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2021-01-20 吉山花瑤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陳學洲1

一、技術模式概述

(一)模式概要

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利用魚類與蔬菜的共生互補,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綜合種養模式。

主要特點包括:

1.魚菜一體。養魚的池塘可以種菜。

2.生態互補。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淨水—水養魚的循環系統。

3.環境修復。修復和保育池塘水體環境,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

4.節能(水)減排。尤其在夏季高溫季節能有效減少養殖用水量,解決缺水地區換水難問題,降低提灌成本,實現節能(水)減排。

5.一水雙收。充分利用池塘水面資源,利用魚類排洩物作為蔬菜生長營養來源,提高水產品品質並生產綠色蔬菜,提高綜合生產效益。

(二)技術原理

氮、磷收支是養殖池塘動力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養殖池塘生態系統營養轉化情況和汙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建立良好的養殖生態結構,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優化氮、磷在養殖環境內的轉化和循環,減少排向外部環境。因此,通過氮磷循環及轉換途徑,應用代謝廢棄營養物轉化的理念來調控和修飾氮、磷代謝流,以提高氮、磷等營養鹽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魚菜共生是基於池塘生態學原理,將漁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實現池塘養殖廢棄物(氮、磷)的原位減控與消納利用。通過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種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發達、生長需要大量氮磷的特性,吸收魚類養殖所產生的糞便殘餌等廢棄氮磷營養物,進行生物原位調控,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同時蔬菜的光合作用又可增氧,菜筏還可為魚類遮陰避暑,達到魚菜互惠互利、和諧共生,池塘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

二、國內研究進展

在國內,生物浮床應用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叫「無土栽培」或「水面種青」,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水面種植獲取飼料,為了高產甚至還要向水中添加化肥。從90年代初開始,關於生物浮床的研究逐漸起步,陸續用於處理各種富營養水體。21世紀以來,該技術模式在控制病害、提升風味、增加產量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該技術模式在以下九個方面有顯著效果:一是適宜種植的種類多樣,研究發現可進行水上種植的植物達130多種,主要有水蕹菜(空心菜)、魚腥草、水芹菜、絲瓜、黑麥草、水稻、草莓、生菜等;二是氮、磷提取效果顯著,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利用根系、莖、葉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水體及底泥中的汙染物,對總氮、總磷等汙染物的提取率一般在60%以上,最高可達90%以上;三是有利於維持池塘藻相平衡,在精養池塘中構建植物浮床能夠有效調控水質,優化浮遊藻類種群結構,合理控制藍藻,有利於保持藻類多樣性、均勻性和維持池塘的藻相平衡;四是維持浮遊動物多樣性,研究發現水蕹菜浮床能顯著促進原生動物種類數增加,提高原生動物多樣性,起穩定水質的作用,並且不會對池塘中浮遊生物的生物量造成顯著影響;五是提高池塘透明度,水蕹菜浮床對池塘水體中的懸浮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濾除作用,對於降低水體氮、磷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和減少沉積物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六是提高成活率,增加載魚量,研究發現種植水蕹菜可使池塘溶解氧保持較高水平,魚類成活率得到明顯提高,魚產量顯著高於對照塘;七是探索到最適採收方式,對水蕹菜浮床研究發現適當增加採收次數能提高新芽再生速率,增加提取效率,增加蔬菜收穫量。從淨化效果看,最佳採收方式是每7天~10天採收1次留茬16cm,平均淨化率80%左右;八是探索到最適當的種植比例,對冬春季不同植物覆蓋度的浮床研究發現,一般植物最適覆蓋率在20%以內為宜;九是浮床填充物提升淨化效率,研究發現浮床填充物對降低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效果明顯高於普通生態浮床,這是由於填充物可以固定浮床植物,增加植物根系的附著面,其質輕疏鬆多孔也能附著大量微生物。

三、乾旱地區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一)模式簡介

乾旱區魚菜共生技術的應用晚於其他非乾旱區,尤其是晚於南方多雨、養殖發達的省區。非乾旱區浮床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趨於成熟,在北京、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湖北、重慶、四川、廣東等多地已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形成了與傳統「稻漁共生」並存的新格局。在新疆地區,魚菜共生應用的主要對象還是池塘養殖,通過製作浮床,將水生植物種植在水面上。從種植的植物看,葉類植物和果類植物都可以用於魚菜共生培養,通常使用水蕹菜,種植方法簡單,成活率高,生長較好。當然,植物的種類還要根據養殖動物、栽種方式、市場需求和經濟價值等多種因素確定。由於不同的植物生長特性和氮吸收能力不同,魚菜系統中的氮轉化直接受到植物種類的影響。硝化細菌生長需要充足的表面介質,可通過硝化作用分泌胞外物質形成「保護膜」,因此容易為根系發達的植物提供良好的根際微生態環境,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更具應用優勢。

(二)技術建議

1.浮床選擇及製作

以新疆地區為例,根據當地池塘養殖的現有條件,考慮到冬季低溫凍脹的影響,所製作浮床須抗低溫,此外新疆夏季高溫曝曬天氣較多,浮床材料還需要防紫外線,抗老化。如果採用排水PVC管制作浮床,經過一年使用後會出現因浮床管道脆性增加而導致的嚴重破損,不再適合使用,這樣不僅增加製作成本,而且費時費力。通常情況下,使用PE材質的管道,不但能解決低溫凍脹和高溫老化等氣候影響的問題,而且一次製作,長期使用,省時省力。

2.水生植物的栽培

新疆春季短,風大,氣溫上升快,因此,必須在夏季來臨前做好水生植物的培苗工作,以延長水生植物生長時間。如果採用自然生長的方法,往往會延誤時間,可以通過溫室大棚,提前播種,促進其提早發芽進而縮短前期準備時間。

適合新疆本地的魚菜共生植物有水蕹菜、水芹菜、草莓、蘇丹草、蘆葦、水稻等,一般種植水蕹菜、蘆葦較多。不同共生植物,需根據其生理特點採用相應的種植方法,以水蕹菜為例,在冰雪融化後,需平整地塊,將種子浸泡,播種並覆蓋上地膜,做好田間管理。待池塘水溫上升到20℃以上時,菜苗長高到15cm左右開始刈割,並扦插到浮床上。扦插時,保持株距10cm~15cm,行距10cm左右。按照池塘面積5%~10%的比例,將種植好的浮床放入池塘,浮床在池塘中放置的方式可單獨固定,也可浮床首尾相連後用尼龍繩固定於池埂。按照池塘所在地風向,初期將浮床固定於池塘的上風口,防止種植水生植物被大風吹散,待植物根系生長固定後,可將浮床移至適宜的位置。

3.應用模式分析

草魚是新疆地區大宗魚類養殖的主要對象,年產量佔比達到30%以上,通過魚菜共生模式的應用,將種植的水蕹菜用作草魚的補充餌料,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北辰區|胡峪村|天津|河南店鎮|雙口鎮|大棚
    5月26日在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拍攝的「魚菜共生」大棚內景。近年來,一種現代化種養技術模式「魚菜共生」在位於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的一畝漁菜(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內成熟推廣。「魚菜共生」即在一座大棚內既養魚又種菜,首先通過投入飼料養魚,然後利用水循環系統把魚池裡的糞便、水帶到種植蔬菜瓜果的鵝卵石種植床裡去,變為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最後淨化了的水再循環進入魚池。該基地目前共有8座「魚菜共生」大棚,2019年產魚60多萬斤、菜20多萬斤。新華社記者李然 王曉攝影報導5月26日,在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基地工作人員在「魚菜共生」大棚內撈魚。
  •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
    2月7日,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的工作人員在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內管理水培蔬菜。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投入運行。這個佔地2畝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預計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據介紹,「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
  • 打造百億級生態漁產業鏈之——重慶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模式
    打造百億級生態漁產業鏈之——重慶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模式2015-08-07 15:09:00  水產養殖網  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已經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我市目前已推廣4萬多畝,今後將按照《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範》(DB&nbsp50/T&nbsp545—2014)繼續擴大種養面積。
  • 湖北一農民自創魚菜共生生態種養系統
    梁智博通過立體生態種養體系保護水生態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宜昌7月27日電 (鄧明明 魏健 董曉斌)湖北宜都一位普通農民,為保護水生態,自創出魚菜共生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系統。他27日表示,只要山美水美,自己的努力就沒白費。
  • 璧山縣魚菜共生 讓村民償到新型種養甜頭
    日前,筆者在璧山縣青槓街道大森村一組張寶忠的魚塘裡,看到了這種新型的種養模式--魚菜共生。  「別看這點菜的面積小,但作用大喲,不僅能讓魚塘的水質得到淨化,還能讓魚少得病,這種技術確實不錯,值得推廣。」
  • 魚菜共生 生態富民
    魚菜共生 生態富民 2020.01.09 21:45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
    11月17日,在位於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魚菜共生大棚裡,工作人員從魚菜共生池內捕撈澳洲龍蝦。11月17日,在位於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魚菜共生大棚裡,工作人員展示從魚菜共生池內捕撈的澳洲龍蝦。
  • 魚菜共生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仔細一看,桶中的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弋,無土栽培的種植槽裡西紅柿已經碩果纍纍,淺水池中泥鰍與蔬菜「和諧共處」,潺潺的流水聲清晰悅耳……    內蒙古浮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姜慶告訴記者:「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簡單來說,就是魚和蔬菜循環種養的生態生產模式,實現零排放,循環節水95%,環保節能;不用農藥化肥,實現綠色健康。
  • 大足:水上藤菜水裡魚 魚菜共生調水質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海 蔣世勇近年來,大足區在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推廣蔬菜和魚類共同種養,運用魚菜共生的複合循環養殖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融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生態種養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 池塘種植空心菜、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技術
    池塘種植空心菜、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技術1. 池塘的選擇和清整 最好選擇老舊和底泥淤積較厚、水質肥、透明度低於 30 釐米的池塘,為了便於魚菜種養管理,面積通常選擇 2~5 畝為宜。為考慮到池塘能有充分的光照,以東西長、南北寬為好,要保水性好、不漏水、進排水方便。
  • 池塘魚菜共生新技術
    精養池塘魚菜共生新技術作者:王榮林 潘明庚所謂魚菜共生技術,就是將池塘養魚與水生蔬菜無土栽培相結合,採用水中養魚、水面種菜立體生產 二、方法 1.品種的選擇 1.1魚類品種的選擇 由於本技術系統較為複雜,既有魚,又有菜。因此,要實現魚菜共生,在魚種的選擇上既要考慮到魚類品種的耐氧能力,又要考慮到這些魚類品種對種植的空心菜沒有影響。
  • 工廠化養殖中的「魚菜共生」技術
    工廠化養殖中的「魚菜共生」技術2013-11-26 15:2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養殖汙水的處理是整個系統的關鍵技術,但同時也是主要的耗能環節。因此,在能源匱乏的今天,如何合理使用和節約能源,使養殖汙水得到更有效地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作用與原理  在工廠化養殖系統中應用「魚菜共生」技術,即可使養殖汙水資源化,不汙染環境,又可有效淨化水質,節約能源。
  •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2畝地大棚純收入20萬,怎麼做到的?(內附DIY魚菜共生製作方法)
    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的工作人員在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內查看觀賞魚的長勢「魚菜共生」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投入運行這個佔地2畝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預計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據介紹,「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今天小園子就和您一起聊聊魚菜共生的那些事!
  • 魚菜共生:—個頗具推廣價值的養殖模式
    其次是生態養殖,即在大、中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種或者亞成體,如山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養魚和大面積的淺海灘涂養殖蝦蟹、貝藻類,例如大水面增養殖和魚塭養殖等。再次是綜合種養,例如在稻田、藕塘、菱池、茭白田裡放養蝦、蟹、鱔、鰍、鱉等水產養殖動物,或者一造種植,一造養殖,實施輪作;魚菜共生,即在水面上種植蔬菜,水體中養魚。其中魚菜共生在該類型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模式。
  • 江西吉安新幹:「魚菜共生」模式 一田兩用一舉兩得
    江西吉安新幹:「魚菜共生」模式 一田兩用一舉兩得2016-09-19 08: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  姚高根告訴記者,「魚-菜共生」,不施肥,不打藥,魚塘水面上空心菜、水芹菜等水生蔬菜長得綠油油;常年不用下藥「改水」,水中富營養物質也不會超標,魚兒長得快品質又好。這種種養模式既降低了養魚的成本,增加了蔬菜收入,又減少了養殖汙染,保護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大洲養魚場共有親本和苗種標準化繁育池150畝。今年姚高根在其中4個魚塘中種植了總面積800平方米的空心菜。
  • "魚菜共生"是朝陽產業,還是未來科技?
    筆者力求一文帶你讀懂"魚菜共生"的概念與原理,分析該類模式優劣,探密其前世今生,一瞥它的知識寶庫及相關外延。本文4300字,閱讀時間10分鐘。「魚菜共生」是一類同時養殖魚類、種植植物的綜合種養系統,這並非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我國自古有之。2005年浙江省青田縣龍現村的"稻田養魚"被列為世界首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稻田養魚也被普遍認為是魚菜共生的前身。
  • 最近很火的魚菜共生種植系統、有啥優缺點
    2、把魚菜共生系統做大做強,使其發展成為生態種養模式的典範以當前正在實施的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正在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和正在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建設的國家戰略為契機
  •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館陶縣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自5年前,館陶縣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著力點開闢鄉村振興之路。經過5年的發展,打造了一批以「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等為代表的特色小鎮,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探索出以產業為基礎的鄉村全面振興模式。
  •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 「魚菜共生」基地亮相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 「魚菜共生」基地亮相     本報訊 (記者 張彧希)1400平方米的大棚內,四個魚池一字排開,緊鄰魚池,種植有600多平方米的綠葉蔬菜。
  • 魚菜共生、數字魚 浙江德清讓農業更智慧
    魚菜共生、數字魚 浙江德清讓農業更智慧2020-11-25 15: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央廣網德清        瀏覽量: 2295 次 我要評論 (記者&nbsp曹文君通訊員&nbsp王鈺涵沈宇翔)眼下,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魚菜共生數位化工廠的蔬菜大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