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三文章「救國」,葉劍英為鄧小平「最後一搏」

2020-12-17 中國網文化

華國鋒在「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重申,「十大」以來的組織路線是正確的。在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人眼裡,這話可能一溜就過去了,就算是20世紀90年代的年輕人,也體會不到這裡面包含著的無窮意味。所謂「組織路線」,是共產黨的專用語,意思是說,現在在臺上掌握權力的這些人都是好人,而被批判、被侮辱、被打倒的那些官員則都是大大小小的壞蛋,並沒有冤枉他們。所以,這句話就直接牽涉了千百萬人的命運。對於華國鋒的報告,胡耀邦雖然舉手贊成,其實他在心裡想的正相反:好人受苦,小人得志。該上臺的人被整得慘慘悽悽,還要「再踏上一萬隻腳」,叫人家「永世不得翻身」。不該上臺的人如今盤踞著大大小小的位子,這些人除了打小報告或者搞大批判,其他什麼都不會。這樣的事情如果說是「正確的」,共產黨還有救麼?

他懷著這樣的念頭回到黨校。人家都在學習貫徹「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他卻找來一幫人寫了一篇文章。你不是說「組織路線」是正確的麼?我這文章的題目偏偏就是《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幹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文章說,其實「幹部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可是他們這些年卻受到「百般挑剔,無限上綱,造謠誣陷,殘酷迫害」。文章前後經過17次修改。這一年10月7日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整整一個版,將近一萬字,浩浩蕩蕩地湧向華國鋒的「正確的」組織路線。從這一天起,讀者的來信和電報也浩浩蕩蕩地湧進報社。到11月7日,編輯部就接到一萬多封來信和電報。中共中央組織部那裡就更加熱鬧,不是信多,是人多,把大門圍了一層又一層。這些人手上拿著那張報紙,不是表揚什麼「正確的組織路線」,而是反反覆覆地講述自己的冤情,非要把「顛倒了的幹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

組織部長郭玉峰把這些人叫做「上訪的」。他每天進出這座大樓,臉上冷若冰霜,旁若無人,對那些要求見他一面的人,不是不理不睬,就是冷眼相向。此人原來是軍隊裡的一個政委,「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當中到這座樓裡來支左,漸為康生倚重。據康生當時對他的評價,他是全軍「最優秀的軍政委」。那時候所謂「組織路線」不過如此,你只要被中南海裡的誰看中了,你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最重要的動力。郭玉峰官至部長,到1977年的秋天,已經兩年四個月,從來沒有把哪個「上訪的」放在眼裡。在他看來,這些人全都是無理取鬧,甚至連舒同也不例外,別看他過去是山東省委書記,或者是什麼書法家,現在可什麼也不是,只不過是一個「走資派」。

這樣的人居然敢來上訪,全是報紙上的文章從中作祟。「這是一株大毒草」,郭玉峰指著那篇文章對他的下屬說:「通篇都是右派言論。」冷漠的部長激怒了站在門外的那些人。這些人大都是被打倒的老幹部。過去他們吃夠了大字報的苦頭,現在就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也拿起毛筆,寫了無數的大字報貼滿中組部的大樓內外。郭部長看在眼裡,心裡嘿嘿冷笑:這些辦法都是我用過的,難道還怕了你們不成?他叫人把大字報撕下來。沒過幾天,他聽說文章的後面有胡耀邦在暗中指揮,就說:「把大字報送給胡耀邦。」

大字報就這樣被送到黨校來了。胡耀邦對郭玉峰其人並不陌生,20世紀40年代,胡是軍隊當中的兵團政委,那時候郭玉峰是他所屬的一個團政委。胡耀邦怎麼也沒有想到,他昔日的部下會對這些南徵北戰的老革命如此無情,不禁連連感嘆:「郭玉峰怎麼會變得這樣厲害?」他可沒有想到,在階級鬥爭的大染缸裡,一個人被染成任何一種顏色都是可能的。但是胡耀邦可不願意改變自己,他決定背水一戰了。「關山險阻,一關一關闖過去。」他對望著自己討教對策的下級說:「但丁在《神曲》裡面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們的說法是,我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

黨校裡面的這些人當場決定把中組部裡的大字報都送到《人民日報》,給那些曾經編輯過他們的文章的人看,然後又決定再接再厲。不到一個星期,又一篇文章的清樣送到胡耀邦辦公桌上。這時天色已晚並停電。胡耀邦點起兩支蠟燭,與楊逢春一起將文章逐句修改了一遍。過了幾天,11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把文章發表出來,題目是《毛主席的幹部政策必須認真落實》,署名「本報評論員」,通欄。與此同時,還發表了五封讀者來信,全都表示要把顛倒了的是非再顛倒過來。

那時候,《人民日報》的風骨和勇氣,叫後來的報刊圈子裡的人議論起來感慨萬端,驚羨不已。他們明知胡耀邦的文章不符合華國鋒的「十一大」報告,卻自作主張地發表了。現在又把批評中組部長郭玉峰的大字報彙編成冊,既不核實,又不送審,就用報社黨委的名義上呈中央。要是用「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或者是什麼黨紀政紀新聞紀律來衡量,這種行為算是什麼?不過,沒有人這樣問,至於汪東興嚴厲批評《人民日報》黨性不強,還要等到幾個月以後。

胡耀邦和鄧小平再一次走到一起。兩年以前這兩個人在「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當中天各一方,很少直接聯繫。此後種種情由,在這兩人之間,大都是不謀而合,心心相印。現在,《人民日報》將那些大字報搞成《情況彙編》送到剛剛復出的鄧小平案頭。

這導致了葉劍英、鄧小平和陳雲三位副主席合力驅郭的行動。連華國鋒和汪東興也無可奈何了,只是詢問誰來接替郭玉峰。「胡耀邦。」那三位副主席毫不猶豫地說,其實他們早就商量好了。要想讓千萬幹部重見天日,非胡耀邦莫屬。這樣一來,出乎意料的結局出現了:「下油鍋」的居然是郭玉峰。胡耀邦不僅毫髮無損,還頂替郭玉峰成為新的中組部部長。

部長的任命在1977年12月10日這一天下達。五天以後,胡耀邦的辦公地點即由幽靜的西山腳下遷至鬧市中心。不過,他的中央黨校副校長的職務仍未免除。他將所有的校長事務移交給他的接班者,唯有《理論動態》一事仍由他本人親自掌握。事實上,他在離開黨校赴中組部就任的時候,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加強了他的理論陣地。他成立了一個叫做「理論研究室」的機構,是「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的第一支具有叛逆精神的理論新軍。要不了多久,他們的作為便轟動天下。但在當時,他們的名聲並不大,所有理論方面的研究與寫作,也照常在胡耀邦的策劃之下展開。

新校長現在同時還是新部長了。一身兼有這樣兩個職務,這在共產黨過去的歷史上沒有先例,更不要說那還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時期呢。12月19日,新部長正式上班。他對手下的工作人員說:「積案如山,步履維艱。這山究竟有多高?是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還是泰山?」接下來他便列舉了一大堆人人心知肚明而又不敢說出來的重大冤案:「天安門事件」、「六十一人」問題、內蒙古「內人黨」問題、東北的所謂「叛徒集團」問題、新疆馬明方等人所謂「叛徒集團」問題、河北丘縣的國民黨大案、為劉少奇鳴冤和「惡毒攻擊偉大領袖」的案件、「攻擊林副統帥」而被殺頭的「現行反革命」案件……

在1977年3月到1978年12月這21個月裡,胡耀邦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一天天顯示出他過人的膽魄和無限的精力。他不許工作人員阻攔要見他的上訪者,也不許工作人員代閱寫給他的那些來信。他每天和十幾個人談話,每周閱讀一麻袋來信、幾百件材料。他一邊看一邊感慨,為那些被損害與被侮辱的人們鳴不平,也為我們國家居然造成這種種悲劇扼腕嘆息。有人問:「毛主席批的怎麼辦?」他回答:「照樣平反。」他的大殺大砍的作風很快引起中南海裡某些人的反感。「這些大案都是毛主席生前親自定案的,」汪東興說,「中共中央組織部無權推翻毛主席定的案。」還說「誰翻案誰就是反對毛主席」。胡耀邦卻對這樣的申斥置之不理。他當著幾百人說:「凡是不實之詞,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是什麼情況下,不管是哪一級組織,是什麼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

這些話令一些人更加惶惶不安,卻令更多的人吐出了積蘊已久的一口悶氣。中央辦公廳的一位副主任嚴令《人民日報》不要將這些話予以報導。但這些話還是不脛而走。胡耀邦的魅力也很快風靡全國。他把各地的冤情都吸引到中央組織部裡來了。按照後來的歷史學者的統計,當時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當中,被立案審查的佔總數17.5%。每100名部長和省長當中,有75人被立案審查。下層官員和百姓的冤假錯案就更多,有300多萬件。受到牽連者數以千萬計。在那些日子裡,黨中央給200多萬個走資派平反,給552877個「右派分子」摘了帽子,給440萬個地主、富農、反革命和壞分子摘了帽子,給70多萬工商業者恢復了勞動者身份。這些事情當中全都凝聚著這位中組部部長的心血。比如他在1978年2月下旬到4月下旬,就晝夜不停地研究了一百多個案例。

其中一個「新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案件,就使得87000多人遭刑訊逼供而終身殘廢,16000多人含冤而死,總計346000多人遭殃。現在,胡耀邦卻要讓這些人全都重見天日。還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胡耀邦卻說:「什麼『五一六』,不就是三個阿拉伯數字嗎?」一時間,「胡青天」的名字流傳開來。到他這裡來申述冤情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申冤信中,包括了薄一波、彭真從陝西商縣寫來的信,楊尚昆、安子文從安徽寫來的信。還有些人已經不在人世,他們的親屬現在也開始鳴冤叫屈,包括劉少奇一家人,還有彭德懷的侄女,她將保存多年的彭德懷的「八萬言書」,交給黃克誠,又輾轉交給胡耀邦。胡耀邦說:「我當做珍貴的歷史文物轉給中央。」這些情況是如此動人心魄,就算是鐵石心腸的人也不能不為之感嘆。以他當時的地位,當然還沒有權力來決定這些問題,但是他卻有權力將這些人的明顯的冤情送到中南海主要領導者手裡。至於像溫濟澤、葛佩琦這些並非國家領導人但卻極有影響的人物,他就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來為他們昭雪。

他每天做著這些解救蒼生於水火的事情,人家也全都熱淚盈眶地感恩戴德。但是他卻仍然想著他的《理論動態》。他每五天便要審閱一篇文章。一邊為人們申冤一邊想像著這樣那樣的理論難題。就這樣,從1977年的夏天到1978年春天,《理論動態》就出版了至少四十期。他喜歡這些文章,一邊看一邊對身邊的人說:「我死了以後,在我的悼詞裡面一定不要忘記寫上,胡耀邦辦過《理論動態》。」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在治療舊時代留給我們國家的傷痕,還說不上同舊的時代分道揚鑣。至於開闢新的時代,就更加說不上了。雖然鄧小平已經說了「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說了「實事求是」,這已經遏制了「兩個凡是」的潮流,但是,新時代的開創者此時還缺少一個非常具體的突破口,所以還不能給予舊時代以致命的打擊。(本文選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的《呼喊》 原標題為「胡青天」)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文化轉載此文章只以傳播信息為目的,不代表贊同其立場和觀點。

相關焦點

  • 文革胡耀邦被紅衛兵用皮帶抽得滿地打滾
    在中央讀書班上,胡耀邦見到在讀書班另一個班學習的蘇振華,特別高興。當年在陝北「抗大」,蘇振華是大隊長,胡耀邦是政委,曾經有過一段很好的合作。他們多年未見,在結業典禮上相見,互相擁抱,興高採烈。許多老同志見到胡耀邦,也都跟他握手、問候。葉劍英、鄧小平、江青、王洪文來了。還沒有正式開會,葉劍英就問:「怎麼沒有看見胡耀邦?」
  • 撥亂反正的重要醞釀 胡耀邦與鄧小平的首次接觸
    1977年7月15日出版的《理論動態》《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沈寶祥的文章,通過作者回憶的第一視角,再現了胡耀邦與鄧小平在理論問題上「第一次接觸」的前前後後。文章如下:胡耀邦從1977年3月開始主持中央黨校工作,職務是副校長。他在中央黨校復校開學前,首先創辦了一個小刊物,刊名叫《理論動態》。我從這年的6月4日開始,同幾位同志一起,在他的具體指導下參加籌辦這個刊物。《理論動態》於1977年7月15日創刊,出了第1期。這個刊物一期只刊登一篇文章。第1期刊登的文章是《「繼續革命」問題的探討》,作者吳江。
  • 鄧小平推動冤假錯案的平反
    1977年10月7日,《人民日報》用一個版面全文刊登了胡耀邦精心策劃的文章《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幹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年6月,胡耀邦找來黨校文史教研室的楊逢春,科社教研室的葉揚、陳中以及《人民日報》的幾位編輯、記者,一起商討寫一篇有關幹部工作的文章。胡耀邦提出了文章的基本構架和思路。文章寫好了,但發表的時機尚不成熟。
  • 《人民日報》上的胡耀邦最後3年:較多涉送花圈
    新華社記者李尚志和虞家復為這次大會開幕撰寫的《黨的盛會,人民的節日》一文描述了會議開幕前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小花絮。文章提到,胡耀邦看到記者把鏡頭對著自己,笑著說:「照年長的老同志吧!」《人民日報》公布了新的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名單,胡耀邦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卸去了之前保留的政治局常委一職。和他一起當選的,還有年輕的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等人。
  • 1977—1986年胡耀邦:遭到錯誤打擊,找我,我管
    胡耀邦夜以繼日地工作,重要信訪案子親自過問、審查、批示,直至最後解決。夏衍等人寫信要求恢復工作 12月19日,胡耀邦在中央組織部全體人員大會上發表講話。在講了中組部面臨的平反冤假錯案的艱巨工作後,他說,最後提出兩個要求:一是認真做好來訪接待工作,二是認真處理群眾來信。
  • 華國鋒與胡耀邦的「君子之交」
    華國鋒三請胡耀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黨中央主席華國鋒立即想到要起用因協助鄧小平搞整頓,被「四人幫」打成「不肯悔改的走資派」「鄧小平死黨」的胡耀邦。當時胡耀邦已經被解除職務在家中閒居。1976年底,華國鋒親自登門看望胡耀邦,胡的女兒回憶道:「一天,華國鋒突然來到富強胡同6號。我們全家都感到意外:華主席到咱們家來了!
  • 鄧小平崛起謎:三起三落靠什麼堅韌
    鄧小平成功地實施改革,讓中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道路。這對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關係重大,而又多麼難。他是怎麼做到的?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身處逆境能屈能伸,隨機應變懂變通之策,知進退的分寸,三起三落靠善於等待 鄧小平三起三落,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領導者的發展歷史上也是傳奇。鄧小平在「文革」中經歷了被打倒又復出,再打倒再復出的過程,富有傳奇色彩。
  • 電視劇《鄧小平》央視熱播 平視偉人重溫一個時代
    >>選角與拍攝   選馬少驊 形與氣有七分近   鄧小平的特型演員最讓人熟悉的是盧奇。製片人高成生稱,選擇馬少驊演鄧小平,一開始很多人都有過擔心,「但最後無論劇組、還是鄧家人都覺得他形神兼備」。
  • 胡耀邦怎樣以「兩個不管」解決「兩個凡是」?
    在為「六十一人叛徒集團」平反過程中,首次提出「兩個不管」胡耀邦到中組部上任僅半個月,就接到一封鄧小平、汪東興批轉來的申訴信。申訴人王先梅,是「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中蒙冤者之一、曾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王其梅的遺孀,一個193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她為5個子女受牽連、境遇坎坷而上書鄧小平。凡是經歷過「文革」的人,大都知道所謂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團」。
  • 鄧小平:文如其人,擲地有聲
    《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所錄文章、談話、題詞共222篇,其中多為「千字文」,超過萬字的不到10篇,如《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一文只有8000餘字,另有不少「電報式」短文,惜墨如金。
  • 葉劍英老鄉與戰友盧偉良的傳奇人生
    1929年春,共青團東江特委派人到梅縣召開會議,盧偉良被選為共青團梅縣縣委書記、共青團東江特委常委。在這期間,梅縣梅南、畲江一帶武裝鬥爭非常艱苦。南昌起義向粵東南下,朱德領導下的紅軍,在大埔三河壩失利,退至梅縣梅南、長沙一帶,短槍隊也因敵眾我寡難以維持,古柏和東江特委陳啟昌(梅縣畲江人)只能藏在柴草間。後來古柏(後任紅軍36軍軍長)由盧偉良送上江西井岡山。
  • 紀念胡耀邦105周年誕辰丨陳侃章:歷史地看待「真理標準討論」問題
    1977年3月,中央任命胡耀邦執掌中央黨校。胡首先在思想上舉行撥亂反正,創辦《理論動態》,倡議閱讀馬列原著等。又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為標準」為指導,撰寫「三次路線鬥爭」(指第九、第十、第十一次)黨史討論提綱,上報中央批准。楊西光是中央黨校復校後首期省部級培訓班學員之一,當時身份為上海市革委會副主任。
  • 葉劍英為何總能在重大歷史關頭挺身而出 力挽狂瀾?
    在這89年當中,中國歷史上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湧現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位世紀偉人。葉劍英跟隨孫中山、擁戴毛澤東、匡助鄧小平,是一位緊跟時代前進的巨人。  孫中山對葉劍英的評價是:「年輕有為」;毛澤東對葉劍英的評價是:長徵路上,是葉劍英「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
  • 胡耀邦為何多次拒絕當中央主席?珍貴史圖
    圖為鄧小平與胡耀邦(右)、趙紫陽(中)。胡耀邦,1915年生,湖南瀏陽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他是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具體執行者,但1987年胡耀邦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辭職。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而此時的鄧小平已74歲,很注重對接班人的選擇。鄧小平選擇接班人的標準是:既不能「左」,又不能右,既要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為主,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胡耀邦脫穎而出。
  • 翻譯高志凱憶鄧小平:講大白話但說一不二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洪林把信集中起來,給鄧小平寫信說:現在有不少人因反對林彪、四人幫仍在服刑。鄧小平閱後批了幾個字:「請胡耀邦同志處理。」胡耀邦雷厲風行,馬上批示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一次,凡因反對林彪、四人幫而入獄者,一律平反,並限期報告處理結果。幾個月內,全國有200多樁這類冤案得以平反。後來胡耀邦當面告訴李洪林:「你做了一件大好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救了好幾百人啊!」
  • 翻譯回憶鄧小平:緊迫感危機感下選改革開放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