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開始認字讀書寫作的傳奇作家姜淑梅講述:飢餓會改變一個人

2020-12-20 滄浪大江

1937年生於山東省巨野縣的姜淑梅,1960年跑盲流至黑龍江省安達市,做了20多年家屬工,早年讀過幾天書,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開始認字,2012年開始寫作。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2014年3月加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

姜淑梅的這本書讓我們得以進入生活內部來觀察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民眾的道德、尊嚴、智慧和頑強,都有自己的存在延續方式。在被視為愚昧麻木的狀態下,還有鮮活的生活和堅定的信念。我們的長輩曾經怎樣生活,為什麼那樣生活?

姜淑梅在《亂時候,窮時候》裡講述:在農村的天災裡,最詭異的是蝗災,鄉親們稱為「過螞蚱」。地裡的人一開始聽到的,是不知從哪兒來的嗚嗚響聲,再抬頭看,已經看不見天了。最大的一次過螞蚱,螞蚱有兩寸來長,攆不走也抓不完,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地裡能聽得見螞蚱唰唰咬葉子的響聲,直到把莊稼全都吃絕產了。人們只能外出做買賣或者要飯,逃到收成好的地方。

姜淑梅是在1954年,她十七歲那年結的婚。1958年春天的大躍進口號是:深翻地,多打糧,幸福生活有保障。大閨女們喊的口號是:不打雙千斤,永遠不結婚!沒多久,成立了大食堂,隊長說:「誰要是有糧不交,翻出來就給你插白旗,糧食收上來,食堂沒你的事,你就等著餓死吧。」上面來檢查的時候,從八歲到八十歲,凡是能拿動鐵鍁的都得上工地,地挖到半夜才能回家。這叫「吃飯軍事化,挖地戰鬥化」。深翻地要挖一米深的溝,可翻得太深,莊稼反而不願意長。後來,食堂裡的乾糧就是草根做的了,再摻一點高粱面和黃豆面。之後,一天三頓吃地瓜,吃了一陣子,連地瓜也沒了。到冬天,食堂就停火了。到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既沒鍋也沒糧。

1959年春天,公社成立了水腫院,專門收容水腫病人。醫生經常下屯檢查,看見水腫的就帶到水腫院。水腫院一天給兩頓吃的,一頓給一個窩窩頭、一碗雜糧粥。姜淑梅的母親腿腫了,一摁一個坑,也去了水腫院。每天能剩下半個窩窩頭,可以揣回家給小孫子吃。在飢餓最嚴重的時候,姜淑梅的丈夫在外面找活兒幹,公婆和小叔子也到外地要飯去了,家裡只剩下她帶著四歲大的兒子,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她說,那時候常常一連幾天吃不到東西。一餓起來,感覺頭懸起來老高,好像不是長在自己身上。猛地站起來,眼前就像下雪一樣,看哪裡都是白的,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見條道。

你要是不了解那個年代,可能要問了,就不能找點兒別的東西吃嗎?要知道,能想的辦法,半年前就都已經想過了。到了這時候,公社的牲口全死了,地裡的野菜也都被挖沒了,連榆樹皮都早被扒光了。姜淑梅講,要不是那時候有個叔伯嫂子給了她三斤多的野菜和糠,她們娘倆就被餓死在家裡了。實在沒有辦法,等到地裡剛開始長麥苗的時候,婦女們就結伴去偷。青苗是嚼不爛的,得整團地吞下去。再過幾個月,麥子能搓下一點兒沒長成的麥穗,偷回來磨,能磨出一點兒煮粥用的麥粉。有幾個婦女被公社抓住,開批鬥會。女人們哭得像個淚人兒,說:「俺怕把兩個孩子給餓死了,沒辦法才去偷。」那幾年,姜淑梅一共去偷過十多次。

1960年,姜淑梅跟丈夫去了東北,可以吃到供應糧了。他們落戶的地方,是黑龍江省安達縣,那裡地廣人稀,可以不挨餓了。她進的是丈夫上班的磚廠,做的是臨時工性質的家屬工。在磚廠幹的是重體力勞動,男工一個月給37斤糧票,女工是30斤,家屬工是正式工的一半。因為沒有副食,還是要經常偷點兒東西吃才行。一開始,姜淑梅夫婦住的是兩百多人的大宿舍,後來,他們家和另外兩家合買了一間半土房。「文革」開始的時候,他們夫婦擔心家庭成分不好,就報名參加了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在60年代中蘇交惡時期,中國為戰備在偏遠地區投產的軍工、交通等基本設施工程。)

工人們覺得呆在山溝裡很好。外面的什麼事兒,傳到山裡時都要晚上很久,那幾年,這裡沒開過一次批鬥會,家家都開荒種菜,也沒人來割資本主義尾巴。黑土油汪汪的,雨水也勤,撒上籽就長,終於有了吃不完的菜。糧食本上給的細糧多,能吃到比山外更多大米白面。而且沒地方買東西,可以攢下工資。

到1973年撤掉三線建設指揮部時,大伙兒都不願意走。在他們看來,山裡唯一的遺憾,是耽誤孩子的學習,沒見過山外的世界,連拖拉機和牛都不認識。說到這兒,好像有點兒像桃花源的感覺,不過,姜淑梅和她的工友們倒沒有什麼道家思想和田園趣味,只是過上了不被打擾的幽靜生活而已。

經歷了這麼多磨難的姜淑梅才只有30多歲,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中,沒有儒家倫理中的仁義概念,也不懂得新道德宣講,他們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就是:有良心、心眼兒好。她說只有挨過餓的人才知道,人在飢餓面前的渺小,一切高大上的東西都蕩然無存,你想的只是吃東西,活下去。

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啊!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長按文末「贊」三秒,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70歲開始認字讀書寫作的傳奇老奶奶姜淑梅講述:動蕩社會裡的人
    姜淑梅,1937年生於山東省巨野縣,70歲開始認字讀書寫作,她的作品《窮時候、亂時候》擺脫了正史和意識形態的模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從個人視角,講述了自己自幼親歷的戰亂、饑荒、動蕩,還原了民間生活的真實狀態。
  • 她六十歲開始識字,七十六歲開始寫作,竟成為了中國的現象級作家
    姜淑梅1937年,恰逢中國剛剛開始全面抗戰,姜淑梅在山東巨野的一個小鎮裡出生了。事實上,作為莫言老鄉的她,當了大半輩子的文盲,經歷了中國從抗戰到建國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的一切起起伏伏,直到花甲之年才開始正式識字,卻在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之後,一躍成名,達到了許多職業作家也不曾企及的高度。
  • 60歲學識字,76歲成作家,她用生命告訴你夢想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作者:陵子(富書籤約作者)01央視《歡樂中國人》節目中,中國故事講述人趙雅芝,深情講述了傳奇奶奶姜淑梅的故事。姜淑梅奶奶,60歲才開始她的傳奇人生。1996年,一直陪伴姜淑梅的老伴因車禍去世,姜淑梅老人整日鬱鬱寡歡,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為了讓母親從悲傷中走出來,女兒艾苓提出教姜淑梅學習認字。姜淑梅從小沒有讀過書,一直就羨慕有文化的人,尤其是羨慕身為作家的女兒艾苓。女兒的提議,讓她動了心。
  • 78歲老人晚年認字出書 網友:每個字都直戳人心
    姜淑梅在認真寫字。據新京報  60歲時才學會寫字,76歲時出版第一本書。日前,「傳奇奶奶」姜淑梅所寫的《亂時候,窮時候》一書,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著名作家王小妮甚至稱她為中國「最後的講故事的人」。  老伴去世後學認字  如果沒有1996年的那場車禍,我們不會看到這樣一本奇書。  那一年,老太姜淑梅和丈夫回山東老家,在秦皇島出了車禍,老伴不幸去世,當時姜淑梅虛歲60。
  • 60歲學寫字,77歲成為作家:努力的人生,什麼時候都不晚
    在2018年《得到》的跨年演講中,創始人羅振宇隆重介紹了一位老人---姜淑梅,她60歲學寫字,75歲開始寫作,今年82歲,已經出版了《亂時候,窮時候》等4部小說,並獲得了很多獎,在文學界引起了轟動。震撼之餘,上網搜索了姜淑梅的有關資料。
  • 閻連科被"飢餓"刺激成作家:一碗肉引導讀書寫作
    閻連科被"飢餓"刺激成作家:一碗肉引導讀書寫作 前年,人民大學文學院大一新生進校,我挑了50個成績最好的學生,問他們的讀書情況,結果沒有一個人在中學完整讀過一本小說,我內心非常失落。今天一對比,我非常感慨,也羨慕你們。  現在來說寫作。每個人的任何經歷都是個發動機,能一直刺激你的寫作。  舉個例子,「飢餓」是我這代人在青少年時期最強烈的感受。有天,我父親叫我到他幹活的工地去一下,我走了十幾公裡路。
  • 「傳奇奶奶」姜淑梅京城「講故事」
    姜淑梅(右)與史航聊「長脖子女人」故事。張愛玲  攝   「獲得2015年度『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的第一本書是——姜淑梅《長脖子女人》。」  踏著熱烈的掌聲,一頭銀髮,一條綠色長巾,配戴白色珍珠項鍊,身著紫色旗袍……在頒獎詞中款款走向頒獎禮臺,「傳奇奶奶」姜淑梅,根本看不出是80歲的老人。
  • 從文盲到「女王」:一個中國農村老太太決定寫作
    她告訴我,自己在節目上已經吹出去了,要當「四大家」:作家、畫家、書法家,最後一個賣了個關子——「老人家唄」,說完哈哈大笑。老人家上節目從不怯場。她講述自己的故事,都不用準備,在臺上開口就剎不住,有時候女兒踩剎車,老太太還撒個嬌:我還沒講完呢。起初她告訴親人們要寫作,平時不苟言笑的三哥啥也沒說,哈哈大笑。
  • 內江本土作家談讀書寫作
    為引導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本報特專訪了我市幾位作家,分享他們閱讀、寫作的故事。他一開始是盲目地在黑豆腐坊打工,後來學習發豆芽菜、賣豆芽菜等,最後有意識地探訪黑作坊,揭露有毒食品的造假過程以及相關的利益鏈。他不平凡的經歷和飽含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令曹永勝肅然起敬。曹永勝認為,寫作要關注民生民情,彰顯人文關懷。他說:「希望我的書能夠起到增強大眾自我保護意識、喚醒企業社會良知的作用。要讓中國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首先要給百姓一個安全健康的餐桌。」
  • 寫作是愛好,是志向和追求,這就是學歷不高也能寫作的緣故
    寫作與學歷沒有直接的關係,寫作是一門技藝,能寫作的人是喜歡寫作的人,並不是學歷高的人。現實生活中,大多會寫作的人,學歷並不高,只是他們對寫作太痴迷了,太愛好了,他們有自己寫作追求,寫作寫作就成了作家。寫作與學歷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學歷高是指讀書時間長;而會寫作是一門技藝,就像練習書法一樣,不見得學歷高的人書法就好。像莫言,只有小學文化,他小時候就喜歡上寫作,為了寫作他如痴又如迷,最終他的勤奮和努力,使他成了中國著名的大作家,還獲得了諾爾貝文學大獎。還有寫出帝王三部曲的二月河也只讀過高中,文化並不高,而且他40歲才開始動筆搞創作。
  • 74歲奶奶自通11門語言:一個人真正變老,是從自我放棄開始
    作家三毛說,有些人走了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等待和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試問,有多少人的一生就在無盡的等待中,一步一步被毀掉了。在拍完色戒後,湯唯淡出了娛樂圈,去英國讀書。那是第一堂表演課,全班同學光腳一圈圍坐在排練廳黑色的橡膠地上,挨個兒朗讀《仲夏夜之夢》。輪到湯唯讀的時候,她呆住了,因為沒有一個詞是她認得的。
  • 七十歲老人美文《坐月子》登舞臺 王姬觸景生情憶往事
    分享一篇質樸美文:  「傳奇奶奶」筆下的月子故事,充滿樂觀與堅強  本期節目,作為推薦人的王姬要與觀眾分享的,是一篇「痛飲生活的滿懷」的美文《坐月子》。文章作者是81歲高齡的姜淑梅:她很普通,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一輩子養兒育女,用老百姓樸實的思維過著樸實的日子;她也很特別,大半輩子目不識丁,60多歲才開始學認字,年過70竟然寫出一本書。  開始識字緣於一場變故。60歲那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車禍離世。為了分散注意力,女兒艾苓開始教她認字。再後來,姜淑梅自己編了快板,「打竹板,響連環……」請外孫女抄錄下來,對照著一個個認。
  • 讀書是怎樣改變一個人的?來聽聽餘秋雨、陳丹青等名家們怎麼說
    讀書是來自心靈的對話,對於對於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啟發。那麼讀書是怎麼改變一個人的呢?不妨來聽聽這些古今中外名家們怎麼說。這也得賴於蘇轍平時讀書的積累,蘇轍非常喜歡讀書,對於讀書他有詩云: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自許平生初不錯,人言畢竟兩皆空。有些時候雖然讀的書大都沒有記住,但是會具有潛在的影響。
  • 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習認字呢?正確認字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身邊的很多寶媽經常會問我,孩子幾歲學習認識漢字比較合適?太早認字是不是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小朋友能夠像認識其他物品一樣自然地接觸和認識漢字。這個時間段,小朋友會對認字產生興趣。到了4-5歲,小朋友普遍可以學習認字了,而且識字速度不比6-7歲的孩子慢。3歲左右開始讀書識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4-6歲是更好的年齡。專家認為,對學齡前(3-6歲)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是具備一定條件的。
  • 書房裡的世界觀|作家苗煒:陪孩子讀書,是重回理性的過程
    【編者按】書房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物質呈現,通過書房,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人的內心風景。在2020年「世界讀書日」之際,建投書局和澎湃新聞·翻書黨聯合推出「書房裡的世界觀」系列人物專訪,我們將陸續邀請學者、詩人、作家、音樂人、舞蹈家與讀者們分享他們的書房與閱讀。本期嘉賓為作家苗煒。
  • 【點撥】兒童文學作家把脈讀書之惑寫作之難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邱易東先生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為了寫作的閱讀」的主題講座。脫下帽子,頭髮斑白,雖已年過六旬,但邱易東先生見到場下的孩子,激動不已。他放棄了原本安排的座位,一個跨步,跳下了主講臺,直接走到學生中間,開始了「零距離」的講座。
  • 70秒說70年 | 中國人身高呈現「上揚曲線」
    #70秒說70年#【70年,中國孩子身高呈現「上揚曲線」】剛一開學,山東師範大學學生公寓服務中心主任武捷就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高個子學生越來越多,今年又要改裝幾張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國民膳食營養結構更加均衡;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覆蓋城鄉,中國人的身體素質顯著提高。
  • 孩子幾歲開始認字比較好?可別錯過了
    最近很多媽媽都在討論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比較好的問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已經能認1000多個字了,自己的孩子卻還在玩著工程車,父母心裡的落差大啊!那麼,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最好呢?不過這時候孩子對識字卡上的文字是沒有任何概念的,只要多帶他認識身邊的事物,看一看、摸一摸、擺弄擺弄,告訴他事物的名字,他自然會記住每樣東西。等到了1歲半-2歲這個階段,你會聽到孩子經常說出這樣的句子:媽媽吃、寶寶吃、等等我……一般是三個字、三個字的蹦著說,這就是所謂的電報句。這時,家長會急著教孩子識字,其實,只要正常的跟孩子進行口語對話,引導孩子去表達就可以了。
  • 孩子最佳「認字時間」,並非三歲或四歲,這個年齡段認字效果超好
    有權威教育專家聲稱:學齡前的孩子好好玩最重要,認字讀書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那麼,家有學齡前孩子的家長,到底是該聽教育專家的話,還是跟進「別人家牛娃」的腳步學認字呢?在網上曾看到這樣一位寶媽的求助信:自家孩子目前上的幼兒園,明確表示,孩子7歲前不教認字;原因是過早認字,會禁錮孩子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