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普遍的信仰,一方土地的保護神土地公

2020-12-19 山木無憂

土地公,又叫土地爺、土地神、福德正神。在民間的信仰極為普遍。人們認為土地公是一方土地的保護神,在古時,凡是有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會有祭祀土地神的現象。

土地公在神仙中級別相對較低,但是民間知名度最高的神仙之一,俗話說得好「別不拿土地公當神仙」。

在民間老百姓的心中,土地公同樣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人們相信「有土斯有財」。民間很多人家裡都會將土地公迎進家裡供奉祭拜。在每月初二與十六,便設香案燭臺貢品,進行祭拜。不過農村裡的人家一把是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進行祭拜土地公。

有一個關於土地公的說法:土地公名叫張德福,從小聰明孝順,當官後為官清廉,體恤老百姓,做過許許多多的善事。活到了102歲死去,其死後三天容貌樣子卻是一點兒也沒變,之後有一戶窮人家搬來四塊大石頭圍起了石屋,並奉祀。過了沒多久,這戶窮人家就從貧苦人家變身成有錢人了。人們認為這是土地公的保佑,於是大夥合資建起了祠廟塑了金身。

有一個說法,說土地公人為人老實,百姓怕他一年到頭都弄不到啥好吃的,所以在每年二月初二土地公的生日上,人們都要做些好東西供奉給土地公吃。

土地神的形象多是衣著樸實、親切和藹、平易近人的鬚髮全白的老人形象。人們供奉土地神,來祈福求財報平安,寄託著大大小小的美好心願。

相關焦點

  • 為何「土地公」是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帶你了解他的傳說與民間習俗
    「鄉裡鼓兒鄉裡打,當坊土地當坊靈。」這是一句讚揚土地公的民間俗語,那麼這位土地公是何方神聖,為何受人如此敬仰呢?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護者,是與那塊土地形成共存的神,傳說土地公也可以隨意上天,但是為了百姓福澤而留在了人間。
  • 為什麼臺灣那麼信奉「土地公」,土地公廟遍布臺灣的原因是什麼?
    土地公廟是閩南人的習慣稱法。回顧歷史,臺灣在清朝光緒年間還是福建省的一個府。現在臺灣同胞中能講閩南話的佔臺灣總人口的80%。閩人東渡去臺灣的很多,他們把祖先在故鄉供奉的土地公(有的稱「后土」)也帶到了臺灣建廟供奉。
  • 最有煙火氣息的土地公
    土地神又稱土地爺、土地公,在道教神仙系統中他的地位並不高,可以說是民間信仰的眾神中地位最低的小神。土地神的法力也並不強大,但卻是最受人們敬愛的一類神仙,同時也是最具有世俗氣質的神。就像各個地方都有一個地方官一樣,土地爺也不止一位,他們雖然官職權力不大,但卻能夠保一方平安。
  • 仙嶽山土地公牽手兩岸
    【名詞】  福德文化節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是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民俗神。  仙嶽山土地宮廟肇建於宋代,歷史悠久。2008年重修落成的仙嶽山土地宮廟氣勢恢弘,建築面積達數千平方米。
  • 道教人物:土地公
    土地神在民間也稱「土地公」,在中國充滿著人間等級色彩的神靈世界中,土地神可以說是地位最低的一種。在本世紀中葉以前,中國的大小村落,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會供奉這種地位卑微卻又保護一方平安的神。 土地神也有著顯赫的過去。
  • 「探秘寮國」實拍祭祀實景,寮國人也信奉「土地公」?
    但是你見過他們會去祭拜「土地公」嗎?這位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守護神,竟也走進了寮國人的地盤?祭祀實拍祭祀時,信眾為神龕中的神像奉上了九種水果、五對鮮花、五對蠟燭、五種顏色的飲料、兩對菸草。神龕中不僅有華麗的神像,還有信眾準備的被褥。
  • 土地公:這個冤枉
    土地公:這個冤枉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土地神是最基層的公務員,也是民間供奉最廣泛的神仙之一。神無廟,無所歸,對相應的就有一村一土地廟。故有一村一土地神之說。土地爺是福德正神,在中國民間,土地爺被老百姓被視為財神與福神。
  • 客家人為何對土地神非常的崇拜,以至於一些人家裡都有土地神位
    歷史上,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官府方面遵循古代的典章制度, 縣以上均設社稷壇,舉行春秋二祭,儀式非常隆重。客家人對土地的崇拜,已從自然崇拜轉化為保護神的崇拜,客家人稱土地神 為「公王」、「社官」、「伯公」等。
  • 民間故事:土地公
    按照巫師的說法,弄樓屯的土地公是一個將軍。他騎馬仗劍,日夜巡視村莊,匡扶正義,讓幹壞事的人得到報應。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裡,土地公是弄樓屯村民心目中主持公道的不二人選——人們有糾紛很少鬧到法庭,雙方爭辯難分難解時,就撂下一句:「你要不服,就跟我去廟堂發個毒誓!」一般情況下,做賊心虛的人便蔫了。
  • 任福德文化節代言人 80噸土地公漂洋過海去臺灣
    一尊高8米,寬5米,約80噸重的廈門「土地公」石雕,11月11日將在臺灣市宜蘭縣五結鄉福德廟「重磅」現身。昨日,第五屆福德文化節赴臺舉辦啟動儀式,在仙嶽山正神土地公廟公園舉行。據了解,福德文化節是廈門傾力打造的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平臺,而「代言人」福德正神土地公,則是閩臺、港澳地區乃至東南亞國家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面最大的民俗神。2008年以來,湖裡區堅持每年舉辦一屆,並從2010年的第三屆福德文化節起,每屆文化節都被國臺辦列為對臺重點規劃交流項目。
  • 原來在他們心中,信仰遠遠超過了崇拜
    在那個科技落後的年代,人們只能看天吃飯,所以人們把精神都寄託於宗教信仰上,因此誕生了「媽祖文化」「土地公文化」「石竹山文化」等諸多信仰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的寄託,人們或是求事,或是許願,或是求子求姻緣,都會去神靈面前禱告。這樣的信仰從古一直傳承至今香火未斷,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已經比以前好太多了,但是人們深知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都相信家族的騰達離不開神明的護佑。
  • 閩臺地區的「蘇王爺」信仰文化:被誤認為瘟神的海上保護神
    有清一代,閩臺地區迎來了大發展,大量福建鄉民移入臺灣,這些背井離鄉的先民,不僅帶著全部家當細軟、先進的生產技術、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同時,他們也帶去了鄉土信仰。閩地的鄉土信仰,很快在臺灣變成了「王爺」信仰,這種民間信仰通常以「送瘟神」及「王船祭祀」等最為民眾所知。
  • 小偷太缺德,「土地公」也偷!
    厚街湧口北社土地廟內一尊土地公石像被偷激起村民公憤。16日,家住湧口北社的王先生準備去拜土地公的時候,發現他家附近一座土地廟內的一尊土地公石像,居然被人偷走了。「你說,土地公石像不值錢,他偷去有什麼用,太缺德了。」  在王先生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在湧口北社公園旁的土地廟,正好經過此處的同村的潤叔氣憤地指著土地廟神龕上破損的瓷磚告訴記者,石像是11月18日早上發現不見的,至今仍沒有找回。
  • 周公解夢丨夢見土地公,或許會有意外之財哦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之一。土地公信仰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對土地神的崇拜實際上來源於古代的土地崇拜,後來,這種自然崇拜開始走向人格化。土地是豐饒的象徵,預示努力付出,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 臺大土地公 最愛考生
    這座土地公廟位在臺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和立德臺大尊賢會館之間的小徑上,位置隱密。據當地耆老表示,該廟應該建於清朝,負責管理土地公廟的林燃興老先生說,這座土地公廟的歲數比臺大還要久。,當時校長陳維昭還在土地公面前擲筊,結果土地公表達願意往南遷移一些,但不希望離開臺大校園。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莆田鄉間形色各異的「土地公」[組圖]
    福建莆田鄉間形色各異的「土地公」 。 林凡凡攝影2月14日訊(記者林凡凡)莆田位於福建省中部,這片411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三百多萬人,自古以來,地少人多一直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 為什麼只有土地公卻沒土地婆?她做了一件事,眾人恨透了!
    不知大家是否對此感到好奇:不論是在西遊記中,還是在各大電視劇,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難見到土地公公的配偶——土地婆婆——的身影,土地公公是有配偶的,可他的配偶究竟去了哪裡,為何不能出現在大眾眼前呢?原來,土地公公的配偶土地婆婆曾做了一件事,就是因為這件事,惹得眾人不快,便不再供奉她,民間少了她的許多寺廟,久而久之,也就沒了她的身影,甚至於電視劇、電影中都難以再尋覓她的跡象。在這需說明一點的是,土地婆婆只是大多數不與土地公公一同外出,一同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小部分時間,還是能覓尋到土地婆婆的蹤跡的。
  • 臺商區昨發現一尊土地公石像 可追溯至宋元時期
    昨天發現的土地公石像全貌  閩南網5月9日訊 昨天,在臺商投資區石船村發現的這尊寬2.4米、高1.8米左右的土地公石像,可能是目前泉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土地信仰實物載體,可追溯至宋元時期。  石船村村民楊景中,今年76歲,他說,祖輩流傳,石船村原有三尊大石佛,彌勒、財神和土地爺,傳說中土地爺坐著3壇白銀,後遭人挖掘破壞。土地爺石像被挖後,荒廢被埋,而另外兩尊石像去往何處,村裡人都不得而知。
  • 土地與神祇|河南人許遜如何成為江西人的保護神?
    【編者按】無論是按照現在的認識將其視為中華先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還是視作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神祇在中華的土地上都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又無微不至。「土地與神祇」專題自2019末啟動,將呈現開放的形式,除了澎湃新聞記者的現場報導,也將約請一部分相關學人撰稿。在本篇文章中,嘗試探討一個問題:人是怎麼變成「神」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故事的主人公——東晉時候的許遜——作為一個祖籍河南,任職四川的文士,最終是如何成為江西人的保護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