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生活在鄧小平開闢的、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以改革開放為特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離世已經17年了,但他確立的改革國策,仍然顯現強大的活力,指引著我們緊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勝利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
一、鄧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鄧小平在指導我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
1、鄧小平改革思想的提出
早在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工作時,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滿目瘡痍的局面,他提出了要全面整頓,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思想。他說:「當前,各方面都存在一個整頓的問題。農業要整頓,工業要整頓,文藝政策要調整,調整其實也是整頓」。當時提出種種整頓,為的是撥亂反正,糾正「文革」時的種種錯誤。從實質看,這是改革的先聲。1987年10月的一次談論中,鄧小平明確表明了這一點:「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
1978年10月,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致詞中,鄧小平指出:黨的十一大和五屆人大提出在本世紀末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這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面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的經濟的需要。」「因此,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
我國新時期的改革,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農村先行起步的。鄧小平在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中說:「現在,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就會被葬送」。後來他又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後,「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
2、鄧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
(1)改革的性質。鄧小平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表明,中國的改革一定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其核心內容是堅持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性質主要體現的生產關係——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公私合營,在一定範圍內允許私有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把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當成「改革社會主義」,這是對鄧小平思想的曲解。
(2)改革的全面性。從地域分,有農村體制改革和城市體制改革;從內涵分,有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從國際關係分,有國內改革、國際關係改革——即由長期封閉改為對外開放,鄧小平明確說過:「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
(3)改革的目的。對此鄧小平有兩種不同的表述。第一次是在1989年6月會見南斯拉夫領導人說的:改革「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這一說法強調了政治局面。另一個說法,是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談話中講的「三個有利於」: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區別是由於他說話的對象內外有別。從最終落腳點來看,鄧小平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關於經濟體制改革。鄧小平突破了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觀點。他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正是根據鄧小平的這一觀點,黨才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導向。
(5)關於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鄧小平說:「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政治體制改革主要的內容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係,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係。
(6)在改革過程中要維護社會穩定。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調整。改革過程中,新的分配機制以及貧富差距的產生,或者權、錢結合謀取不當利益,會形成許多矛盾,甚至會引發社會動蕩,因此,社會穩定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鄧小平說:「中國的穩定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7)改革要有風險意識。這方面的風險,按鄧小平的看法,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改革開放是很大的試驗」,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既然是「試驗」,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其二,「實行開放政策必然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我們的人民」;其三,腐敗現象的大量迅速蔓延。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嚴肅提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
二、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以新時期之初的國情為基礎,適應當時改革、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它同任何真理性認識一樣,都打有時代的烙印,需要隨著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與時俱進」。
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例,關於計劃和市場的關係,鄧小平1979年提出這個問題,只是籠統地說,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應當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到了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才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有了明確的表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不再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指明「計劃和市場的作用範圍都是覆蓋全社會」。鄧小平也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只要對發展生產有利,就可以利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更加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隨後黨的十四大報告就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具體內容。接著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在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召開的黨的是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特別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習近平關於市場經濟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鄧小平關於市場本性只是一種方法手段,而非意識形態的認識中。
鄧小平是新時期改革開放思想和事業的奠基人。習近平就任黨中央總書記不久,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從深圳,珠海到佛山、廣州,一路上突出強調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此後在多種場合反覆強調這一思想。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進程。
鄧小平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習近平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同樣說的是「一招」,習近平加入了「關鍵」二字;同樣說的是「中國命運」,習近平則把它具體明確為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於對改革開放重要意義的認識上二者既一脈相承,後者又有新的提高。
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這在當時從高層到基層不少人在改革面前縮手縮腳、不敢作為之時,鄧小平的這些話很有針對性,起到了鼓氣的作用。在20多年後的今天,情況已不大一樣。習近平指出: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因此,當前改革一定要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戰略上要勇於進取,戰術上要穩紮穩行。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儘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後再推進的不要急於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能自作主張,尤其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不知道如何改革時,鄧小平大力倡導「摸著石頭過河」,從改革的實踐中摸索成功的經驗,不成功也會得到有益的啟示。最初的單項改革,而今已發展到全面性的改革,淺層次的容易改的改革,而今已發展到深層次的難啃的硬骨頭。全局性的、系統性的頂層設計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新的個別方面的改革試點,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則需要有頂層設計。習近平說:「我們要在基本確定主要改革舉措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深入論證改革舉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使各項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電視臺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同過去相比,中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
在談到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當代價值時還有一點務必提及,這就是防止和反對腐敗問題。鄧小平說:「城市改革實際上是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開放、搞活,必然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不對付它,就會走到邪路上去。」為了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高度警惕,鄧小平還做了進一步具體的闡述:「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兩個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幹部被腐蝕了。卷進經濟犯罪活動的人不是小量的……好多錢落到私人或者某些集體的腰包。如果把盜竊公家的財產等等都算在內,那就更要多得多。要足夠估計到這樣的形勢。這股風來得很猛。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那麼,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改變面貌』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他告誡說:「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
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在習近平於今年1月中旬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這次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以深化改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完善反腐敗體制機制,增強權力制約和監督效果,保證各級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力度只會加強,不會削弱,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當人們不時從螢屏、報端見到一些貪腐高官紛紛落馬時,無不對黨中央表示信任,對黨風轉變充滿信心。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物。鄧小平理論及其改革思想將指引著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作者系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山西《前進》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