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的計算與我們現在是不同的,最早的年齡計算是按小花甲計歲法,小花甲計歲法源於"六十甲子日",古代傳說六十個星宿神輪流著值日,他們值日的一周為一年。在帝堯之前沒有一年365天的說法,所以,堯同代人之前所謂一年,就是按60天一甲子記年的,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人,六十天就一歲。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總能看到古代人活了幾千歲的原因吧。
後來在不同的階段過年有不同的時間,比如: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還有把立春定為過年。在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到了秋收的時候就該長一歲了,還有的以立春為準到了立春就長一歲。
我們現在的虛歲計歲法也是來源於古代,古人覺得女子受孕懷胎,就是生命的開始了,這個人就已經開始存在了,所以當你一生下來就算作一歲,過一個年就是兩歲,以此類推,每過一個年也就是大年初一就加一歲,這叫虛歲。
還有為什麼有時看到很多古代人的簡歷,從生到死卻多出來三歲,有人就不明白以為是算錯了,其實不是的他是加了兩歲,天一歲地一歲,這就是我們認為算錯了的地方。
現在我們都以周歲算自己的年齡,就是按出生的這一天到明年的這一天算一歲,以此類推每過一個生日加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