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巴黎人報》7月2日報導,經由參議院投票,法國議會正式通過「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該法案規定,家長在管教小孩時,不得對兒童使用任何形式的凌辱手段,包括虐待、辱罵、體罰或精神摧殘等。無論是打手心、打屁股、甩巴掌、拉耳朵、不給吃飯、用力拉扯、強迫處於不適的姿勢等,都是不允許的。
2018年11月31日,這項被俗稱為「禁止打屁股法」的法案在國民議會上以51票對1票獲表決通過。自此,法國成為世界上第56個完全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
為何法國要立法來禁止打屁股?
實際上,這正是源於一場棍棒教育下釀造的慘案。
立法前夕,法國一名9歲的小男孩因為不做作業被家長用掃帚和其他「鈍器」打死,死因正是由於猛烈打擊而導致的心臟驟停。
因此,在國民議會及參議院進行討論時,「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遭到了法國極右派人士的質疑和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在幹涉家庭生活。但負責平權事務的法國國務秘書主席亞帕卻力主推動該法案實施,她表示,禁止暴力教育在法國勢在必行,「沒有任何一種暴力教育是有意義的」。
事實上,吵翻天的不止是政府,家長們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
儘管專家一再強調,暴力行為會使孩子產生緊張、焦慮、抑鬱的情緒,但在法國的街頭採訪中,仍有持反對意見的家長提出疑問:「小時候我父母經常打我屁股讓我認錯,為什麼我不能打我家孩子的屁股呢?」
屁股到底能不能打?
在中國,這個話題同樣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作為被打大的一代,關於屁股上疼痛,他們最有發言權。
中國式的教育向來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對於「皮糙肉厚」的80、90來說,童年回憶起來就是一部挨揍流淚心酸史。
看看各種打屁股神器,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掃帚
1
殺傷力 70
柔中帶剛,狠勁異常,並且隨處可取,信手捏來。
拖鞋
2
殺傷力 70
攻擊範圍窄,出手威力大,反應速度快且聲音效果好
皮帶
3
殺傷力 100
方便攜帶,一抽即有,當爹的用的多,當娘的捨不得
衣架
4
殺傷力 70
輕且出擊快、接觸面窄、痛感十足
雞毛撣子
5
殺傷力 90
防出汗、防磨損,出招時可營造出一地雞毛的藝術效果
戒尺
6
殺傷力 80
居家必備、一尺兩用、殺傷力大、留痕久
巴掌
7
殺傷力 60
天生自帶,力量可調
寫錯題作業本被撕,練琴分心時被戒尺打,犯了事兒被連珠炮似的花樣罵,還有推搡式的男女混合雙打……這些粗暴的管教行為,成為許多膽小孩子不願憶起的童年噩夢。
《旋風孝子》裡,陳喬恩曾坦言,自己跟母親關係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母親對自己太過嚴厲,總是動不動就打她,從而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鏡頭裡的陳喬恩在闡述這些話時仍然顯得緊張,眼睛甚至都不敢直視鏡頭。而說到媽媽經常打她,聲音也幾度哽咽。
在具有絕對權威的階段,暴躁父母們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很可能難以磨滅。
小編至今想起母上大人那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式的名言,仍具有倒數三二一般的威逼恐嚇力。
這種感覺難以形容,但或許能在知乎的提問裡找到答案。
畢竟,確認過眼神,都是嘗過竹筍炒肉的人。
可能正是源於集體記憶的認同感,「過來人」們常常以自己這一代的忍耐閾值去衡量他人的遭遇。
每當出現家長辱罵、暴打孩子的新聞,就會有一種不以為然的聲音:「多大點事啊?誰還沒挨過罵呀?」「現在小孩也太玻璃心,怎麼那麼經不起罵」。
我挨過的噴現在的小孩也得挨,我覺得沒什麼的事情你也必須覺得沒什麼,甚至要順應大流默認某些折辱謾罵都是成長中正常的、必須的東西。
這些看客一句輕飄飄的話語就給事情蓋棺定論,堵上了對棍棒教育應有的反思。
打不是目的,度尤為關鍵
世上的確存在一種激將法的教導,當時折磨了心智,貶損了人格,但客觀上也促進孩子激發出最大的潛能。
日後的你回想起來混合著畏懼、嘆服、釋懷等複雜的情緒,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記恨。
因此,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激烈的學業競爭促成了虎媽、狼爸式的棍棒教育。他們拿起鞭子抽你,是為了訓練你成為人中龍鳳從而有更好的前途。
這種「為你好」的責罵在中國式親子相處上成為難解的死結,久而久之,打罵式的教育也變成集體回憶中的符號,抹上了一筆溫情色彩。
正如,一向以鐵血硬漢示人的陳小春在綜藝節目裡談起父親也會一度落淚,他坦言,自己的臭脾氣正是遺傳了父親的性格。因為忙於生計,父母少有對他的陪伴,怕他亂跑還用鏈子拴腳。但儘管父親的脾氣不好還喜歡說髒話,對父母,陳小春卻沒有半句怨言,長大後的他把那理解為父母的愛子心切。
可事實上,他和Jasper參加綜藝時上的第一次熱搜,正是源於暴躁跳腳的「山雞哥」對兒子發出的聲聲怒吼。
所以,中國孩子青春期的普遍經歷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會有人認為不打不成器的言語中包含有「恨鐵不成鋼」的合理性。
但即便「打屁股」的現象我們已經習慣了、經受過,但並不代表它就沒有被重新審視的空間,更不意味著這就是社會正常應該有的樣子。
被拳頭管教的人,長大後,也變成了暴力管教他人者,這是何等的諷刺。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對知識和靈魂的嚮導,而非建立在支配和畏懼上的不平等關係。「過來人」是經歷了很多,但有些事已經、今後也不必這麼忍辱負重地「來」。
以暴制暴的方式,讓父母和孩子站在對立的兩端,天然處於弱勢的孩子會對權威的父母感到恐懼但又無可奈何,最終只能與「為你好」的初衷背道而馳。
一方絕望的父母,一方「頑劣」的少年,他們都曾困擾於不知如何平心靜氣的相處。而那些苦於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卻又完全不得要領的家長橫亙用著暴力的手段使孩子學會服從。
棍棒也的確可以出孝子。正如電影《狗十三》裡的李玩,在父親的巴掌下終於學會被迫的討好和妥協。
但父母們卻難以由表及裡地認識到教育中出現的根源性分歧。本質上,這種打罵的教化方式仍在迎合傳統僵化懶惰的思維:不聽話的孩子打一頓就好了,實在不行就兩頓。
幾千年來,我們習慣於把愛奉為高高在上的「神」,默許了父母太多無意間的傷害,殊不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讓孩子愛恨一輩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和尊重中長大,屁股可以打,但打不是目的,度更為關鍵。
新民眼工作室思繁
圖片 | 網絡
編輯 |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