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則新聞,了解了兩個不幸的女孩,但她們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9月9日,江蘇南通海門一名13歲女孩在深夜趁母親熟睡的時候,離家出走,兩天後女孩的遺體從河道中打撈上來。女孩在遺書中說道自己是廢物,希望自己走好,媽媽能幸福。
據女孩的媽媽蔡女士介紹,她和丈夫感情不和,丈夫已經離家三四年了,從來沒有關心過女兒,也沒有往家裡寄一分錢,現在女兒死了,丈夫都不願意回來見最後一面。對於女兒的死,蔡女士表示自己並沒有打罵女兒,發生過什麼矛盾,女兒卻說自己好累,不舒服。(以上信息來自延邊晨報)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河南葉縣,杜欣雨的媽媽三年前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3年來,為了給媽媽治病,家裡已經花費了60多萬元,為了照顧媽媽,杜欣雨的爸爸(杜海洋)每天寸步不離地看護,杜欣雨只能一個人上學放學。
為了喚醒妻子,杜海洋經常和妻子回應過去,在妻子的耳邊輕聲說話,杜欣雨從中得知媽媽的希望是穿上婚紗,於是,她便撿廢品攢錢給媽媽租了一件婚紗披在身上,彌補媽媽沒穿過婚紗的遺憾。(以上信息來自成都商報視頻官方帳號)
01生活的不幸不是來自貧窮,而是沒有愛
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這樣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這句話來形容新聞事件中的兩個女孩再適合不過了。
江蘇女孩的父母關係不好,父親一走就是三四年,不與家人聯繫,不關心女兒,也不往家裡寄一分錢,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此時她的身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她渴望被愛,被關心,但父母的失和,卻讓她失去了父愛,她的內心應該是絕望的,是無愛的。
河南葉縣的杜欣雨,生活很苦,媽媽成了植物人,家裡花光了積蓄,父親因為照顧母親,她只能一個人上學、放學,可她內心卻沒有對生活絕望,充滿了希望,她希望媽媽快點好起來,撿廢品給媽媽攢錢租婚紗,滿足媽媽的想穿婚紗的願望,這是一個多麼有愛和善良的女孩。
兩個女孩的家境各有各的不幸,但杜欣雨是幸運的,因為她的家裡還有愛,爸爸三年如一日,不離開媽媽的床頭,傾盡所有地去照顧母親,讓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僅需要吃穿住行等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養,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獲得幸福與快樂的基礎。
02夫妻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絕大多數父母都愛孩子,哪怕是父母離異了,對孩子的愛卻隔不斷,可是,我們知道如何愛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嗎?那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生態系統,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在家庭生態系統中呈現出一種三角關係,父母和子女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父母是第一系列關係,是決定家庭生態系統走向的,決定家庭關係是否和諧的關鍵。
如果夫妻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就會讓家庭硝煙瀰漫,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不管父母如何愛孩子,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變得膽小、自卑、懦弱。在家裡,我和老公偶爾因為一個問題大聲爭吵時,都會引發孩子們的極力反對,他們會大聲地朝我們喊道:「你們別吵了」。
我大學室友,是個極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人,她談過幾個男朋友,都因為男方受不了她的疑神疑鬼而分手,而這與她童年的經歷有關,她說從記事開始,每天幾乎都是在父母的爭吵中度過的,有時一家人正在吃飯,不知何故,父親就會突然掀翻飯桌,她害怕得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目睹父母由爭吵變成全武行。
父母關係不和,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言而喻的。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的天,如果父母關係融洽,孩子就會感覺被愛滋潤,他的生活就是安定和幸福的。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影響,而家庭環境是最重要的,父母相親相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