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耳日:一勞累就聽不清 小心「低頻聽力下降」

2020-12-17 復禾健康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五次全國「愛耳日」,今年的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為「愛耳護耳,健康聽力——預防從初級耳科保健做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耳鳴、耳聾這些看似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如今卻在年輕人當中也不少見。專家表示,防治耳鳴、耳聾需要改正不良習慣,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儘早就醫診斷,找準病因,及時治療。

年輕人經常熬夜,長期情緒緊張,要小心「低頻聽力下降」找上門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陳錫輝主任醫師指出,「低頻聽力下降」近年來在年輕人群中的患病率明顯增加,由於該病具有起病「低調」、反覆發作的特點,經常過勞的金融界、IT界和傳媒界人士需特別警惕。

金融界、IT界人士高發

35歲的林先生在銀行工作。兩年前,在連續一個月加班後他突然出現耳鳴,聽不清楚別人說的話,需要讓對方重複說幾遍。到醫院檢查後,林先生被確診為「低頻聽力下降」。

「低頻聽力下降」以前被列入突發性耳聾的一種形式,但近幾年業界將其單列為一種耳病,認為需要得到公眾的重視。」陳錫輝說,「低頻聽力下降」的病人多具有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長期過勞等特點,金融界、IT界和傳媒界等過勞行業常有病人「扎堆」。有學者認為該病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聽力便受到損害。

該病的突出表現是病人的低頻聽力受到損害,聽力範圍收窄,當聲音分貝超過某一區間時,病人就會覺得吵得無法忍受,當聲音分貝低於某一數值時,病人又聽不清楚。由於男性聲音低沉,很多病人反映「女人說話聽得清,男人說話聽不清」。由於耳具有維持人體平衡的功能,除了聽力下降,病人還會出現眩暈的症狀。

耳病不早治警惕7種聾

專家提醒,大部分耳病是可以治癒的,但人們不善早發現、早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或療效不佳。

小夥耳朵流膿6年,居然只是吃吃消炎藥,結果造成中耳炎並發腦膿腫,差點喪命;吳阿姨多年聽力下降、有耳鳴,不以為意,直至出現面癱並加重才上醫院,摘除「搗亂」的聽神經瘤保了命,面癱卻治不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的報告,全球有3.6億聽力殘疾人,佔全球總人口的5.3%。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吳佩娜說:「耳聾沒得治」的說法早就過時了,隨著生物醫學快速進步,目前大部分的耳聾疾病可以通過醫學手段幹預得到治癒或改善。她提供7種耳聾疾病的臨床病例,呼籲人們提高警惕,及早發現及治療耳病。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吳佩娜

1.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病例:王先生23歲,6年前開始出現右耳反覆流膿,伴有聽力進行性下降,但他一直未予重視。1個月前,王先生開始出現右耳流膿增多,同時伴有頭痛、發熱,到當地門診治療,病情未見好轉。王先生不得已才到醫院就診,經CT檢查診斷為右側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並發腦膿腫,病情十分兇險。經耳鼻喉科醫生和腦外科醫生聯合進行急診手術治療,術後進入ICU進一步觀察和治療,王先生的病情才逐漸恢復。

專家剖析: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臨床常見的耳聾疾病,主要表現為反覆的耳流膿和聽力下降,少數患者可並發嚴重的顱內感染,其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治療。王先生的案例警示人們,即使是普通的耳科疾病,如果不及時進行規範的診斷和治療,也可能致命。

2.聽神經瘤

病例:吳阿姨今年57歲,6年前開始出現右耳輕度聽力下降和耳鳴,並無其他不適,便一直未到醫院檢查。3個月前吳阿姨開始出現右側面癱,並逐漸加重。吳阿姨趕緊到醫院就診,發現右側橋小腦角處有一個較大的腫瘤,遂進行了手術切除,術後病理證實為聽神經瘤。吳阿姨經手術治療後,雖然去除了可能致命的"定時炸彈",但由於延誤了病情,面神經受損嚴重,面癱恢復不理想,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專家剖析:

聽神經瘤是起源於聽神經的良性腫瘤,可引起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面癱。聽神經瘤由於生長隱蔽,易漏診,如出現單側的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耳聾和耳鳴,需到醫院進行聽力學和影像學的檢查,可及時發現聽神經瘤,並根據其大小和損害程度來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

3.中耳癌

病例:49歲的楊先生自幼患有右側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年前右耳聽力明顯下降,並伴有耳痛,曾到當地醫院按"中耳炎"治療,症狀無好轉。3個月前,楊先生右耳疼痛加重,並出現右耳流血和右側面癱,到上級醫院檢查後診斷為右側中耳癌,由於腫瘤侵犯範圍較大,已經錯失手術治療的時機,只能進行姑息性放療和化療,並不能徹底根治腫瘤。

專家剖析:

中耳癌是惡性腫瘤,約80%的患者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早期可表現為耳流血、耳痛、聽力下降等,晚期可累及鄰近的血管和神經,甚至危及生命。由於中耳癌容易侵犯鄰近的重要神經、大血管及顱內結構,需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出現單耳聽力下降,伴有耳痛、耳流血等症狀,需警惕中耳癌,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相應的檢查。

4.耳硬化症

病例:何女士今年49歲,20年前開始出現雙耳聽力緩慢下降,曾到基層醫院檢查,未發現"異常"。近兩年來,何女士感到聽力下降明顯,經常聽不清,而且還伴有耳鳴。到上級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耳硬化症,經手術治療後,何女士雙耳聽力明顯改善,耳鳴也減輕了。

專家剖析:

耳硬化症是由於中耳聽骨鏈固定導致的雙耳進行性聽力下降,耳部體檢常無異常,以手術治療為主,可有效恢復聽力。由於耳硬化症起病隱蔽,進展緩慢,容易被誤診和漏診。中年人如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雙側進行性聽力下降,建議到醫院進行聽力學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耳硬化症。

5.突發性耳聾

病例:林先生是一位公司職員,在熬夜加班一晚後,發現自己左耳聽力明顯下降,還伴有耳鳴和眩暈,到醫院急診,發現為左耳突發性耳聾。經住院治療一周後,左耳聽力恢復正常,耳鳴和眩暈也基本消失。

專家剖析: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發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目前認為是血管病變、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內耳損傷所致,通常於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後出現。突發性耳聾以藥物治療為主,需儘早治療,病程超過一個月者,效果往往欠佳。預防方面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精神緊張。

6.老年性耳聾

病例:黃伯今年70歲了,退休後常和小區內的老人一起下棋、唱歌,生活輕鬆愜意。3年前,黃伯的雙耳開始"不靈"了,與他人的交流較為費力,出門的次數也少了,脾氣也暴躁了許多。今年黃伯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被診斷為老年性耳聾,並佩戴了助聽器,聽力得到了提高,與他人恢復正常交流。

專家剖析:

老年性耳聾是由於內耳或聽神經的退行性病變所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聾,一般發生於60歲以上,是老年人致聾的主要原因。老年性耳聾雖然是生理性機能衰退現象,但由於聽力障礙導致了社會功能減退,可引起抑鬱症等心理問題。老年性耳聾的治療主要是通過配戴助聽器提高聽力,嚴重者可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7.分泌性中耳炎

病例:小宇是一位7歲男孩,近一年來,家人和老師都發現小宇變得「很遲鈍」—看電視時經常把聲音調得很大聲,與人交流都是慢一拍才反應得過來;上課時神情呆滯,經常弄不懂老師說什麼、問什麼。家人帶小宇到醫院檢查,診斷為雙側分泌性中耳炎,經治療後,小宇的聽力明顯改善。

專家剖析: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於咽鼓管阻塞導致鼓室積液和聽力下降,其主要的防治措施為積極治療鼻腔和鼻咽疾病,並使用藥物促進中耳液體吸收及排出,必要時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術,清除中耳積液,改善聽力。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如發現小兒有聽力下降的跡象,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影響小兒的聽覺及語言發育。

相關閱讀:

食療對耳鳴有效含有鎂、鋅食物幫你趕走耳鳴

掏耳致外耳道感染醫生:一般情況不主張掏耳屎

傳左耳接電話減少大腦輻射專家:應左右耳輪流

耳機族需堅守「60-60」原則保護聽力健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安靜能聽清,嘈雜聽不清?這種聽力下降問題最容易被忽視
    入駐百家號這麼久,剛開始時給大家科普關於聽力的基本小知識,後來有些朋友想進一步了解關於專業領域內的知識,閒話少敘,今日我們就講講最近大家諮詢最多的問題:高頻聽力損失比低頻嚴重的?尤其是高頻陡降型?——這種最容易掉以輕心的聽力下降損失類型,出現頻次很高。
  • 戴耳機聽音樂聽力下降 聽50分鐘搖滾樂會"輕度耳聾"
    溫州網訊 戴耳機聽音樂,聽力會下降,這是真的嗎?昨天是3月3日國際「愛耳日」,記者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通過聽力檢測小實驗和數據告訴你真相。  昨天下午,兩名記者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進行聽力檢測。
  • 聽力下降該做哪些檢查?
    核心提示:3月3日是第十四個全國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已確定為「健康聽力,幸福人生——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中老年人朋友逐漸發現耳朵不好使。對付聽力下降,幹預措施越早越好,武警廣東總隊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王承華醫師提醒,市民一旦發現聽力異常,應儘早進行聽力檢查。
  • 全國愛耳日 五個方法保護聽力健康
    2017年3月3號是全國愛耳日,其主題就是加強社會宣傳,普及耳聾預防和康復知識,以減少耳聾發生。預防耳聾保護聽力尤其重要,那麼你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有哪些呢?  全國愛耳日的由來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
  • 男孩戴耳機打遊戲致聽力受損 別人說話聽不清
    明天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關注兒童聽力健康」,喚起全社會對娛樂性噪聲的重視,樹立聽力保護意識,養成安全用耳習慣。耳鼻喉科專家提醒市民,使用耳機不要超過1個小時。昨天,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科鄭國璽說,春節前,他接診了一位十七八歲的小夥子,連續戴著耳機打遊戲三個小時後,發現聽力下降,聽不清別人說話,他發現這位小夥聽力受到傷害,這樣的聽力受損,早期治療還可治癒,一旦拖延就會貽誤病情。使用電子產品方法不當導致的聽力受損,臨床上越來越常見。
  • 眩暈、耳悶塞、耳鳴、聽力下降警惕突發性耳聾
    3月2日,清遠市人民醫院開展2019年「全國愛耳日」義診活動。陳翠芳給諮詢者檢查耳朵。(清遠日報記者 李思靖 攝)作為醫院的骨幹醫師,春節前年輕的小王連續一周連軸轉,某晚從手術室出來,忽然覺得右耳嗡嗡響。難道是太累了?於是,她吃了晚飯就去睡覺,結果第二天早上醒來,耳鳴還在繼續,同時增加了耳悶塞感,電話也聽不清了。困擾他的,就是突發性耳聾。
  • 3·3 愛耳日 | 不可忽視的學齡兒童聽力障礙
    3月3日,全國第20個愛耳日,也是國際愛耳日。
  • 關於低頻聽力損失,你知道多少?
    ,低頻聽力損失正好是低頻部分損傷,聽低頻(男聲)比聽高頻(女聲)更費勁。 當然,因低頻聽力下降,低頻聽力損失者對於日常環境聲音的感知也很弱,常常聽不到交通噪聲、他人講話聲(尤其是噪聲環境)。 相較於容易被忽視的高頻聽力下降,低頻聽力損失反而更容易因為「聽不到」而被人們發現自己聽力的問題。 03、引起低頻聽力損失的原因有哪些?
  • 聽不清可致抑鬱,走出老年聽力損失的四大誤區
    「……」 生活中,類似這樣因老年人聽不清聲音而交流困難的例子舉不勝舉。令人啼笑皆非之餘,又油然而生一些無奈。很多聽力不好的老年人覺得「人老了,聽不見很正常」或是「這麼多年了,治也白治」,從而不願意去醫院就診。那麼,老年人一定會出現聽力下降嗎?真的沒法改變嗎? 今天就帶您走出老年聽力損失的四大誤區。
  • 50歲後6成中老年人出現聽力下降
    核心提示:3月3日是第十四個全國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已確定為「健康聽力,幸福人生——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中老年人朋友逐漸發現耳朵不好使。對付聽力下降,幹預措施越早越好,武警廣東總隊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王承華醫師提醒,市民一旦發現聽力異常,應儘早進行聽力檢查。
  • 愛耳日 | 保護聽力要知道的10件事
    計算10道題的總分,即可得到自己的聽力障礙(損傷)指數。①常聽不清甚至聽不見頻率較高的聲音,如門鈴、電話鈴聲、女人或小孩說話的聲音、用指甲刮玻璃的聲音等。②家人常抱怨您把電視或音響的音量開太大。③接聽電話時,常聽不清楚對方聲音,得將電話聲音放大或要求對方大聲一點。④在較為安靜的公共場合交談或聆聽有困難,如在西餐廳或便利店裡。⑤常聽不見別人在背後喊您。⑥周圍的人常反映您說話聲音太大。
  • 「我能聽見聲音,就是聽不清?」真相是......
    如果您發覺別人說話含糊不清,您能聽見別人講話,但是聽不清,這提示您的聽力可能下降了。
  • 聽力下降怎麼辦?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聽力下降怎麼辦?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時間:2016-12-13 10:39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聽力下降怎麼辦?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生活中我們對耳朵的運用十分頻繁,很多朋友或許大概了解一些聽力方面的知識,但還是會疏忽對耳朵的保護。
  • 全球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 聽力下降該做哪些檢查?
    核心提示:3月3日是第十三個全國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已確定為「減少噪聲,保護聽力」,對付聽力下降,幹預措施越早越好,市民一旦發現聽力異常,可以進行簡單的聽力和前庭功能檢查法。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
  • 全國愛耳日報導| 耳朵痛、聽力下降、突發性耳聾 這10個習慣最「傷...
    門診案例 》》 長期生活在噪聲環境中致聽力下降 「醫生,我的耳朵聽不清楚,你說話大聲點。」家住大渡口區的林師傅年初到市內某家三甲醫院耳鼻喉科就診。近兩個月來,他的耳朵好像「聾」了,幾乎聽不見外界的聲音了。
  • 聽力下降怎麼恢復?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聽力下降怎麼恢復?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時間:2017-03-19 15:16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聽力下降怎麼恢復?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如何保護耳朵提升聽力 生活中我們對耳朵的運用十分頻繁,很多朋友或許大概了解一些聽力方面的知識,但還是會疏忽對耳朵的保護。
  • "保護聽力 終生受益 "第21次全國「愛耳日」宣傳倡議
    全縣廣大居民朋友們: 2020年3月3日是第21次全國「愛耳日」,主題為:「保護聽力 終生受益」。「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歷經21年,對推進我國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工作,提高人民群眾愛耳護耳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全國愛耳日|請對自己耳朵好一點
    2013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愛耳日」確定為「國際愛耳日」。聽力下降會影響患者與他人交流,時間長了會讓患者性格孤僻,聽覺反應遲鈍,大腦思維緩慢,影響中樞神經整體平衡發育,聽力愈加遲鈍,言語表達能力急劇下降,嚴重者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 關心聽力,重視耳科——楹聯同題:愛耳日 王鳳茹主評
    ,也是我國的全國愛耳日,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2021年國際愛耳日的主題為「關心所有人的聽力健康—檢查、康復、交流」。呼籲全人類採取行動,解決整個生命歷程中聽力損失和耳部疾病問題。本次楹聯同題「愛耳日」共收到作品132副,縱觀聯友的作品,或敘述、或議論、或抒情,各有風採,然選優有限,不得忍痛割愛。因時間倉促,水平有限,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海涵!
  • 連聽2小時耳機 聽力受損不可恢復?
    3日是國際愛耳日,網傳「連聽2小時耳機,聽力受損不可恢復。」對此,記者進行求證,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孫曉梅表示,聽耳機造成聽力受損的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屬於慢性損傷。長時間戴耳機,聲波在密閉的空間裡產生共振,對內耳產生不良刺激,容易引起毛細胞受損。同時,在長期的噪音刺激下,內耳毛細胞功能受到器質性損害,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