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陳學洲1
一、技術模式概述
(一)模式概要
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利用魚類與蔬菜的共生互補,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綜合種養模式。
主要特點包括:
1.魚菜一體。養魚的池塘可以種菜。
2.生態互補。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淨水—水養魚的循環系統。
3.環境修復。修復和保育池塘水體環境,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
4.節能(水)減排。尤其在夏季高溫季節能有效減少養殖用水量,解決缺水地區換水難問題,降低提灌成本,實現節能(水)減排。
5.一水雙收。充分利用池塘水面資源,利用魚類排洩物作為蔬菜生長營養來源,提高水產品品質並生產綠色蔬菜,提高綜合生產效益。
(二)技術原理
氮、磷收支是養殖池塘動力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養殖池塘生態系統營養轉化情況和汙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建立良好的養殖生態結構,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優化氮、磷在養殖環境內的轉化和循環,減少排向外部環境。因此,通過氮磷循環及轉換途徑,應用代謝廢棄營養物轉化的理念來調控和修飾氮、磷代謝流,以提高氮、磷等營養鹽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魚菜共生是基於池塘生態學原理,將漁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實現池塘養殖廢棄物(氮、磷)的原位減控與消納利用。通過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種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發達、生長需要大量氮磷的特性,吸收魚類養殖所產生的糞便殘餌等廢棄氮磷營養物,進行生物原位調控,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同時蔬菜的光合作用又可增氧,菜筏還可為魚類遮陰避暑,達到魚菜互惠互利、和諧共生,池塘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
二、國內研究進展
在國內,生物浮床應用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叫「無土栽培」或「水面種青」,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水面種植獲取飼料,為了高產甚至還要向水中添加化肥。從90年代初開始,關於生物浮床的研究逐漸起步,陸續用於處理各種富營養水體。21世紀以來,該技術模式在控制病害、提升風味、增加產量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該技術模式在以下九個方面有顯著效果:一是適宜種植的種類多樣,研究發現可進行水上種植的植物達130多種,主要有水蕹菜(空心菜)、魚腥草、水芹菜、絲瓜、黑麥草、水稻、草莓、生菜等;二是氮、磷提取效果顯著,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利用根系、莖、葉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水體及底泥中的汙染物,對總氮、總磷等汙染物的提取率一般在60%以上,最高可達90%以上;三是有利於維持池塘藻相平衡,在精養池塘中構建植物浮床能夠有效調控水質,優化浮遊藻類種群結構,合理控制藍藻,有利於保持藻類多樣性、均勻性和維持池塘的藻相平衡;四是維持浮遊動物多樣性,研究發現水蕹菜浮床能顯著促進原生動物種類數增加,提高原生動物多樣性,起穩定水質的作用,並且不會對池塘中浮遊生物的生物量造成顯著影響;五是提高池塘透明度,水蕹菜浮床對池塘水體中的懸浮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濾除作用,對於降低水體氮、磷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和減少沉積物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六是提高成活率,增加載魚量,研究發現種植水蕹菜可使池塘溶解氧保持較高水平,魚類成活率得到明顯提高,魚產量顯著高於對照塘;七是探索到最適採收方式,對水蕹菜浮床研究發現適當增加採收次數能提高新芽再生速率,增加提取效率,增加蔬菜收穫量。從淨化效果看,最佳採收方式是每7天~10天採收1次留茬16cm,平均淨化率80%左右;八是探索到最適當的種植比例,對冬春季不同植物覆蓋度的浮床研究發現,一般植物最適覆蓋率在20%以內為宜;九是浮床填充物提升淨化效率,研究發現浮床填充物對降低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效果明顯高於普通生態浮床,這是由於填充物可以固定浮床植物,增加植物根系的附著面,其質輕疏鬆多孔也能附著大量微生物。
三、乾旱地區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一)模式簡介
乾旱區魚菜共生技術的應用晚於其他非乾旱區,尤其是晚於南方多雨、養殖發達的省區。非乾旱區浮床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趨於成熟,在北京、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湖北、重慶、四川、廣東等多地已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形成了與傳統「稻漁共生」並存的新格局。在新疆地區,魚菜共生應用的主要對象還是池塘養殖,通過製作浮床,將水生植物種植在水面上。從種植的植物看,葉類植物和果類植物都可以用於魚菜共生培養,通常使用水蕹菜,種植方法簡單,成活率高,生長較好。當然,植物的種類還要根據養殖動物、栽種方式、市場需求和經濟價值等多種因素確定。由於不同的植物生長特性和氮吸收能力不同,魚菜系統中的氮轉化直接受到植物種類的影響。硝化細菌生長需要充足的表面介質,可通過硝化作用分泌胞外物質形成「保護膜」,因此容易為根系發達的植物提供良好的根際微生態環境,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更具應用優勢。
(二)技術建議
1.浮床選擇及製作
以新疆地區為例,根據當地池塘養殖的現有條件,考慮到冬季低溫凍脹的影響,所製作浮床須抗低溫,此外新疆夏季高溫曝曬天氣較多,浮床材料還需要防紫外線,抗老化。如果採用排水PVC管制作浮床,經過一年使用後會出現因浮床管道脆性增加而導致的嚴重破損,不再適合使用,這樣不僅增加製作成本,而且費時費力。通常情況下,使用PE材質的管道,不但能解決低溫凍脹和高溫老化等氣候影響的問題,而且一次製作,長期使用,省時省力。
2.水生植物的栽培
新疆春季短,風大,氣溫上升快,因此,必須在夏季來臨前做好水生植物的培苗工作,以延長水生植物生長時間。如果採用自然生長的方法,往往會延誤時間,可以通過溫室大棚,提前播種,促進其提早發芽進而縮短前期準備時間。
適合新疆本地的魚菜共生植物有水蕹菜、水芹菜、草莓、蘇丹草、蘆葦、水稻等,一般種植水蕹菜、蘆葦較多。不同共生植物,需根據其生理特點採用相應的種植方法,以水蕹菜為例,在冰雪融化後,需平整地塊,將種子浸泡,播種並覆蓋上地膜,做好田間管理。待池塘水溫上升到20℃以上時,菜苗長高到15cm左右開始刈割,並扦插到浮床上。扦插時,保持株距10cm~15cm,行距10cm左右。按照池塘面積5%~10%的比例,將種植好的浮床放入池塘,浮床在池塘中放置的方式可單獨固定,也可浮床首尾相連後用尼龍繩固定於池埂。按照池塘所在地風向,初期將浮床固定於池塘的上風口,防止種植水生植物被大風吹散,待植物根系生長固定後,可將浮床移至適宜的位置。
3.應用模式分析
草魚是新疆地區大宗魚類養殖的主要對象,年產量佔比達到30%以上,通過魚菜共生模式的應用,將種植的水蕹菜用作草魚的補充餌料,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