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回憶鄧小平:緊迫感危機感下選改革開放

2020-12-13 中國網新聞中心

  1986年,鄧小平會見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高志凱(左三)任翻譯。

高志凱,1962 年生於江蘇太倉,耶魯大學法學博士。1983 年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工作,1984 年開始成為鄧小平的翻譯,1988 年前往聯合國工作。之後長期從事金融行業,曾任某大型央企副總裁等職。現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常務理事。

對高志凱的採訪進行到72分鐘時,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發現自己的羽絨服被座椅邊上的鋼管夾住了,記者想把衣角拉出來,結果發出一聲細小的金屬撞擊聲。坐在長桌另一側的高志凱馬上停下談話,問道:「你的衣扣是不是掉了?」

這種驚人的聽覺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22年後的1月,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談起鄧小平和中國改革時,仍深有感觸:「他(鄧小平)的政策,他的思想,他的性格,對我個人和整個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5歲的英語狀元

高志凱父母都是山東人,1949年南下。1962年,高志凱出生在蘇州太倉,那裡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離上海很近。「我們在家裡都說山東文登話,與外界交流說太倉話和上海話,廣播電臺裡放的是普通話。我9歲時,全家從太倉搬到了蘇州市區,又開始說蘇州話。12歲上初一,開始學英語時,我已經會說4種方言和普通話了。」這讓他從小就對發音比較敏感。

小時候的物質匱乏讓高志凱印象深刻。他住的縣委大院裡有個當海軍軍官的小阿哥,在軍艦上午飯可以吃一個蘋果,「這讓我特別羨慕。我家4個孩子,一個蘋果要切好幾瓣,米飯拌醬油已經很可口了。」還有來自政治上的高壓。「我家附近一面牆上寫著毛主席萬歲,有個小男孩放學時無意在上面畫了一道,第二天就被抓了起來。當時聽美國之音也是犯罪。」

但也正是在那個非常時期,高志凱抓住了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教育部本來計劃1978年恢復高考,鄧小平說時間等不及了,現在就招。」當時高志凱正上高一,聽說沒有年齡限制,決定跟兩個哥哥一起參加高考。

「我數理化成績很好,但老師說,你今年肯定考不上,不如報考英語專業,雖然也考不上,就當預習了。」沒想到,高家三兄弟一起考上了大學,高志凱還是當年蘇州市區外語單科狀元。1978年2月,他走進蘇州大學外語系時剛滿16歲,是全班最小的學生。「我從一開始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高志凱說。

本科快畢業時,正趕上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受聯合國秘書處的委託,辦了一個聯合國譯員訓練班,是研究生學位。「第一屆是1979年至1980年,裡面就有現任駐美大使崔天凱。第二、三屆是同時錄取的,1981年入學,第二屆讀一年,我是第三屆,讀兩年。」每個同學由聯合國支付6000美元的培訓費,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高志凱被編入同聲傳譯組,不僅學翻譯,也學很多外交和國際政治課程。

1983年,高志凱正式進入外交部翻譯室。「機遇是給做好準備的人的,但不管個人多努力,如果生不逢時,大環境沒有提供機會,也很難發揮出來。從這一點說,我很幸運。」

在打字間裡住了5年

外交部翻譯室,用高志凱的話說:「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英文翻譯基本都來自這裡,出了很多出類拔萃的人物。」

一開始,高志凱以為自己在翻譯室是個過渡,很快會被派到聯合國去。「無論紐約還是日內瓦,無論總部還是分支機構,對我都太有吸引力了,整天就盼著趕緊到聯合國去。」但當時翻譯室的領導過家鼎給了他當頭一棒:「只要我在這一天,就不讓你離開,你就死了去聯合國這條心吧。」

過家鼎的理由是「國家需要你」,但高志凱還是想走,反反覆覆好幾次。過家鼎就抓各種機會給他做工作。有一次參加活動,高志凱陪同領導人接見外賓的照片在《北京日報》上刊登出來,過家鼎拿著當天的報紙,往高志凱的辦公桌上一撂:「小高,你看!你小小年紀,照片都上報紙了!」

高志凱的想法慢慢地轉過來了。「翻譯室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最低級別是給外交部副部級幹部提供翻譯,然後一級級上去,最高是鄧小平。即便是部隊請來的外國領導人,跟小平見面也是翻譯室派人,因為其中有很多政治上的敏感地帶,對領導人的言行習慣要了解,這不是純粹的語言問題。」

工作的特殊性對翻譯人員的素質是個嚴峻考驗。高志凱對記者回憶說,當時外交部的宿舍分得比較遠,他覺得跑來跑去太浪費時間,正好翻譯室配有一個打字間,裡面有一張木板床,高志凱就在那裡睡了5年。「吃完晚飯就開始幹活,先把白天的工作整理一遍,然後做第二天的口譯、筆譯,第二天的工作能在前一天晚上全部做完。其實翻譯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知識面的問題。陪同領導人見外賓,需要掌握很多背景資料,來訪國家和代表團的情況,兩國關係,來訪者的背景,等等。」高志凱說。

1987年,澳大利亞總理霍克來訪。除了北京的會談之外,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還在外地與霍克會談了3個晚上,共9個小時。中方在場的只有胡耀邦、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朱啟禎和高志凱;澳方則是霍克、澳駐華大使及澳方翻譯。本來做記錄並不是翻譯的本職工作,也不會有人來要,但高志凱的習慣是每次會談都要做詳細記錄。會見完之後不久,胡耀邦對外交部說,自己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理念都在那9個小時裡面說了,讓外交部把那次記錄整理出來,上報給他。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問到高志凱時,發現只要把他本子裡的記錄稍做整理就行了。

在鄧小平身邊的日子

高志凱正式給鄧小平做翻譯是1984年。那年他22歲,被稱為「建國以來為中央領導工作的最年輕的翻譯」。在此之前,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模擬實戰」訓練。

「當時就像師傅帶徒弟一樣,老翻譯手把手地教我。最早是周文重(現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每次他給鄧小平做翻譯時,我就拿個小板凳,坐在一旁記錄。會談結束後,他會讓我根據記錄再翻一遍,指出問題。翻譯就像跳高,永遠有提高的空間,很難盡善盡美,總有些地方有遺憾。在這方面,老一輩的外交家和翻譯家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

很多年後,他和外交部前輩們聊天時,得知了自己被選為鄧小平翻譯的原因。「他們跟我說,志凱,我們當時選你有幾個考慮:一是人很勤奮,中英文水平都在不斷地提高;二是發音比較好,會用嗓子;三是你個子不是很高;四是在大場合比較沉著冷靜。」

對此,高志凱有自己的看法:「當時領導人普遍都不太高,晚年的鄧小平只到我鼻子這個地方。他們說,你站在領導人身邊不會遮擋,既能把工作做好,你的存在又好像微不足道。」此外,言行必須得體,不能搶領導人風頭,聲音的大小也很關鍵。

「鄧小平比我大58歲。當時他的身體狀況還是很好,但右耳在慢慢失聰,基本上都用左耳。此外,他有濃重的四川口音,事先如果不訓練一下,會聽不明白。再有就是發音習慣,80年代他在公眾場合發言不多,但一言九鼎,所以他每次發言都很簡練。」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

四川話裡「四」和「十」發音差不多,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高志凱都會馬上用手勢再向鄧小平確認一遍,伸出四個手指代表四,左右手食指交叉代表十。大多數時候,鄧小平都會果斷地伸出四個指頭回應。

如果是普通會談,翻譯如果沒聽明白,可以停下來再問一次,但做鄧小平的翻譯不行。「上世紀80年代,他會見的大多是比較重要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尤其是美國來的。鄧小平認為中美關係非常重要,當時蘇聯還在,遏制蘇聯是全局性問題,中美關係是重中之重。除了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等人,美國來的內閣成員、部長級別的人他都願意見。考慮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敏感度,我不僅不能翻錯,而且不能重問。那樣不嚴肅,不嚴謹,也不得體。」

鄧小平留給高志凱最深的印象是務實。「我陪他見外賓,從沒聽他引用過一句唐詩。他沒有花裡胡哨的地方,不愛虛榮,也不展示浮誇的東西。他說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但用的都是大白話。」

高志凱唯一一次聽到鄧小平講英語,是會見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那天賓主相談甚歡,氣氛非常好,時間也超了,一向嚴肅的鄧小平有了爽朗的笑聲。會談結束,他親自把溫伯格送到福建廳的門口,握手告別時,早年在法、德、蘇都工作過的鄧小平用英文說了一句「goodbye」,而高志凱條件反射地把這個單詞翻成中文「再見」,又返給了鄧小平。鄧小平回過頭,瞪大眼睛看了高志凱一下,然後哈哈大笑。

「緊迫感與危機感讓他選擇改革開放」

鄧小平1977年再次被歷史推上了政治舞臺,「他有緊迫感和危機感,這是我親身感受到的。當時還在冷戰時期,國際局面複雜,中國要從孤立的國際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那就是改革開放。」高志凱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離開外交部多年後,高志凱曾去鄧小平「文革」時期下放的江西南昌某工廠,在當年鄧小平站著用銼刀銼螺絲釘的案板前站了很久。「1969年到1973年,他在那裡幹了3年多,做著最卑微的工作,沒有人相信他能復出。而我給他當翻譯的時候,卻是他最鼎盛的時期。」這種反差讓高志凱感慨萬千。「他吃過苦,有過磨難,經歷過大起大落,才更加珍惜回來的機會,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他知道中國必須走上一條正確的路,但這條路在哪裡,又有多少風險?」

高志凱也去過鄧小平復出前,葉劍英與鄧小平談話的地圖室。「東、西、北三面牆掛著三幅頂天立地的軍事地圖。從上面看,當時的中國真的是被包圍了,美軍、蘇軍,中蘇、中蒙邊界全是蘇聯軍隊。而中國一貧如洗,還在以階級鬥爭為綱。」

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對中國的意義已經無需多言。面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基辛格有一次對高志凱說,自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當時出來的不是鄧小平,而是別的領導人,中國是不是也能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高志凱回答道,鄧小平是獨一無二的。

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鄧小平,在80年代會見外賓的次數已經很少,他更願意考慮一些宏觀的、影響更深遠的事情,比如幹部培養,當時同樣是個緊迫的問題。「他一再強調幹部年輕化、打破終身制,每次見外賓都說這個。當時很多『文革』時期受衝擊的老同志都想出來幹,但這樣年輕人就起不來。鄧小平刻意培養年輕人,才有了第一、第二、第三梯隊,後來才形成了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一直影響到今天。」在高志凱看來,鄧小平當時想要什麼職務都可以,但什麼都沒要。鄧小平曾對外賓說,我想當(一把手)肯定能當,但多累啊,誰來都得請他們吃飯。

近距離的觀察,讓高志凱更深入地體會到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決策。「我覺得,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鄧小平拿銼刀一下一下銼出來的。」

相關焦點

  • 鄧小平選翻譯:個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翻譯高志凱憶鄧小平:講大白話但說一不二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曾擔任鄧小平英文翻譯的施燕華大使回憶鄧小平
    曾擔任鄧小平英文翻譯的施燕華大使回憶鄧小平
  • 鄧小平英文翻譯張維為回憶偉人:鄧小平印象記
    八十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  鄧小平印象記  ——回憶鄧小平1985年與穆加貝的一次談話  (一)  我是一九八三年八月末的一天到外交部翻譯室報到的。當時翻譯室主任叫過家鼎,五十開外,個子不高,面容清瘦,大家都管他叫「老過」。他是一個視翻譯質量為生命的人,也是外交部裡一個難得的性情中人。
  • 《中華文摘》文章:鄧小平版改革開放詞典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之計,關於鄧小平的各種回憶、紀念文章和相關報導,已陸續見於報端。今天,我們推出的,是鄧本人在改革開放20年裡對一些事情說過的一些話,發表的一些意見。這些話為正史所載,不是回憶,不是演繹,不是「私人歷史」。
  • 翻譯回憶鄧小平:印象最深是眼神
    8月15日下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張維為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做了一場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主講人張維為除了作為一名學者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過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的英文翻譯工作。
  • 鄧小平翻譯高志凱:我怎麼確定小平說「四」還是「十」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翻譯眼中的鄧小平:提醒非洲友人注意中國的教訓
    —張維為(曾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會談前的準備工作我是1983年8月末的一天到外交部翻譯室報到的。我第一次直接給鄧小平做英文口譯,是我進翻譯室工作兩年之後的1985年8月28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辛巴威總理羅伯特·穆加貝。二十多年過去了,回憶這段往事,至今還歷歷在目。 這是穆加貝第五次訪華,辛巴威獨立前來過兩次,爭取中國對反對羅得西亞白人少數人政權的支持。獨立後,第一次訪華是1980年訪問北朝鮮時過境北京,第二次是1981年的正式訪問。
  • 鄧小平:以教育戰線作為改革開放突破口
    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選擇以教育戰線作為突破口。 早在1975年,鄧小平面對重重阻力,就提出讓軍隊帶頭,在軍隊搞一所國防科技大學,從高中直接招生。1977年5月24日,尚未正式復出的鄧小平對王震和鄧力群講,日本從明治維新就開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的力量。
  • 翻譯回憶往事: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新新中國」
    上世紀80年代,我有幸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多次陪同他會見各國政要。到了1987、1988年間,為了徹底廢除終身制,為了給年輕一代領導人提供更多的領導機會,鄧小平多次提出今後不再接見外賓了。2006年10月11日和12日,由基辛格博士擔任主席的美國國際研究與戰略中心在中國外交學會的協辦下,在北京召開題為《關注中國》的重要會議。當時正值召開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朝鮮剛於10月9日進行了核試驗,聯合國正在審議推選韓國外交通商部部長潘基文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一時間中國和東北亞再次成為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基辛格博士在這個關鍵時刻再次訪華,意義非同一般。
  • 在美國國宴上反思文革 翻譯回憶鄧小平1979年訪美
    1979年的今天鄧小平訪問美國  1979年1月,鄧小平出訪美國,外交部要為鄧小平找一個合適的翻譯。我那時已49歲,早過了敬愛的周總理規定的40歲以上不再當一線口譯的那條線。可是那時外交部的領導在找合適的翻譯上確實遇到了困難,因此副部長宮達非就把我叫去,說我雖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了,但願不願意再試一試為鄧小平當翻譯。我就回答說:能為鄧大人當翻譯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榮幸。  當時鄧小平是副總理,但美方的接待規格很高,相當於對一位國家首腦的接待。我作為國際司副司長,是鄧小平代表團中一個正式的成員,也是為他在所有活動中擔任翻譯的一個譯員。
  • 外交部選拔鄧小平翻譯 個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一勺思想·張維為:改革開放40年,讓中國經得起任何人的比較
    今年我們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個人認為,也許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來回憶和思考我們的鄧小平,這個改革開放事業的創始人和最高領導人。我第一次給他做英文翻譯,是1985年8月28號上午,他會見一位非洲領導人,當時外交部的領導和我們幾個工作人員,就提早到了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10點開始,小平同志就提前20分鐘到了會場,跟我們一一握手。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他寫完長徵之後,還想寫一本講中國改革開放的,他想寫鄧小平。當時中央軍委的楊尚昆支持他的寫作,他想見的領導人幾乎都見到了,包括胡耀邦和趙紫陽,但就是沒見到鄧小平,所以索爾茲伯裡見到人就問鄧小平。他見到萬裡副總理也問鄧小平,萬裡先講了鄧小平1974年讓他抓鐵路,當時造反派在徐州打派仗,鐵路無法正常運行,鄧小平下令說你去把鬧事都抓起來,一天抓一個,一年抓365個,必須確保京滬線通車。
  • 高志凱憶鄧小平:講大白話但說一不二(圖)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把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當成「改革社會主義」,這是對鄧小平思想的曲解。 (2)改革的全面性。從地域分,有農村體制改革和城市體制改革;從內涵分,有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從國際關係分,有國內改革、國際關係改革——即由長期封閉改為對外開放,鄧小平明確說過:「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
  • 為鄧小平當翻譯
    鄧小平要親自出訪美國。外交部要為鄧小平找一個合適的翻譯。我那時已49歲,早過了敬愛的周總理規定的40歲以上不再當一線口譯的那條線。可是那時外交部的領導在找合適的翻譯上確實遇到了困難,因此副部長宮達非就把我叫去說,我雖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了,但願不願意再試一試為鄧小平當翻譯。我就回答說:能為鄧大人當翻譯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榮幸。
  • 翻譯揭秘鄧小平工作細節 稱其歷史關頭無法取代
    專題:紀念鄧小平逝世十周年     來源:青年周末    高志凱    翻譯揭秘鄧小平工作細節    ◎文/本報記者 鄧豔玲 ◎攝影/本報記者 呂家佐    2007年2月19日,是被人們稱為「世紀偉人
  • 翻譯揭秘鄧小平細節:老人家說英語盡顯可愛
    2月9日,一篇題為《翻譯評價鄧小平:在獨特的歷史關頭他無法取代》的文章在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被放在顯著位置。撰稿人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曾擔任過鄧小平英文翻譯,現為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的高志凱博士。雖然擔任過鄧小平的英文翻譯,陪同鄧小平接見諸多重要國際政要,現年45歲的高志凱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
  • 回憶鄧小平南方談話:黃鐘大呂壓倒了瓦釜之鳴
    於是,陳開枝力主讓老人多看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人民怎麼工作,怎樣生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老人,聽聽講些什麼。  鄧小平抵達深圳的上午,便顧不上舟車勞頓,迫切地想去走走看看,老人說,「到了深圳,你不知道,我坐不住啊。」  此番急迫的心情,同樣反映在老人一改習慣的舉止言談中。一向寡言,不露聲色,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小平,這一次幾乎沒有停下過講話,他一路走,一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