補充益生菌不僅會讓腸道健康,更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相關焦點

  • 腸道細菌是如何與我們的大腦對話的?
    5-羥色胺:腸腦軸的終極信號 5-羥色胺被認為是腸腦軸的終極神經遞質。 迷走神經:腸腦軸的關鍵連接 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和代謝產物可以通過多種途逕到達大腦,一個明顯的途徑是通過血液循環,而另一個關鍵途徑是通過迷走神經。迷走神經連接著腸道和大腦,使得腸道的變化幾乎總是伴隨著大腦的變化,反之亦然。
  • 腸道感染會引發帕金森病嗎—新聞—科學網
    今年6月,為弄清錯誤摺疊的阿爾法—突觸核蛋白能否從腸道擴散至大腦,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向數十隻健康小鼠腸道內注入25毫克摺疊錯誤的人造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然後隔一段時間對小鼠腦組織進行取樣分析。 結果發現,問題蛋白質先是堆積在腸道與迷走神經的連接處,然後經迷走神經擴散至整個大腦。迷走神經是最長的腦神經,廣泛分布於心肺胃腸中。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中樞神經系統既影響胃腸系統又受胃腸系統影響,這就有了腸腦軸這種概念。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科學家一般認為,在腸道中產生的神經遞質不能進入大腦——雖然從理論上說,它們可以進入缺乏血-腦屏障的小型大腦區域,比如下丘腦。但不管怎麼說,腸道向大腦傳送的神經信號,似乎確實可以影響心情。 我們似乎也能通過這些由腸道傳遞給大腦的信號,來解釋為什麼油膩的食物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當我們攝取食物的時候,腸道內壁的細胞受體可以感覺到脂肪酸的存在,然後向大腦發送神經信號。不過它的作用似乎不僅僅是讓大腦知道你都吃了什麼。研究者往一群志願者的腸道裡直接注射脂肪酸,給另一群志願者注入生理鹽水。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我們今天講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雙向調控效應——腸腦軸線。微生物-腸-腦軸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聯繫, 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腸-腦軸線是我們消化道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連接的生物化學信號,消化道和大腦之間其實也是存在相互作用的。
  • 腸道細菌左右我們的幸福感
    腸道菌群是當今醫學界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因為在我們的身體上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影響著我們整體健康的方方面面。腸道細菌的健康平衡可以影響從身體到大腦的一切,包括一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你的心情,效率和幸福感!   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等。
  • [漲知識]腸道和大腦的魔性關係!
    未來5-7年內,至少這些錢會被花到腸道與大腦相關的魔性研究裡: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微生物-腸道-大腦軸」研究,700萬美元;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腸道的認知功能和壓力反饋研究,1450萬美元;歐盟,腸道與健康相關研究(其中有兩個大方向是探討腸道與大腦發育和功能失常的關係),1010萬美元!
  • 巖藻多糖護衛第二大腦「腸道」健康
    人的第一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人的全部行為。腸道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排洩掉其中的有毒廢棄物質。 而腸道還有「第二大腦」之稱,又稱「腸腦」。
  • 別得罪人類「第二大腦」——腸道
    每個人腸道激動的形式不同,有的人表現為腹脹,有的人表現為腹瀉,有的人表現為不停放屁或者只是肚子咕嚕咕嚕地氣體亂竄。胃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壁上遍布著神經元,它們屬於腸神經系統,「第二大腦」不僅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還與我們的大腦「交流、合作、互動」。生氣時不想吃飯,傷心時沒有食慾,緊張時拉肚子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運動能力,「精英腸道微生物組」真的存在嗎
    這要從腸道微生物組開始說起。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數萬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它們生活在人體的多個微生物生態系統中,稱為微生物組。對於運動員來說,腸道微生物在他們的表現和恢復速度方面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精英腸道菌群」運動表現,恢復能力,甚至運動員從事的運動類型都與特定的微生物有關。現在,這些發現促使研究人員尋找增加腸道中有益細菌的多樣性和豐富度的方法,以獲得更好的運動能力和更快的恢復能力。在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波士頓馬拉松比賽訓練的運動員的腸道微生物樣本中取樣。
  • 腸道是第二個「大腦」:改善腸道健康,認清4個「腸識」
    為何日本人那麼重視腸道健康呢?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腸道健康跟整個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腸道內有一千多億個神經細胞,負責我們下意識的活動,控制人類情感的多巴胺和多種能使人心情愉快的激素,95%都是在腸道內合成的。所以,人的情緒、幸福感體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傳遞給大腦的。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04神經系統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關聯大腦中一種生物分子——微核糖核酸的水平,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以及某些影響焦慮、抑鬱行為的大腦區域。 研究人員在英國《微生物組》雜誌上發表論文寫道,通過研究實驗顯示,改變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大腦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保持腸道菌群健康對調節大腦中微核糖核酸水平對調節情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SCI專刊徵稿:腸道菌群與神經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通過「腸-腦「軸參與了多種精神性疾病,例如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和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和發展。
  • 腸應激綜合症患者大腦結構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圖片摘自www.pixabay.com)2017年5月9日 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由UCLA的研究者們作出的研究揭示了患有腸道應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者其體內腸道微生物組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哈佛揪出「熬夜猝死」元兇:問題不在大腦在腸道
    而現在,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方向:不是大腦,不是心臟,而是腸道中積累的活性氧導致了問題。論文通訊作者,哈佛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Dragana Rogulia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腸道在睡眠不足致死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項成果,登上了頂級期刊《Cell》。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BBC的「微生物與我」系列科普已經分析了多種關於腸道菌群對人體好壞的論調,但要說它們可能與精神健康有關,可能最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以消化道殘餘物為食的微觀清道夫怎麼可能影響我們的大腦呢?該系列的其它文章中提到過,這些研究發現中有些可能言過其實、聳人聽聞了。但距菲利普斯的實驗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如今「腸道-大腦」論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 緩解生活壓力 | 請讓大腦和腸道交流起來
    實際上,有超過75% 的就診病例都是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其中很多都與腸道有關。這絕非巧合。身心聯繫不僅是哲學概念,在生物學上也是事實。腸道中的微生物會通過所謂的「腸道—大腦—微生物群軸」與神經細胞和大腦相互交流。【1】迷走神經位於這個軸的中心,是沿脊柱分布的一大束神經,將腸道內神經系統中成千上萬個神經元與大腦基底的髓質聯繫起來。
  • 35張圖,看懂腸道和大腦的魔性關係,絕對漲知識!
    但中西方語言中這兩個魔性的短語,卻在冥冥中暗合了現代科學研究帶給我們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及微生物控制的!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