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單位主辦,長沙梅藝芳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湘」遇梅蘭芳——紀念梅蘭芳藝術大師赴日演出100周年暨紀念梅蘭芳誕辰125周年梅葆玖誕辰85周年高峰論壇和京劇名家名曲演唱會在長沙舉行。海內外當代京劇名家及「梅派」弟子齊聚長沙,獻唱「梅派」經典唱段,讓長沙票友過足了戲癮
長沙戲劇之城的氛圍越來越濃
梅蘭芳演出劇照 資料圖片
梅葆玖在演出 資料圖片
1956年,梅蘭芳(左)在長沙演出《鳳還巢》。蕭伯誾 攝
1956年,梅蘭芳在長沙演出《貴妃醉酒》。蕭伯誾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範亞湘 實習生 蔡瑩
「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節」有望落戶長沙,長沙戲劇氛圍越來越濃
100年前,25歲的梅蘭芳率領京劇團到日本公演,這是中國戲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在中國遭受列強壓迫的當年,京劇在海外公演為中國人和中國文化贏得了聲譽;同時,國際社會對於京劇作為國劇體現中國國粹這一認知,就是發軔於這次演出。而今年恰逢梅蘭芳誕辰125周年、梅葆玖誕辰85周年,高峰論壇和京劇名家名曲演唱會在長沙舉行,引起廣泛關注。
據本次活動承辦方、長沙梅藝芳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承東介紹,今年3月,梅蘭芳藝術基金會與中國(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在北京合作籤約,「本次活動是基金會落地馬欄山的第一個重大活動,將藉助馬欄山的平臺,為國粹京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找到新的思路和宏偉未來」。
王承東表示,將以本次活動的開展為契機,以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為基地,繼續開展和落實京劇「梅派」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各項計劃。「我們將推動『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節』落戶長沙,在湖南各地級市開展『京劇進校園』的普教活動:對南方城市所有的京劇專業團隊做專業師資課程培訓,並針對廣大的京劇愛好者、票友,做好專業水平的提升培訓;要著力將明年開始的關於梅派京劇藝術音視頻與多媒體傳播研究的工作落地,讓京劇的傳播在新的形勢下用新的方式進入新的人群,真正讓京劇的傳承可持續並不斷創新。」
目前,馬欄山國藝復興項目建設已入駐創智園,進展順利。該項目將利用5G、超高清、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創新京劇、「梅派藝術」的傳播、傳承和交流,推動京劇走進「尋常人家」。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之所以順利落戶長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沙人愛娛樂,京劇票友多。「長沙京劇觀眾多,不但臺上出戲,臺下也出戲……長沙有望成為一個戲劇之城!」
的確,在記者所住居的小區就有不少京劇票友,幾乎每天都會見到一位老人拿著一部播放機坐在小區花園裡聽京劇。「爹爹今年高壽?」記者問。老人稍露笑容說:「87歲了。」老人說他姓陳,只要不下雨就會到外面走一走,但每次必帶著播放機,「聽了幾十年的京劇了,不聽就會生病!」陳老說,他最喜歡的京劇是梅蘭芳的《霸王別姬》,「那虞美人唱得好有味!」
跟在陳老一旁的晚輩說:「老爺子除了睡覺不聽戲外,只要稍有空閒就會聽戲!你不知道,沒買這個播放機前,家裡的電視機長期定在戲曲頻道,都被老爺子一個人包了。」就在說話的空當,陳老唱了起來:「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直把旁人聽得一臉是笑。
「天天有好戲,天天在唱戲」,長沙京劇票友好快活
8月28日下午,20名老年京劇票友聚集在月湖公園樹蔭下,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娛樂活動:一撥人搗弄京胡、月琴等樂器,一撥人輪番上場,演唱京劇傳統戲和現代京劇……此畫面為長沙熱愛京劇的爹爹(爺爺)娭毑票友聚在一起唱京劇的寫照。
「唱京劇入門難,要提高更不易。」資深票友鄧友姿娭毑說,練唱京劇的發聲與唱歌迥異,想要唱好就得長期堅持練唱。「入門後你才會感覺到那個韻味,哪怕是一個字,都能叫人唱得如痴如醉。」
京胡響起、二胡飛揚,一位七旬爹爹邁前一步,一板一眼唱起了現代京劇《沙家浜》郭建光的唱段《軍民魚水情》:「那一天同志們把話拉/在一起議論你沙媽媽/七嘴八舌不停口/一個個豎起拇指把您誇……」老人中氣十足、字正腔圓的演唱,很快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的目光。這位老人叫劉尚明,對京劇的興趣,緣於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興起的現代京劇,諸如《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中的男主角郭建光、李玉和、楊子榮等的主要唱段,他都會唱。退休後,他把這一愛好一直保留了下來,隔三差五地就會組織一班京劇「票友」聚會。
2015年5月10日,首屆「新康戲鄉杯」京劇票友賽正式開幕,來自全省14個市州360餘名京劇票友齊聚長沙新康劇院,大展身手。活動時間持續一周,展演節目包括折子戲、片段、彩唱、清唱等多種戲曲表演形式,每天2場共12場比賽,近300場次的精彩劇目演出免費向市民開放。次年9月30日,長沙京劇票友會在湘江劇院舉行了成立會,此前,已經存在的橘洲京劇社、國韻京劇社等長沙十幾家知名京劇社在成立會上為戲迷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聯歡演唱會。隨後,長沙京劇票友會舉辦了「長沙之韻」京劇票友折子戲聯誼活動,在坡子街湘江劇院上演了《軍民魚水情》《貴妃醉酒》《白毛女》等多個經典劇目,鄧友姿和劉尚明都參加了這次演出,「整個劇院座無虛席,掌聲不斷」。2017年,省文化部門對全省京劇票友狀況有一個調查,全省有正規的京劇票房或票友團隊200多家,票友隊伍達2萬餘人。這其中,長沙的京劇票房或票友團隊就佔了半壁江山。
「京劇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走向民間、服務群眾是戲劇藝術創作繁榮的內在要求。他期望廣大票友要為民寫戲,為民演戲,鼓勵大家聽戲、學戲、唱戲,讓戲曲藝術永葆青春。」現在已經是一個京劇票友小團隊召集人的劉尚明說,長沙每一個公園或者公共娛樂場所,幾乎都有京劇票友活躍的身影,「天天有好戲,天天在唱戲。」劉尚明形容,這樣的日子「快活得就像神仙一樣」。
長沙各路票友,各看各的戲,各追各的星
長沙票友歷來愛追星,故事不少。清末民初,最「潮」的娛樂方式就是看戲。那時,逢年過節都會舉辦各種廟會,只要有演出,顯貴名流和老百姓都會蜂擁而至。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裡就說:「前時省城,唯善化城隍祠戲最多,今乃歇絕,而火祠(即火宮殿)日日有戲,亦風氣之變遷也……餘過雷神祠看夜戲,燈火甚盛,月映春林,有繁華之色。」
那時,長沙看戲的場所並不固定,大體上分為三種,一種是在街頭小巷或者茶樓的流動性演出,這種相對隨意,以娛樂性為主,沒有形成劇目;或者是私宅園林及會館的戲臺,邀請戲班子上門演出,這種叫「堂會戲」,但一般只是官吏、士紳、富商與藝人的一種社交活動,多為封閉式,面向特定群體開放。
而對於一般民眾,能參與的只有廟宇戲臺的祭祀性演出。這類戲曲演出多由官方組織,依據民俗節令、廟宇慶典的節奏而展開,演出的地點多集中廟宇,火宮殿也是當年的演出場所之一。每逢廟臺有戲演出會提前貼出公告,會註明演出時間、演什麼戲等等,然後戲迷們就能早早過去蹲點守候。
清末戲班鼎盛,各種廟臺戲層出不窮,滿足了民眾看戲的需求,有信息靈敏之人更是能穿梭於各種廟臺之間看戲。那些「長沙裡手」,對於何處演戲了如指掌,因此,只要他們一吆喝,身後就跟了一眾「票友」。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流行在湘東南一帶,最為長沙老百姓所喜愛,培養了不少忠實的湘劇「票友」。其時,長沙最大的湘劇院,是湖南士紳葉德輝等創立的同春園,演職員一度有300多人,可說是薈萃湘劇精英於一堂,蔚為大觀。其戲臺懸聯云:「同此一樂;春色十分。」又云:「同聲歌絳樹;春色望青蔥。」葉德輝死後,同春園解體分支,原同春園前臺帳房黃谷春創辦了湘春園,成為長沙湘劇業巨擘。
與此同時,長沙也有一大批痴迷京劇的「票友」。有趣的是,各路「票友」似乎形成了相互的默契,各看各的戲,各追各的星。不過,長沙還有一個最奇的京劇「票友」,此人綽號「譚麻木」。
1901年,從北京回湘的京劇「票友」王定保,組織一些喜愛皮黃的人,取名「九如北班」,在小西門外水符廟戲臺演出《硃砂痣》《九更天》《桑園寄子》一類京劇折子戲。由此,京劇傳入長沙,催生了無數京劇票友。
其時,長沙銀行界舊有「銀社」京劇票房,角色和文武「場面」都比較齊全。尤以程派「青衣」票友譚季奎,飲譽一時。譚季奎於20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在長沙「中央銀行」工作。他是譚延闓的侄孫,兩廣總督譚鍾麟的曾孫。譚早年隨父輩在北京,曾拜程硯秋為師,學到的幾齣程派名劇,系得自真傳。每次演出,一曲《鎖麟囊》,聲驚四座,觀眾無不擊節讚賞。
有趣的是,譚季奎平日滿口長沙方言,而且口吃得厲害。但上得臺來,一口「京白」雖不說爐火純青,也可稱無懈可擊。如果不是認識他的人,實不敢相信臺上千迴百轉的程派唱腔、輕柔的道白和婀娜的身段,與臺下的期期艾艾不能出口,同是一人。
譚季奎之所以人稱「譚麻木」,是因為他的麻木「事跡」頗多。票友出場演出例不售票,都是戲票分贈親友。有次,譚演出時忽然忘詞,臺下便喝倒彩。他馬上把「頭面」一揭,邊笑邊說:「我我我又冇賣你們的錢,你們還還還要喊倒彩,那我就不不不唱了。」說罷逕自走入後臺,引得觀眾哄堂大笑。
現在,戲劇在長沙很「火」的不僅包括京劇、湘劇,還有花鼓戲和其他地方戲劇,甚至就連長沙彈詞都有眾多票友。戲劇正越來越回到起源之初與人們親密相依的狀態,戲劇演員離不開票友,票友不能不看戲、唱戲,長沙戲劇之城的味道越來越濃。
梅蘭芳唱戲 長沙萬人空巷一睹「芳」容
範亞湘 蔡瑩
1937年3月,梅蘭芳結束在南京的演出後,來到了長沙。
當時長沙的主要劇院有民樂戲院、東長戲院、萬國戲院。萬國戲院老闆梁月波是長沙有名的大亨,他曾邀請過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言菊朋、徐碧雲等名伶。見梁月波借北京的這幾位名伶狠賺了錢,長沙另些大亨也動起了邀名角來演出的念頭,其中長沙新聞界蕭石朋、蕭石勳兄弟因與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關係不一般,請何鍵夫人黃芸芷投資,於1936年秋在長沙小東茅巷新蓋了一座能容納1200人的大戲院,名為長沙大戲院。
隨後,蕭氏兄弟決定用重金到北京聘請梅蘭芳劇團來長演出,梅劇團的陣容驚人,同意來長沙演出11天,包銀13500銀元,並約法三章:不拜客,不演義務招待戲,不加場。
不過,在梅蘭芳還沒來長沙之前,曾流傳著一個笑話。
「梅蘭芳來長沙唱戲!」譁,長沙瞬間熱鬧了,尤其是梅蘭芳將要演出的某戲院門前,人們為趕頭場,提前三天就在戲院門前排起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隊來買票。只一會,座位票就全賣光了,但門外買票的隊伍還長長的,於是戲院老闆賣出站票。也只是一會,站票賣光了,可門外排隊買票的隊伍還不見短,於是狡猾的老闆高聲大叫:為了欣賞梅蘭芳,本場演出特設置「掛票」,掛在牆上看。又只一會,「掛票」又賣完了,可還有百把人排隊不散。老闆滿臉油光,再出奇想,又設置「爬票」,爬在凳子腳下看。又只一會,「爬票」又賣光了,可門外還有十幾號人。老闆鼓了好久的眼睛,實在是想不出什麼招了,才痛苦地罷休。但他守著滿票房的白花花的光洋,滿頭滿臉的油汗直流。他沒想到900多個座位的戲院,竟然賣出了9000多張票。
是夜,梅蘭芳的演出終於在緊鑼密鼓的打擊樂中開場了。這是長沙戲迷企盼已久的時候,也是他們痴迷已久的時刻,這一刻終於來了:戲臺大幕徐徐拉開,梅蘭芳扮演的貴妃娘娘將要出場了,就聽得她場「哎呀……」原來,戲院垮了,且更為驚奇的是,臺上唱戲的是一個假梅蘭芳!
這當然只是一個笑話,但這個笑話卻能體現長沙市民對梅蘭芳和京劇的熱愛。
梅蘭芳於1937年3月16日抵長,18日出演,三天打炮戲是《宇宙鋒》《四郎探母》和全本《西施》。後又演出《鳳還巢》《洛神》《霸王別姬》等拿手好戲。演員還有小生薑妙香、小丑蕭長華、花旦姚玉美等。海報貼出,票售一空,票價最高為銀元四元八角,隨票贈龍井茶一杯,不過,站票也要收銀元一元。
湖南省主席何鍵夫婦是梅蘭芳的忠實「粉絲」,每晚必到。梅蘭芳下榻道門口交通銀行,每日傍晚,乘小汽車到劇院,一時蘇家巷、登隆街、東茅街、豐盈裡街道兩旁,行人林立,以爭一睹「芳」容為快,因此有了「萬人空巷看梅郎」之說。
1956年12月5日,梅蘭芳率演出陣營空前強大的110人的演出團再次來長沙演出,一時間,長沙城轟動了,戲迷們還真是提前三天在湖南劇院排隊購票。所不同的是劇院為讓每個戲迷欣賞到梅蘭芳大師的藝術風採,採取了可預購可選擇劇目的辦法賣票,讓長沙戲迷過了一把癮。
據有「超級戲迷」之稱的羅大發老人回憶,當時,兩元錢一張票,購票的人排很長隊,從湖南劇院(舊址在五一廣場錦繡大廈西)排到下河街去了,由於怕購不到票,有的人晚上就背著被窩,打著圍爐坐在那裡等。那個時候兩元錢可以做很多事。兩分錢可以買一籃子小菜,看場電影也只要5分錢。和梅先生一起來的角比較多,不單是梅蘭芳一個,姜妙香(唱小生的)、劉連榮(唱黑頭的)等都來了。10日的演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是壓軸戲,60多歲的人了,還很漂亮。演《霸王別姬》,那劍舞得真好,舞的時間也長」。
是次演出從12月7日開始,至30日止,在湖南劇院連演26場,梅蘭芳場場都登臺獻藝,答謝長沙人民。湖南劇院也是場場爆滿,為梅大師的藝術與風範所傾倒所痴迷。一時間,長沙沉醉在梅蘭芳的藝術境界裡和精神風範之中「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