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海 蔣世勇
近年來,大足區在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推廣蔬菜和魚類共同種養,運用魚菜共生的複合循環養殖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融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生態種養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走進大足區龍水鎮橋亭村五社的穗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餵養魚塘內的魚兒。而與傳統漁業養殖不同的是,在這裡的魚塘之上,漂浮著一排排綠色的農業作物——空心菜,也就是咱們俗稱的「藤藤菜」。
該合作社負責人謝雲燦告訴記者,自家主養草魚,配養鰱魚、鱅魚、鯰魚等,傳統養殖每到入夏,魚群排洩物都會帶來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在以往只能通過藥物和換水處理,對水質和魚苗生長有一定影響。而空心菜對氮肥需求量大,池塘富營養化環境正好為其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且「空心菜」生長旺季5-10月與魚塘富營養化時間吻合,達到空心菜、魚苗和水中微生物的合理循環。
大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漁業科科長曾進介紹,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無土栽培技術有機結合,可有效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同時減少魚塘消毒殺菌費用,少用藥提高了魚的存活率,達到池塘養殖零排放,對整個區域的生態也有積極作用。另外一方面,蔬菜種植由土地轉到水上,也能節約出稀缺土地資源,讓養殖戶實現魚水雙收。
目前,該合作社實施魚菜共生示範面積68畝,水面種植空心菜約3628.5平米,平均畝產空心菜652公斤,而水面種「空心菜」一般比旱地晚上市,且不受高溫影響,品質更好、價格更高。目前,穗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為「水上空心菜」申請並通過了綠色食品商標認證,產品直供超市。其年空心菜收入高達16.82萬元,減去前期各類栽植成本4.83萬元,利潤約11.99萬元。
同時,因為水質有了持續保障,魚塘較採用「魚菜共生」技術應用前,水體氨氮分別下降65.3%和62.4%,全年減少換水50%以上,魚類品質也跟著提升,成魚畝產達到1626kg/畝,增產12.5%。
據了解,「魚菜共生」模式,建立了池塘養殖廢棄物原位減控與消納利用技術,甚至可實現養殖不換水,節省用藥68.3%,飼料成本投入減少10.5%。創新採用的浮床栽植技術,可實現池塘蔬菜種植的多元化、立體化、周年化。特別適合水源條件差、換水不方便等地區。目前,大足已實施「魚菜共生」養殖面積達到兩千餘畝,並將繼續通過政策引導扶持,強化技術培訓的方式,逐步在全區進行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