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0.8公斤魚肉
一個澳大利亞人帶來中國的魚菜共生技術,能否打開潛力巨大的「樂活市場」?
兩隻塑料桶、一個水泵、一個木框,固定起來就是一個魚菜共生水箱。艾文把這個新玩具叫作「純粹系列」(OriginalSeries)。他在一個屋頂閣樓辦公,綠色葉子的蔬菜和遊來遊去的羅非魚給這裡增添幾分生氣。2012年元旦前後,他就在這裡發起了一個工作坊。一群喜歡DIY的人,共同完成了一套純手工的、魚菜共生生態系統。艾文說,「有一個參與者把我們做好的樣品帶回了家。他後來寫信告訴我,擺在家裡的這個升級版『水族箱』,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宏大」。
艾文是一個在上海生活了四年的美國人。他是一名綠色建築認證專家,也是「純粹生活」(OriginalLife)網站創始人。馬丁·路德·金說,「只有突破了個人主義的狹隘,走向對寬廣人性的關懷,一個人才真正開始生活。」——這句話是艾文的座右銘。兩個月前,他創辦了「亞洲魚菜共生科技聯盟」,打算發起一場聽起來有點奇怪的「魚菜革命」。現在,這一切有了突破性的進展。1月10日,他推出99套手工打造的魚菜共生系統,已經銷售15套;他還得到了上海浦東區一塊480平米屋頂的使用權,他將在那裡建造一個都市農耕實驗室。艾文說,「我要在中國推廣『魚菜共生』的概念,把真正健康的菜搬到你的餐桌上。」
在中國,「魚菜共生」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技術。「中國古代南方的稻田養魚是這項技術的起源,現代出現的『魚菜共生』是對大自然的模仿」,艾文說。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鏈。魚的廢料為植物提供營養,植物淨化魚類的生存環境;植物是微生物的食物,微生物為魚類提供食物,從而形成一個微型生態圈。由於生態系統是自給自足的,所以循環一旦形成,種植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AquaponicsUK)的數據,1公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0.8公斤魚肉。
最初,魚菜共生吸引了許多澳大利亞人。受困於乾旱缺水的氣候條件,澳大利亞的園藝愛好者們成為早期的先行者。相比傳統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約90%的用水量。這場運動1970年代以澳大利亞為起點,藉助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在世界各地播下了火種。網絡上有不少類似「後院魚菜共生」(BackyardAquaponics)的網站,讀者可以自學,如何把一個遊泳池改造成一個魚塘。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它逐漸成為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儘管參與者的社會身份千差萬別,但他們不是廚房花園愛好者、未來主義者,就是搗鼓手工的發明家、環保主義者。
李大維是亞洲魚菜共生科技聯盟的核心成員。「原來我在屋頂上種菜,後來土溢出來,塞住了管道,還跟樓下鄰居吵架。然後我就轉向了水耕,但水耕最大的問題是營養液。一旦開始用營養液你就被廠商鎖定,除非你自己是做營養液的。」李大維說。2012年夏天,在出差香港的途中,他從克裡斯·夏普(ChrisSharp)那裡第一次聽說「魚菜共生」。克裡斯·夏普曾經在穆雷·哈勒姆(MurrayHallam)發起的「魚菜共生實踐」的項目裡工作過。穆雷·哈勒姆是世界範圍內魚菜共生運動最有影響力的人。2006年,他發現了這項技術,不久就在澳大利亞銷售自製工具。他因為製作了一系列在YouTube上廣為流傳的DIY視頻而為人所知。
從2008年起,他自費在全球旅行,把魚菜共生的概念和技術從澳大利亞帶到了亞洲。在韓國,他把技術傳授給「ifarm」農場種植高麗參;香港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也在他的幫助下搭建了新系統。現在,他正在給臺灣的川上農莊做培訓。他也因此被稱為「農業傳教士」。「只需要一點點訓練,你就能在自己的家裡、辦公室裡擁有一個更高級的水族箱。養魚,養菜,或者只是用來觀賞。一旦人們發現,用魚菜共生系統種植食物如此簡單、自然,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們了」,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克裡斯·夏普說。
儘管有些理想主義色彩,魚菜共生卻成了開發「樂活市場」潛在巨大需求的先鋒。「美國是魚菜共生商業化最成功的國家。」克裡斯·夏普說。在美國,圍繞這項技術出現了兩類生意:在美國亞特蘭大,有一家名叫「地球解決方案」的公司,在網上銷售一種外形獨特的魚菜共生系統。這家公司為其取名為「盒子裡的農場」,價格在268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據報導這家公司2010年售出了數百套;與此同時,大型農場也把注意力投向魚菜共生。AeroGarden原本是一家面向大眾市場的水培蔬菜公司。其創始人SylviaBernstein發現,這項技術對那些在冬季尋找新鮮植物的人、園藝愛好者、高收入家庭和那些喜歡科學的孩子等「綠色人群」充滿吸引力。現在,她不僅在博客上推廣這門技術,還把它應用到規模化生產中。
2012年9月,在李大維的邀請下,克裡斯·夏普第一次把魚菜共生技術帶到上海。「在一定程度上,魚菜共生的流行是一個網絡現象。因為這個系統可大可小,很多人就是做小型的系統放家裡。那次培訓來了幾十人,在我們聚集到一起之前,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個孤島」,李大維說,在他看來,這是都市新農耕在玩法上與傳統農業的最大不同,「一是有參與感,可以自己嘗試著做實驗,無需依賴第三人;二是資訊非常開放,大家都是從門外進來,相互切磋交流;三是世界範圍內已經形成了社群,哪怕有初學者問出特別白痴的問題,都會有人來回答。」
相比這個新概念的傳播速度,魚菜共生在中國的發展其實困難很多。根據SEED提供的數據,一個640平米的魚菜共生生態系統,僅設備的先期投入就需要12萬美元。艾文和他的團隊成員一直在論證,如何使之與規模化生產的有機農業結合。「一般來講,商業化是要講求效率的。比如說養魚,用這個系統養中國的『四大家魚』完全沒有問題,但成長時間太久了,從魚苗到長大可以吃需要三年。比如說生產有機蔬菜,價格一定會較高,而中國又沒有美國各地數量繁多的農夫市集。」李大維說,「在這個階段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有興趣加入進來,先把它玩兒起來。之後,我們再考慮怎樣把它產業化。」
正因為如此,艾文決定以銷售系統套件作為「魚菜革命」在中國的起點。艾文說,「純粹系列是我們推出的第一個套件原型。我們還在不斷改進,目標是用儘可能低的成本,設計出更美觀的造型。」他表示,這個項目剛剛獲得路透基金會的投資,會成為一個集工作坊、教育培訓和商業模式於一體的社會企業。他說,「我最近在跟浙江安吉政府談合作,計劃在杭州西溪溼地搭建一個大型的魚菜共生博物館。既能豐富旅遊項目,也是一個項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