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一代傳一代,這個小學不簡單

2020-08-22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來源:大漠問天·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奉青玲


訪談主題:傳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傳人

訪談嘉賓:東風小學副校長李生軍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小學創建於1961年,其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和第十五軍在四川創辦的育才小學。東風小學曾先後三次被評為原國防科工委子女學校先進集體。2003年,被評為「全國十佳中小學英雄團隊集體」。2006年,授予「民族精神教育全國示範學校」。





記者:7月23日,習近平主席致信祝賀中國少年先鋒隊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並向廣大少先隊員、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作為東風小學主管少先隊工作的常務副校長,請談談您是如何理解習主席這封賀信的。


李生軍:習總書記的賀信為我們少先隊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少年兒童的關心關愛。我們雖遠在西北大漠,也感受到巨大鼓舞。

習主席的賀信為培育時代新人提出具體要求,也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供行動指南。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我們一直致力於讓少先隊員從小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培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認真學習習主席的賀信後,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工作要求更高了,責任壓力更大了。我們一定要沿著習主席標定的路線確立目標、設計教學、教書育人,為實現中國夢、航天夢培養更多合格接班人。







記者:少先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預備隊。地處荒漠戈壁的東風小學是培養航天預備隊的主陣地,在建校初期學校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李生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1958年由毛主席親自決策組建的我國第一個綜合性飛彈衛星試驗靶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小學幾乎和靶場一同規劃建設,創建於1961年。

學校剛組建時,學生多,師資力量薄弱矛盾尤為突出。中心通過從各地抽調專業教師、招收大中專畢業生的方式,逐步拓寬教師力量,形成一支專業教師隊伍。像1967年,就從上海招收了4個女老師,從陝西招了3個男老師。

地處偏遠大漠,如何讓科技人員和官兵安心服役、踏踏實實幹事業一直是中心黨委的心頭大事。「兩個大學生教不出一個中專生」這是早期流傳在中心的一句順口溜,充分顯示出當年教育的落後,更體現出把子女學校教育搞上去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上個世紀60年代-80年代,受自然災害和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全國都處在積貧積弱的狀態,中心生活也十分困難。但中心仍盡力服務小學、幫助小學。教具少一點,科技人員就自己做;經費少一點,想辦法湊;老師短缺,就從官兵中借調補充。水泥板換成毛玻璃黑板,滑梯、鞦韆、蹺蹺板等娛樂設施也配備齊全……中心想方設法提高辦學條件。

東風小學始終堅持為航天建設服務、為科研試驗服務、為場區科技人員官兵職工服務的理念。老師們愛學生如愛子,負責到底。遇到試驗任務忙碌,家長顧不上孩子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接回家,照顧起居、輔導作業。細緻周到、優質可靠的子女教育在幫助科技人員紮根戈壁、解除官兵職工後顧之憂、凝聚科研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東風小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子女學校,出生成長在航天文化背景下的航天娃,精神氣質上有什麼特點?


李生軍:雖然中心的科技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擁有各自的家庭成長背景,但所有在東風航天城出生長大的人只有一個故鄉——東風。從小耳濡目染在父輩榜樣的一日生活裡,在航天文化的薰陶下,這些航天娃與生俱來擁有軍人氣質、家國情懷。從出生開始,甚至從娘胎裡,這些孩子就被打上了深深的航天烙印。

在航天城長大,榜樣離自己很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文化層次高,家庭教育氛圍好,從一日生活到道德品行,久而久之,習慣內化為精神。我們參加「八地十二校」夏令營活動時,與外面學生相比,東風的孩子特點很明顯:正直誠實、樂於助人、堅毅勇敢、有犧牲精神。在其他地方,見義勇為、樂於助人可能是個例,但東風的孩子基本上個個是這樣。





從小在航天城見慣了發射、航天員出徵等大場面,東風的孩子眼界高,豁達、自信、內心富足。這種自信還源於對父輩職業理想和價值的認同,「我的爸爸是幹航天的」「我的爸爸是發射火箭的」……從小聽父母老師講老革命創業奮鬥的故事、烈士英勇犧牲的事跡、官兵精忠報國的精神,家國情懷在航天娃的心底早早就紮根下了根。父輩和身邊榜樣紮根大漠軍營、獻身航天事業的行動讓航天娃從小就埋下了愛黨愛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家國事業大於天的紅色火種。帶著火種出發的航天娃,人生不會迷路。




記者:習近平在賀信中強調,新時代少先隊要高舉隊旗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東風小學在傳承紅色基因上有什麼經驗做法?


李生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是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與夢想的土地。紅色是東風人的精神底色。坐落在東風航天城,東風小學擁有獨一無二的航天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事業資源。這些優質的資源為學校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開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優質的載體。





我們有先天優勢,但還得循規律、講科學、找方法。塑造價值觀、培育品格是一個過程,傳承紅色基因也應符合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分層遞進,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達到知行合一的的目標。學校利用中國航天日、烈士紀念日、清明節、國家安全日等時機,與中心合作開展「傳承航天精神,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等活動,少先隊員們與老一輩創業者、科技專家、航天員英雄、青年官兵一起講傳統、話感悟、聊心得,學習身邊的榜樣;通過參觀東方紅衛星發射場、「兩彈結合」試驗發射陣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基地歷史展覽館等地,實地感受老一輩創業者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進取的東風精神;通過聆聽典型事跡和先烈們的故事,學習老一輩航天人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聯繫一起的崇高境界,滋生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兩彈一星」科學家在我國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獨立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壯舉,增強熱愛祖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攀登的堅強意志;通過參觀先進的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中國航天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增強少先隊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學是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階段。東風小學注重從一日生活和日常點滴抓起,以習慣養成為重點,把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每日的文明禮儀、行為規範,每周的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六一」主題隊會、入隊宣誓……通過一日一行、點滴式的文化教育,培育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意識,堅定學生跟黨走的價值自覺,讓學生在道德品質、言行舉止、才能智慧上有不斷的進步。




記者:立德樹人是學校的主責主業。習主席強調少先隊要團結、教育、引領廣大少先隊員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在沒有城市資源、無社會依託的情況下,東風小學是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接班人的?


李生軍:早期的東風學校少先隊,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如入隊、唱歌、遊戲、體育比賽、演講、參觀、看發射、春遊、秋遊、講故事、做好事、訪問前輩等活動,對航天娃進行愛父母、愛基地、愛航天、愛祖國、樹理想、練本領的教育,激勵少先隊員從小立志,長大做航天城和祖國的建設者、接班人!

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從學校建立到現在,每年都招收應屆師範類畢業生和在地方上從事教學工作的軍人家屬,擴充專業教師隊伍。目前,學校有專業教師64人,60人大學本科學歷,4人研究生學歷。正高級職稱教師1名、高級教師29名、一級教師22名。






學校地處邊遠地區,教師外出學習培訓不方便。但中心黨委對教育十分重視,中心良好的社會氛圍,良好的家校溝通配合,為學校保持優質教育質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老師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精神,對學生較強的責任心,為基地子女教育事業、航天事業無私奉獻的初心使命,是我們保持良好教學質量的精神支撐;教師對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對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對教學方法的不斷提高,教師善教學生樂學,這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記者:從1961年建校以來,東風小學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這些畢業生後來發展怎麼樣?



李生軍:東風小學自建校以來,共培養8000多名畢業生。他們有的進入東風中學再教育,有的隨父母工作調動到內地中學就讀。從東風出來的學生,都深深地打上了東風印記。誠實善良的道德品格、忠誠正直的軍人氣質、融進骨子裡的家國情懷以及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人生信念。





從2000年到2019年,中心有1321考入大學,18人考入清華北大,389人考入其他985、211院校,高考升學率平均達到92.7%。2020年高考,中心71名考生中,本科一批上線43名,上線率60.56%。這些學生在大學深造後,進入到各行各業成為偉大祖國的建設者,公司白領、研究所研究員、基層公務員、教育工作者。其中的佼佼者,有上市公司的總裁、有雙一流大學的教授、有IT界的精英……也有一批學生重新回到了東風,回到大漠戈壁建功航天。





指揮控制系統工程師趙輝是航三代,在東風航天城裡出生長大,1988年-1993年在東風小學就讀,2004年大學畢業後主動回到東風工作。講解員何擎也是如此,她的爺爺奶奶和父母為了航天事業都紮根在了戈壁。大學畢業後何擎留在洛陽當教師。只是東風仍是何擎最牽掛的地方,是她的家。2019年何擎毅然放棄在洛陽的穩定工作,回到東風成為了中心歷史展覽館的一名普通講解員,做航天精神的傳播者。在中心,像這樣接過祖輩和父輩接力棒的航三代、航二代還有很多。航天精神已經植根於他們的骨髓,回到東風、建設航天是他們最大的人生追求。





記者:習主席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十分關心關注,作為東風小學副校長,您將如何踐行習主席對少先隊工作的指示?


李生軍: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我們的學校地理位置特殊、職能任務特殊。學校有革命傳統教育的歷史積澱,地處中國建設最早的航天發射中心,具有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學校將繼續發揚傳統,深耕航天文化資源、事業資源、人文資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德育實施方案,以傳承航天精神、做好新時代航天傳人為主線開展教育活動,讓紅色血脈融入學生基因,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東風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浸潤下從小立勇攀科學高峰的志向,修國家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品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練好建設國家的本領,做好新時代建設者和航天傳人。





圖片:汪江波 馮雪彥

(大漠問天·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把艱苦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同樣,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95年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 「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走進海南文昌航天小學
    11月23日,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聯合海南省委宣傳部、中國航天基金會舉辦了「我的航天故事」——「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走進海南文昌航天小學活動。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李東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孫保衛,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吳偉仁,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汪涵,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主任孟華,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海南省新聞辦主任吳澤明、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王程、海南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潘楊、文昌市委宣傳部部長李嬌慧等嘉賓出席本次活動
  • 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原標題: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圖片說明:沃爾夫斯足球俱樂部隊的小球員在比賽中 圖TP圖片說明:掃一掃添加新民體育微信公眾帳號  一屆又一屆的比賽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新民晚報杯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傳遞正能量  新民晚報杯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如火如荼地展開。
  • 新一代航天服亮相,重量減輕性能提升,但缺陷也很明顯
    據了解,人類航天服第一代是在美國誕生的,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是在1961年的時候,當時,艾倫謝潑德就是穿著這套航天服在水星計劃的亞軌道上飛行的,這套航天服採用氯丁橡膠布面塗層和經過氧化鋁處理的強化尼龍材質疊合而成,為了方便彎曲,設計師在肘部和膝蓋關節的位置縫進了金屬鏈,但是後來發現,但飛行過程中內壓提升的時候,太空人就會因為這個設計而難以活動。
  • 《後浪》時代塑造了我們,我們創造了世界,一代只能比一代厲害!
    作為青壯年的一代,80、90甚至00後,更是感到每一句話都說到心坎中去,曾幾何時,每逢說到90後,就被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自私,他們驕傲,他們就是家中的「小霸王」和「小公主」。現如今,00後也被人調侃,沉迷二次元的一代,嬌生慣養,心理脆弱。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李春蓮11月17日,衛星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銀河航天宣布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公司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衛星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摩根史坦利報告指出,建造能夠提供低成本高速網際網路的衛星星座正在推動全球太空經濟增長。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將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
    來源:證券時報網11月17日,證券時報記者自銀河航天獲悉,民營衛星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據悉,銀河航天本輪融資由南通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混沌投資、經緯中國、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基礎設施基金等跟投,老股東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等持續跟投。
  • 中國航天大會即將在榕啟幕!航天科普專家走進烏山小學
    9月16日,在福州市烏山小學,航天科普專家田如森向同學們介紹航天知識。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9月16日,在福州市烏山小學,航天科普專家田如森在介紹航天知識。「有沒有同學知道,航空和航天有什麼區別?」「地球向火星發信息,多久能收到?」「我國有幾個衛星發射基地?」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三大關鍵詞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預定區域,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告訴記者。
  • 高考作文輔導218(押題):「航天精神」主題作文評析和名師範文
    ①一位準備報考航天院校的高中畢業生,寫給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的老科學家的信。②為參加學校舉辦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做強國一代新青年」演講比賽,寫一篇演講稿。③為參加市科協主辦的「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年」主題徵文活動,寫一篇時評。
  • 築夢飛翔 全新啟航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學新生報到
    8月29日上午8:30,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學的小萌新們在家長的陪同下,排隊依次經過測溫等防疫檢查後,進入嶄新的校園,踏上「紅地毯」,經過「智慧門」,在老師的指引下找到「班級圈」。為增加新生報到的趣味性,有序開展各項工作,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學精心設計了以遊園打卡為主題的入學儀式,一年級新生進校後,每人領取一張探索之旅地圖,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認識新校園、體驗新生活。
  • 傳蘋果將準備新一代iPad,將搭載A13處理器
    打開APP 傳蘋果將準備新一代iPad,將搭載A13處理器 雪花 發表於 2020-12-10 09:28:46 報導中還提到,除了準備今年的新產品外,蘋果也已經在為明年春季的一些新品做生產打算,其中就包含了新一代iPad。
  •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精神的特別故事
    航天「少帥」袁家軍也說了自己幾年前研製飛船初期的一個遭遇,俄羅斯一位同行對於中國想搞航天技術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中國就是要搞一個政治飛船去玩一玩。   然而,短短幾年過去,中國人再次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不僅能造出「兩彈一星」,也能搞成載人航天!   美國的華人們爭相傳看一位著名美國專家的評論:在茫茫黑夜中,「神舟」五號將像北極星一樣明亮。
  • 90後:我們不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最不容易的一代
    點關注,不迷路!大家可以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大超聊生活》!今天呢,我們來聊聊:90後!一說到90後,80後甚至是70後對90後的評價一直都是負面的:啃老、敗家、垮掉的一代……都說90後是泡在蜜罐裡的一代,沒有吃過苦,靠著父母買車買房,心安理得地啃老。
  • 習近平的青年志:中國夢屬於青年一代
    別的知青帶衣服帶吃的,這個知青不一樣,他帶了滿滿一箱書。晚上和午休間隙,他都會在窯洞裡看書,一看就忘了時間。 資料圖   這個年輕的知青就是習近平。在這些書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思想和理念逐漸構築著他的精神世界。
  • 我們是那粗鄙的一代
    現在回頭去看那個時代留下來的照片與紀錄片,就會發現,人們的穿著幾乎是同一色調的藍布袿,到處是粗陋的物品。 但是,人們很少去想那個年代,為什麼會如此物質匱乏,人們為什麼要過這樣艱苦簡陋的生活。然而,我要說這實在是太為難老趙了。因為,老趙這一代人,特別是在農村的這一代人,是沒有享受過所謂高雅生活的,他們自小就在東北的農村裡混著日子,每天破衣爛衫,食不裹腹,整天在豬圈牛圈裡跌打滾爬,怎麼可能會有什麼高雅的情調呢? 再說,從小在艱苦樸素環境中長在的一代人,真有什麼高雅的東西,他們也是欣賞不了的。
  • 「傳頌分享」這8個航天精神小故事,帶你感受四院老航天的艱辛創業史
    7月31日,院舉辦離退休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航天精神小故事傳頌分享會,11名講述者以四院老一輩開拓者為原型,聲情並茂講述了他們的創業故事,謳歌了身邊那些愛黨、愛航天、執著拼搏、忠誠奉獻的四院人的航天情懷,進一步激發全院幹部職工砥礪前行、不斷進取的創業激情。內容感人肺腑,發人深省。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今天更需要傳承和弘揚載人航天精神。 1.再艱苦的條件,也壓不垮有信仰的人「不看了,不看了!」這是一位航天員的母親在看到航天員訓練場景後,含淚說出的話。此刻,她的驕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心疼——航天員訓練太苦了。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中國防熱材料設計已超美國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與試驗船項目成員一起見證了這一幕。自主研製,「中國防熱材料設計已經超過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在安徽省滁州市永樂小學天文科技館內,小學生登上模擬神舟飛船體驗了一回登月之旅。董超攝/光明圖片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