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來看到的這本《與情緒和解》,大概是我最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也最實用的有關心理學的書了。上一本讓我感到心悅誠服的還是《好吃的悲傷》,而現在又多了一本。
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當然了不排除少數天生的樂天派心裡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而大部分的人如我,心理健康或許只能歸類到亞健康。並且,我們樂於承認自己處於心理亞健康,以此逃避本應該積極面對的現實問題。
看,我們遇到了某個問題,第一反應從來不是正面應對,總是下意識的就開始逃避。正如我們經常開的一句玩笑話,「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如果有一天,逃避也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斷積壓的心理問題是不是會如雪崩一樣不可挽回?而當雪崩來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可能正潛在的心理崩潰因素,或許只是被我們暫時壓抑在了平靜的表象下。
在《好吃的悲傷》裡,安妮塔花了自己大半生的時間來和自己的「悲傷」決鬥,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中,不斷消化自己的情緒,才最終得以自救,逃離苦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像她一樣的毅力和決心,但卻可能會經歷她所經歷過的事,被自己的父母親人輕而易舉的否定,繼而被打下問題標記,被成為一個問題人士。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不斷地被各種各樣的人或者事否定,有些無關緊要,有些在我們看來又至關重要。不知道什麼時候,脆弱就會冒頭,我們開始變得懷疑自己,慢慢學著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隔絕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活在自己的世界固然安全,但是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卻會與日俱增,畢竟人之為人,向外界表達自己已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怎樣釋放自己的情緒,正確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呢?這個問題我終於在《與情緒和解》裡看到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希拉蕊·雅各布在《與情緒和解》裡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新型的心理療法,即由黛安娜·費霞提出的快速的體驗性動力學心理療法(AEDP),一種治癒取向的轉化治療模式。
這種療法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情緒管理工具——變化三角模型。在這個倒置的三角模型中,
這個指示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積極地應對挑戰的途徑,並幫助我們理解是什麼讓我們感到痛苦。最終讓我們可以達到真實自我的內心開放的狀態,實現自己的7C狀態:平靜、好奇、聯結、富有同情心、自信、勇敢和清晰。
若是以安妮塔的例子來解讀這個三角模型,應該也是可以行得通的。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強勢,安妮塔感到恐懼、悲傷,這應該是她的核心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並沒有得到釋放。對自己感到羞恥的她進入到壓抑情緒模塊,進而開始以自殺這種方式來逃避防禦。然而自殺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她被扭送到精神病院,開啟了她痛苦自救的開始。
這在我們旁觀者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啊,僅僅是因為自殺未遂一個青春期的少女就被歸類成精神病,但是想想似乎現實就是如此。不被理解的就是錯,錯的人就要接受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藥物和電擊折磨著安妮塔的大腦,混亂的記憶讓她進一步加深自己的恐懼,卻遲遲都沒有遇到一位像希拉蕊一樣的好醫生來傾聽她的恐懼。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我會徹底放棄思考來保護自己,不去想就不會痛。可是我也知道,暫時的安全可能只是一時的錯覺,就像阿克琉斯之踵、達摩利斯之劍,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安妮塔無疑並沒有屈服,她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啃書,請教心理醫生,用她可以找到的一切辦法解釋自己的問題。即使最終在同學聚會時仍然會感到精神恍惚,並突然為自己的曾經感到自卑羞愧,好在又在好友的話裡最終釋然,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
所有人都是有自己的情緒的,擁有不同的情緒並不可恥,陷入自己的情緒泥沼也不可怕,適當的釋放出來讓自己達到內心的平靜才是正事。安妮塔擁抱過去的自己,和曾經的自己達成一種和解,何嘗不是和過去自己的情緒達成和解。
安妮塔的情緒從極度防禦狀態,慢慢轉變到自己的核心情感,最終找到自己的7C狀態,可以說是對變化三角模型最好的註解。
好的書籍的思想總是在某種程度上相通,讓我們可以在對比閱讀過程中最大化消化吸收書裡的有用知識,就像《與情緒和解》和《好吃的悲傷》。在二者互相佐證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情緒問題並不是無解的,找對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裡活出自己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