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平谷, 2018鮮桃季剛剛啟幕。總面積達22萬畝的世界最大桃園以「中國桃鄉」的身份為廣大市民開啟樂享休閒之旅。
如今,通過露天和溫室兩大栽培方式,以「白油蟠黃」四大系列為主的共計218個品種鮮桃年總產量達2.3億公斤,品牌價值超過90億元;而回首當初,在當地人看來,今天的局面實在來之不易。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的品牌大桃——平谷大桃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裡的一個成果。
不玩花活 好好栽桃
在京平高速通車前,對於北京城裡人來說,平谷是個遙遠的存在。改革開放之前,不少北京本地知青插隊的地點就在平谷。
改革開放後,由於地處北京遠郊,平谷既沒法像城裡人那樣幹個體戶,又沒多少能下海的本地知識分子,於是平谷人選擇用「笨辦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來搞活經濟,豐富市場。桃子成了人們脫貧致富的希望。
平谷以往的桃子普遍是毛桃,個小水少,指著它脫貧致富難度不小。但平谷的地是薄沙河灘地,又很適宜發展桃樹;於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當地的後北宮村先開始搞小規模的大桃生產,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全村5000多畝土地全部栽上了桃樹,由此成為平谷第一個大桃生產專業村,也是先富起來的村莊。
山區要想富,必須栽果樹,有了榜樣力量,加上一家一畝果園、一戶一名技術員等措施,到上世紀80年代末,平谷大桃品牌初見端倪。
平谷的獨立水系和豐富水資源為當地發展大桃產業提供了自然基礎。2017年,海子水庫、黃松峪水庫水質達到地表水二類標準,同洳河新城段一道,獲評北京市優美河湖,入選數量居全市各區之首。
此外泃、洳兩河衝擊出淤積的平原,山裡儲藏著大量富鉀火山巖,也非常適宜大桃種植。曾經地處偏遠這一「負資產」在連上高速公路後,原有的優良生態轉眼就成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富資產」,為平谷大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農技保駕 匠心種桃
平谷大桃經歷近40年的發展提升,現有種植面積22萬畝,全區17個鄉鎮街道均有桃園,大桃生產專業村達到128個,7萬農民從事大桃生產。當地果農講究凌晨開始摘桃,確保所摘下的每個桃子水分和糖度都達到最好狀態;當地政府也在全區範圍推廣「誠信村·厚德果」經驗,倡導果農誠信種桃,不施除草劑,使用有機肥,誠信待客商。在「大眾點評」的時代,好口碑也成為平谷大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作為當地的名片級成果,平谷農技人員也是事無巨細幫襯果農。往往大清早,農技人員就趕早進入桃園為果農講授大桃生產的增甜、有機防蟲害等生產知識。幾十年來,他們先後為平谷大桃注入了40多項國內領先的生產技術。
鋤頭「插電」 花樣賣桃
如今市民要吃到正宗平谷大桃變得更加便利,除了按桃的成熟期到平谷遊覽採摘和到華聯、天虹百貨等大型超市採購外,平谷區還不斷完善推出網際網路+大桃的營銷模式,市民只要在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開設的「平谷館·大桃專區」點下訂單,順豐、京東等物流就將第一時間把鮮桃送到家。對於專情當地大桃的市民,平谷區推出了「情定桃花·大桃認購」活動,遊客通過二維碼、電話及微信公眾號三種方式提前認購桃樹,即可獲得專屬果實。
據了解,目前該項活動已認購大桃2213單,約合35000多公斤。同時,北京華磊、綠農興雲、京外桃源、裕隆興等23家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還推出了溯源碼認證服務,只要對著包裝盒條碼一掃,就能查到大桃無公害認證資質、防偽查詢、桃園場景照片、種植戶及聯繫方式等關鍵信息,確保顧客吃得放心。
借古喻今 打造名桃
按《魏書·地形志》裡記載推算,桃文化在平谷至少已有1790多年的歷史。平谷劉家店鎮的丫髻山素有「近畿福地」之稱,1747年,乾隆皇帝登上丫髻山時,放眼看到桃花燦爛春意盎然,於是流連忘返留下御筆 :「柳態籠煙際,桃姿過雨餘。暫來欣攬結,欲去更躊躇。」
桃文化自古富有神格力量和吉祥色彩,大桃象徵著健康長壽,而桃花則含有對愛情的美好寓意。借著豐厚歷史積澱,平谷在大桃上做足了文章。
如今,平谷大桃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首批和歐盟互認農產品;平谷區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種植桃樹面積最大的區(縣)」,並被國家農業林業部門授予 「中國優質桃基地區縣」、「全國綠色食品桃生產基地及「中國桃鄉」稱號,更先後被評為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中華名果、北京奧運推薦果品等。
除了大桃外,如今的平谷也是一個果品王國。境內遍布北方常見的各類乾鮮果品,最具代表的是大桃、大棗、紅杏、紅果、葡萄、核桃、櫻桃、蘋果、柿子、李子、慄子、梨這「平谷十二果」,其中北寨紅杏、茅山後佛見喜梨也為市民津津樂道。
記者 曹小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