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卦傳》

2021-02-19 易路相孚

如果喜歡,點個「關注」,品味經典文化,給生活加點「料」!

孔子《十翼》中的一篇。敘述六十四卦之排列順序的文章。

——有孚君

《序卦傳》錄於此,與上篇講六十四卦記憶的文章配合著看效果會更好。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

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物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 02 下經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傳可以理解著讀,其實比較朗朗上口的。讀過一次之後就大致了解了《周易》卦序排列的意義。對於理解每個卦的含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帶你步入易學的奇妙世界!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免費獲取詳盡易學入門攻略!

點擊文末右下角「在看」

與更多朋友分享先祖聖賢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周易》十翼之《序卦傳》
    孔子為《周易》寫過十篇註解性的文章,分別是《繫辭傳》(上下)、《彖》(上下)、《象》(上下)、《文言》、《說卦》、《雜卦》、《序卦》。正是這十篇文章,挖掘了《周易》深刻的哲學思想,將《周易》提升到了六經之首的高度,這十篇文章被稱為「十翼」。前天、昨天我們講了《說卦》、《雜卦》,今天來講《序卦》。
  • 《序卦傳 . 上》
    序卦傳,怎麼聽?站在孔子先生為什麼這麼說的角度去聽課。你們是站在自己夠的著的角度去聽,接不到可以先不接,先聽,高物見,需要同類。高成長,物質是基礎,物質,精神都文明來搞文化。行天道,物質是不會缺的。 天地會因為物質越來越多而不斷變大。中國文化解讀是通過物來說天地。 能作用於空見的物質是地,天是無形。
  • 《序卦傳》上--譯文
    《序卦傳》講述的是自然萬物發展的順序和法則,用 64個符號,也就是64卦來逐步推演開來,社會的發展總是螺旋式、波浪式的發展,中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隨時都要有著
  • 何俊 | 由易學轉出理學——《周易程氏傳》的傳釋模式、理的性質以及延異
    通過對《易》的傳釋以建構理學,這是理學的基礎性著作《周易程氏傳》的根本任務。本文從辭與意的關係入手,說明程頤以辭統變、象、佔,形成他傳釋《易》的四維模式;進而分析程頤基於《序卦傳》而建構的理是基於觀察上的賦值,賦值是聚合抽象的過程,基礎是客觀觀察,賦值卻繫於人;最後闡明程頤由辭的維度建構理的同時,為其他維度傳釋易學打開了思想空間,沿著這些維度展開,理的性質就會發生延異而呈現出豐富性。
  • 【易學研究】張岱年 | | 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
    《上下經》二篇,另一部分是《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這是引《序卦》的文句,(《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是直稱「《易》曰」。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說:「《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這是引《繫辭》的文句(《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稱為《易大傳》。所謂《易大傳》,是專指《繫辭》,還是泛指《彖》、《象》等篇,文獻不足,無從斷定。但司馬遷認為《彖》、《象》等都是孔子所作。
  • 從《周易·大象傳》看君子精神的現代價值
    傳世本《周易》一般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指卦辭、爻辭,傳則包括了解釋經的《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十種文獻,後世稱為「十翼」。其中傳為孔子所作的《大象傳》以「君子以」的形式,表達了對君子品質與行為的期許,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影與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