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花園版魚菜共生系統DIY範例

2021-01-17 魚畫田

單種植盆樣例:DIY圖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製作。用宜家的塑料盆來代替種植盆和魚缸也是可以的。



以上信息由yht_tiger整理編輯,如願轉載望請告知




創始人名片:

姓名:張虎成

電話:13820738010
微信:yu_huatian
品牌:魚畫田、魚工魚田
服務:魚菜共生系統開發、魚菜共生有機農業、主題農莊、家庭農舍、屋頂農場、生態餐廳、微景觀場景設計打造及維護。
項目:《魚畫田》有機農莊
魚為農|魚菜共生,循環農業
景如畫|場景打造,賞食共享
田做家|一畝心田,有機生活
籤名:大到千畝田,小至方寸間
除了讓親人們吃上可以自證有機的可口農品。我們專注於以魚菜共生為為主題的產品及生活場景打造。始於農業而不止於農業,我們希望這裡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魚畫田歡迎志同道合、同頻同趣的你。
微信公眾平臺:

魚畫田:bj_yuhuatian

魚工魚田:yugongyutian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哦哦哦!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系統及其立體化案例研究
    文章擬在簡介魚菜共生系統技術發展過程之後,解釋其物質循環和要素組成,然後分別對3個空間尺度的魚菜共生系統應用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探討該技術在都市環境中運用的範圍、方式和前景。   1、魚菜共生系統的發展   魚菜共生系統實際上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
  • 陽臺上種花種菜養魚 魚菜共生系統好安逸
    這不足7平方米的陽臺,便是王黔的「秘密花園」,綠蔭下讀書看報、構思創作、冥想放空……好不愜意。「我的名字帶個黔,我老家是貴州的,以往重慶熱起來的時候,房間裡根本沒法呆,整天都開著空調,所以要去貴州避暑。但今年整個陽臺都是綠蔭,很涼快,我也沒再去避暑了,就在陽臺呆著就很涼快。」王黔說,這歸功於他自創研究出來的魚菜共生系統。
  • 魚菜共生的原理和系統構建
    顧名思義,魚菜共生就是魚菜互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在英語中,魚和蔬菜的共生被稱為水培共生,是水產養殖和水培的結合體。景觀型魚菜共生可見,魚菜共生是水產養殖和水培(或無土栽培)的結合,不同農業生產方法的結合。最早的魚菜共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如中國的魚稻混養和桑基魚塘。
  • 研究陽臺景觀魚菜共生系統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 DIY專屬自己的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上面陶粒主要的作用是為了培養硝化菌,硝化菌需要水分和空氣,所以要用潮汐的方式讓陶粒那一層有幹和潮的過程,最簡單的一個做法是把水泵接在定時器上,半個小時開,半個小時關。
  • 魚菜共生系統——戀上你的吻
    寶寶帶回了假期遊玩撈回來的小魚,最初只是想給小魚一個簡單的家,想不到我就迷戀上了魚菜共生系統,想讓魚兒有個更接近自然且舒服快樂的家。於是在研究魚菜共生系統原理的同時開始製作設備,過程中也有過調試,到現在我的魚菜共生系統已經運行5年了,它的呼吸我已經瞭然於心,只有我可以改變它的節奏。魚菜共生系統的優點:魚缸不用換水,依然可以保持水質,菜盆不用人工澆水,系統會自己灌溉,而且是植物不會幹枯也不會爛根,真的很方便省事。
  • 最近很火的魚菜共生種植系統、有啥優缺點
    系統本身是一個閉環的生產系統,系統中的水除了蒸發之外,不存在別的耗損情況。又因為水在整個系統中形成了自循環,不需要一直更換水,水的利用率達到了 90%以上。養魚池在大棚中,白天水池可以蓄積來自太陽光的能量,晚間釋放出來。所以,魚菜共生大棚中,白天比普通大棚涼爽,晚上又比普通大棚溫暖,形成了一個微型的海洋性氣候,節約大量加溫大棚所需的能源,節約了大量電力消耗。
  • 小型的魚菜共生系統,我們養觀賞魚的的也可以做!
    事實證明我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後期確實有人在我們這裡發展過魚菜共生,結果不到小半年的時間是魚也不生了,菜也不生了,最後就剩下個人趕上了二胎政策確實是生了,哈哈。其實對於我們觀賞魚愛好者來說,小型的魚菜共生系統一點也不陌生,相信有很多魚友都會在家裡試驗過,比如在小魚缸裡養個綠蘿啥的,或者在過濾槽裡扔個地瓜,也能長得非常的旺盛,鬱鬱蔥蔥的很是漂亮。
  • 小編DIY第一季:告訴你關於魚菜共生的秘密
    厲害了小編,DIY魚菜共生系統!》之後,好多人聯繫小編我,強烈要求出教程,想學一學。第一水平有限,第二時間有限,所以談不上教了,就是每周發一期關於魚菜共生的文章,把我知道的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吧。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加小編微信GS-FARM,共同探討。
  • 菲律賓人家的樓頂魚菜共生系統,種秋葵,種辣椒
    廢話少說,最近看到菲律賓人家在自家樓頂搭建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做的不錯,所以找出來,讓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學習。菲律賓人家的這套樓頂魚菜共生系統,一個魚池,一個介質植床,三個浮板植床,一個過濾沉澱池,So,很多人問我,種養的比例如何確定,其實沒有那麼死板,只要你魚養的足夠多,植床再大點也沒關係,這就是魚菜共生能高密度養魚的原因,植物能消耗水中的肥力。
  •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2畝地大棚純收入20萬,怎麼做到的?(內附DIY魚菜共生製作方法)
    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的工作人員在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內查看觀賞魚的長勢「魚菜共生」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投入運行這個佔地2畝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預計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據介紹,「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今天小園子就和您一起聊聊魚菜共生的那些事!
  • 魚菜共生=幸福!
    魚幫菜丶菜幫魚的共生模式巧妙地將養殖魚池成為水耕菜圃·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態系。 可以根據空間的特性和面積大小,發展出適應的共生模式·涵蓋搭配的魚種丶菜種丶設備丶以及景觀的設計。
  • 如何DIY天然「魚菜共生」營養液、利用蚯蚓改善養分不均衡問題
    但是一想到家裡沒有陽臺或頂樓,有個足夠的空間種菜、三不五時可能還會忘記澆水,最後菜沒收成,魚也養不活,想想覺得麻煩也就打消念頭了。如果只需要一張小桌子的空間,不用擔心植物澆水問題,魚缸也不用費心清理,這樣是不是就輕鬆多了?「魚菜共生」系統就是可以這麼輕鬆實現城市人夢想的生態科學!什麼是「魚菜共生」呢?
  • 「網紅模式」魚菜共生系統,是搖錢樹還是騙人的幌子?
    說到魚菜共生技術,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點印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火爆,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宣傳魚菜共生系統的短視頻,這背後不乏為商家引流、發展休閒農業的動機。至於魚菜共生系統是不是像視頻裡面描述的那麼神,能不能賺大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 陽臺魚菜共生系統之經驗淺談
    陽臺魚菜共生系統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種模式,它的眾多優點大家也都能明白,我就不再多講。接下來談一談,我在運行這套系統的時候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我一開始種植了一些辣椒,西紅柿,茄子之類的蔬菜,發現這種小型的系統並不合適種植這些長得高大並需要搭架子的蔬菜。原因是,密度大,影響光照,如果種植的太稀疏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對於這種多層的種植架,如果家裡的陽臺不是落地窗式的,還需要加補光燈對其進行補光。有條件的可以配套一個太陽能板,不用蓄電池就可以。
  • [視頻]袖珍版魚菜共生 城市農夫庭院魚池種菜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原來用於水產養殖的魚菜共生系統,如今開發出了袖珍家庭版。
  • 陽臺魚菜共生系統設計圖
    主要考慮排水的兩個方法,是溢流到植床,還是抽水到植床,溢流的方式可能魚糞可能不好抽到植床。如果用溢流的方式,植床的高度需要比魚缸矮一點,水泵放在集水池內,抽水到魚缸的時候,管口應該深入到缸底,把魚糞往溢流入植床的管道處排,將魚糞衝向溢流口。
  • 湖北一農民自創魚菜共生生態種養系統
    梁智博通過立體生態種養體系保護水生態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宜昌7月27日電 (鄧明明 魏健 董曉斌)湖北宜都一位普通農民,為保護水生態,自創出魚菜共生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系統。他27日表示,只要山美水美,自己的努力就沒白費。
  • 為什麼魚菜共生系統裡不用施化肥,這到底是為什麼
    看不見的土壤汙染所生產出的農產品已擺上人們的餐桌:「瓜不甜、菜不香、果無味、等問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因此,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勢在必行那麼魚菜共生系統裡面為什麼不需要施化肥這就要從魚菜共生系統運作來解釋,他是用養魚的水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映後,到種植床上種菜,魚食和魚糞中的的養料經過物理和化學的過濾後,成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料
  • 魚菜共生技術:1公斤魚食=50公斤蔬菜+0.8公斤魚肉
    馬丁·路德·金說,「只有突破了個人主義的狹隘,走向對寬廣人性的關懷,一個人才真正開始生活。」——這句話是艾文的座右銘。兩個月前,他創辦了「亞洲魚菜共生科技聯盟」,打算發起一場聽起來有點奇怪的「魚菜革命」。現在,這一切有了突破性的進展。1月10日,他推出99套手工打造的魚菜共生系統,已經銷售15套;他還得到了上海浦東區一塊480平米屋頂的使用權,他將在那裡建造一個都市農耕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