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雲深處有人家」來形容磜頭村,是貼切的,因為它是南靖縣與梅林鎮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用「無限風光在險峰」來形容磜頭村,更無不可,因為其村坐落於海拔800米之上;但我以為,磜頭村真正的美,在「七星伴月」 的美妙,在「雲水間」的絕唱!
試想: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山間,在白雲飄蕩,霧氣蒸騰的山谷,竟演奏著雲水交響曲,竟藏著一幅鬼斧神工的天地間巨作:七星伴月奇觀,你的心跳是不是加快?你的心靈是不是像地震一樣受到猛烈震撼?
這就足夠了!
沿著一條上世紀70年代修的公路進發,一路山勢陡峭,植被茂密,樹木鬱鬱蔥蔥,傾瀉而下的山澗水,發出「譁譁」聲響,在山巖間形成一道微型瀑布奇觀,很是讓人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畫意。
磜頭村位於南靖縣梅林鎮西北9公裡處,與永定縣古竹鄉毗鄰,是南靖縣與梅林鎮的一個偏遠行政村,轄區總面積9平方公裡,全村有上馬、嶺下、汕仔頭、庵仔角、背頭坪、下磜、劉屋7個自然村,有董、馬、蘇、劉、王5個姓氏。共有450多戶,1500多人,都是客家人。耕地面積2150畝,山地面積13000多畝。
一條大峽谷把磜頭村行政村切成兩半,自上而下的山澗水,就順著山谷潺潺流淌。在這大山峽谷間,在這白雲深處的地方,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高山梯田!
這裡,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夏至,佳禾吐翠,風吹綠浪;金秋,稻穗沉甸,滿坡披金;隆冬,凝冰晶瑩,田野蕭索。
梯田,一塊一塊,連綴成片,如同一件巨大的百衲衣,披在大山上;梯田,一道一道,環繞而上,似一隻只巨大的螺螄;梯田半摺半開,斜疊狹長,像魔幻的巨扇。春耕時節,一塊塊剛剛翻耕過的梯田,平平展展,上面水波蕩漾,天光雲影,像無數個明晃晃的鏡子,鑲在廣袤的大地上。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布袋和尚的《插秧詩》 :「手把青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田間小路,悠悠地,在客家山歌的婉轉、悠揚聲中,在跌宕有致的梯田裡蜿蜒中,飄忽成一根根細繩。
無法想像,550多年前,第一批遷徙此地的客家先民,面對橫亙在面前的高山峽谷,面對陰森恐怖的密林,面對山巔一聲聲黃猄悲啼,成群野狗可怕的嚎叫,他們是如何咬緊牙關,伐木、搬石、挖土,依靠最原始的工具,開墾出第一塊梯田的。為了生存,他們的子孫便接過父兄手裡的工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許,他們年老時,最心滿意足的事,是又聽到兒孫報告,又新開墾出一塊新田!
磜頭的高山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有5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客家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力量,在這裡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當初高山造田的先民誰曾設想,他們用血汗開出來的梯田,用生命吼出的勞動號子,竟會有如此多嫵媚瀟灑、讓後人著迷的曲線世界!梯田地處高山,海拔400至800米之間,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層層疊疊,高低錯落。一條條、一根根的優美曲線,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行雲流水,柔和順暢,磅礴壯觀,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從流水湍急的山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石壁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闢了梯田。那起伏的、高聳入雲的大山,一級一級的田地,猶如雲梯,蜿蜓著直上藍天。梯田,就像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鬼斧神工,堪稱天地傑作,它讓每一個到此一遊的人,心靈都被深深地震撼,一種難以言表的、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偉力所引發的深深震撼!
背頭坪,是磜頭的一個自然村,村落建於一座大山的半坡上,山麓就是深深的山谷。從公路這邊隔谷遠望對面的背頭坪,一座座圓的、方的大型客家土樓,高低層疊,錯落有致,雄偉壯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兩座四角樓的隔牆相連的「巴卵樓」:一座叫「永安樓」,一座叫「振成樓」,三層高。;樓內簡樸,一層通廊邊農家關雞的「雞矩頭」,洗滌的盆、盛水的缸、桶,一切都透漏出濃濃的鄉村氣息。
位於山麓,峽谷兩邊的下磜自然村,是梅林鎮的「文化小組」。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已有250多年歷史的「南寧樓」。 因為這座樓的內外牆壁均用白石灰刷得雪白,所以這座四方樓被當地人順口呼為「白樓子」。這座房子的建築風格,所裝飾的門面窗、地板等,與現代的別墅建築相似。在當時的交通極其落後的條件下,能在山區建好這座「白樓子」,在全縣實為罕見,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頗有參考價值。
在下磜,還有一座建於1967年的木廊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南靖縣現存的第二座風雨木廊橋。這座木構風雨橋梁,上蓋黑瓦,下築青石橋墩,以大木為梁,以木板鋪飾橋面,簡易實用,它不僅連接了山澗的東西兩岸,成為下磜自然村居民的交通要道,而且是當地居民議事、夏季乘涼的好地方。
橋下不遠,有一個人工築起的溪壩,上面有石板鋪砌的石跳,連接石跳的,是一個石磴與石路,它通往對岸的一座四方土樓。橋下平靜的山澗水,幾十隻白色的鴨子,正自由自在地或戲水,或覓食,或撲稜稜地在水面騰躍。
在村部周圍人口比較集中的汕頭、嶺下、庵角三個小組,有一個由四座圓寨、三座方樓和一座半圓樓組成的、被稱為「七星伴月」的土樓群最為雄偉壯觀。「七星伴月」的土樓群現在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土樓群共有八座土樓,其中最早的始建於1739年,最晚的建於1985年。
「伴月」的「月」是永盛樓,建於1959年至1962年,該樓因建在沼澤地上,建了三次均倒塌半邊,最後成為形如月牙的半圓樓。現樓中間部分柱子傾斜較厲害。樓外徑32.5米,內徑25米,牆厚一層1.1米,二層1.05米,三層1米,樓高11.45米,21開間;3層共63間,設一個梯道,二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董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11戶56人。
七星是:東昌樓,建於1970年至1973年,為圓形樓,樓外徑45.4米,內徑25.6米,牆厚一層1.2米,二層1米,三層0.9米,樓高11.35米,36開間,3層共108間,設有二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董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18戶86人。福昌樓,始建於1939年,為圓形樓,樓外徑38.2米,內徑21.6米,牆厚一層1.3米,二層1.25米,三層1.2米,30開間,3層共90間,設二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董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9戶40人。華興樓,建於1983年至1985年,為圓形樓,樓外徑37米,內徑21米,牆厚一層0.7米,二層0.65米,三層為0.6米,樓高11米,24開間,3層共72間,設二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蘇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6戶32人。永昌樓,始建於1769年,為方形樓,樓外徑35.4米,內徑16米,牆厚一層1.5米,二層1.3米,三層1.2米,四層1米,樓高14米,28開間,4層共112間,設四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蘇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23戶126人。東華樓,始建於1739年,為方形樓,樓外徑28.8米,內徑13米,牆厚一層1.1米,二層1米,三層0.9米,樓高11.3米,26開間,3層共78間,設有四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蘇氏家族居住,現有住戶3戶10人。福興樓,始建於1749年,為方形樓,樓外徑30米,內徑10.1米,牆厚一層1.2米,二層1米,三層0.85米,22外間,3層共66問,設一個梯道,一個大門出入。該樓系蘇氏家族居住。如今該樓年久失修,已經倒塌。七星變成六星了。明華樓,始建於1929年,為圓形樓,直徑30.1米,牆厚一層1.4米,二層1.2米,三層0.9米,樓高10.9米,24開間,3層共72間,設有二個梯道,一個大門,樓前有一坐墩。
站在高高的山巔遙望,高山梯田高聳雲端,雄偉壯麗,一條山澗水沿著峽谷潺潺流淌,哺育著磜頭村民。梯田,就像一首首雲與水交匯的歌謠,在天地間交響;而山坡上、峽谷旁,一幢幢被水光映照,被雲影拂弄的客家土樓,則被空靈成仙山瓊閣。
在村中,還有「聖王公廟」「廣澤尊王廟」等古廟、古壇,每年夏曆十月,村民都要舉行較大規模的慶典盛會。慶典活動期間,所有外出的人員都要回來,寂靜的山村頓時熱鬧非凡。人們祈禱出外平安、祈禱五穀豐登、祈禱生意興隆,也許,還祈禱「七星伴月」的夢想……
2016-11-4
(責編:家佳)
連結:
魏民||《故鄉的梧桐花開了》(散文)
魏民||《巨人》(詩)
魏民||《子萱的詩》(新詩話)
魏民||《雲纏霧繞「井岡山」》(散文)
魏民||《如煙》、《媽媽的故事》( 星星的家族組詩之四、之五)
魏民||《懷念作家今聲》
魏民||《星光下遺落的一支夜曲——給我的姐姐星星》(組詩《星星的家族》之一)
魏民||雲水謠人物速寫:《駝背松》(散文)
海峽作家榜:魏民的散文《朋友張先生》
福建實力詩人魏民:《雲水謠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