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 「魚菜共生」基地亮相

2020-12-24 四川日報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 「魚菜共生」基地亮相

    本報訊 (記者 張彧希)1400平方米的大棚內,四個魚池一字排開,緊鄰魚池,種植有600多平方米的綠葉蔬菜。掀起種植蔬菜的泡沫箱,下面沒有土壤,只有從魚池循環而來的養魚水——1月5日,這一從澳大利亞引進的「魚菜共生」種養技術正式在新津興義鎮亮相。「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成都魚耕田農場場長陳斌說,從養魚池出來的魚糞和汙水,經過汙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通過一根主管,被引入到菜池。水中含有的豐富營養,被蔬菜的根部吸收後,水體也得到淨化,再重新回到魚池,從而實現了魚給菜供養、菜給魚淨化水的生態共生效應。據了解,該項目投入資金500萬元,新建魚菜共生種養大棚,分為9個基礎生產單元。每個生產單元包括四個魚池和600多平方米的菜池,可種植蔬菜水果。項目建成後,基地可年產商品魚2.8萬公斤、蔬菜16.8萬公斤。

相關焦點

  • 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魚菜共生的農村新風景
    新華社南昌1月23日電題: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魚菜共生的農村新風景新華社記者袁慧晶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此前常被國外用於人工造景的魚菜共生技術,如今正成為我國農村規模種養的一道新風景。記者在企業的魚菜共生大棚中看到,一排排生長在菜槽中的花菜、生菜長勢喜人。與傳統農業不一樣的是,這裡採用的是無土水培的種植方式。揭開用來固定作物的白色種菜板,記者看見菜槽中的水裡還有不少泥鰍,這些泥鰍會吃掉菜根上的微生物,減少菜在生長過程中的病害。大棚中央是3個大魚池,養著錦鯉和草魚。大魚池裡的水和菜槽中的水共同構成了魚菜共生的水循環系統。
  •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海鹽小夥探索魚菜共生循環模式
    ,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種菜「營養液」;種菜的水,養分被吸收後,又變成了適合養魚的清水。在海鹽,有位80後小夥創新構建水體循環生態圈,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神奇效果。  12月18日上午,走進位於沈蕩鎮的浙江朱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佔地5畝的基地內,擺放了24個碩大的魚桶,近萬條鱸魚在水中嬉戲,魚桶旁是196個種植床,當季果蔬長勢喜人。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
    從2019年6月份開始,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開始嘗試進行魚、蝦等與蔬菜共生種養殖。該大棚佔地2000多平方米,通過水循環系統將養殖魚蝦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綠色無汙染種養模式,擁有低成本、高效益、省資源等優點。
  • 魚菜共生 生態富民
    魚菜共生 生態富民 2020.01.09 21:45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 楊輝:陽臺種菜魚菜共生,盒子農場20次失敗後的重生
    2009年末,在美國、澳洲參觀時,楊輝被「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共生系統吸引。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鏈。相比傳統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約90%的用水量,並且種菜不用施肥噴農藥,養魚也無需換水……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的數據,1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魚肉。
  • 小嶺共享農莊:引進「魚菜共生」模式 打造東方「世外樂園」
    掌上東方:共享信息、創造價值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小嶺共享農莊引進了「魚菜共生」模式。能夠實現「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 東方小嶺共享農莊項目高端農業負責人 符啟武:你想要做到魚與菜同時共生,那麼第一點你就不能使用化肥,因為化肥對魚是有毒的;第二點你不能使用農藥,因為你一使用農藥,這個魚也就養不成了。
  • 陽臺上種花種菜養魚 魚菜共生系統好安逸
    王黔說,這歸功於他自創研究出來的魚菜共生系統。魚菜共生王黔曾是重慶電器廠的技術科長,愛動腦筋。採訪時,他很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他的最新發明——魚菜共生系統。他說,幾年來,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現在魚菜能實現共生,吃魚吃菜都能輕鬆實現。「三五天就能吃一條魚,我們基本不在外面買魚吃。另外,蔬菜也夠吃。」
  • 魚菜共生!超簡單養魚種菜一次搞定!
    水耕法+水產養殖,簡單又環保魚菜共生農法屬於水耕農法的一種,但是水耕農法不一定是魚菜共生農法,水產養殖加上水耕法是「魚菜共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取「水產養殖Aquaculture」加上「水耕法Hydroponics」而成的新詞彙。
  • 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模式,打造安順城郊「世外樂園」
    目前,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發展模式,為鄉村旅遊增色不少。在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棚內整潔清爽,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西秀區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魚菜共生就是種菜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養魚不用換水,靠收集我們的魚糞,通過礦化池的礦化以後,進入我們的種菜槽,通過蔬菜水果的根系吸收的養分,把水質淨化乾淨,返回我們的養魚池。劇了解,這裡的蔬菜種植在一塊塊白色方形泡沫板,泡沫板下不是泥土,而是清澈的水。池子裡的水不是自來水或河流水,而是養魚大棚裡的魚池水。
  • 大足:水上藤菜水裡魚 魚菜共生調水質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海 蔣世勇近年來,大足區在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推廣蔬菜和魚類共同種養,運用魚菜共生的複合循環養殖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技術融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生態種養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 請查看:青島養魚不換水過濾設備
    青島養魚不換水過濾設備2. 生化過濾生化過濾是通過一些濾材,對魚池當中的有害物質進行溶解或者分離。生化過濾運用於化學過濾當中的材料,主要有活性炭、麥飯石、火山石以及吸氨石等。3. 砂缸過濾砂缸過濾本是用在泳池的一種過濾方式,後來與化學過濾結合,用在魚池過濾器當中。砂缸過濾通過水泵對池水的抽取,經過砂缸的石英砂過濾沉澱,培養有益菌落來對魚池水質進行過濾。
  • 一棟大棚裡魚菜共生,青島「土」專家培植出新花樣
    一棟大棚裡,既養魚又種菜,不影響產量還能節水節肥,最重要的是綠色無汙染,如今這樣的「混搭」魚菜共生模式已在白沙河街道實驗成功,本地「土」專家們培植出了新花樣,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安全又健康的神奇效果。
  • 魚菜共生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在大棚裡養魚種菜,這樣的養殖模式你聽說過麼?日前,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舍必崖村大棚種植區,走進其中一處大棚,看見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大棚裡不是平常所見的一壟一壟瓜果蔬菜,而是有序地放著一個個大皮桶和長勢繁茂種植在水上的蔬菜。
  • 小編DIY第一季:告訴你關於魚菜共生的秘密
    小編微信GS-FARM昨天發完《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厲害了小編,DIY魚菜共生系統!》之後,好多人聯繫小編我,強烈要求出教程,想學一學。第一水平有限,第二時間有限,所以談不上教了,就是每周發一期關於魚菜共生的文章,把我知道的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吧。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加小編微信GS-FARM,共同探討。
  • 陽臺魚菜共生系統之經驗淺談
    陽臺魚菜共生系統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種模式,它的眾多優點大家也都能明白,我就不再多講。接下來談一談,我在運行這套系統的時候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既然是魚菜共生系統,我個人認為在這套系統中最重要的還是魚。養魚的容器儘量的水平面要大,這樣水可以更好的溶氧。另外,建議養魚的容器再單獨的添加一個過濾系統,經過過濾後的水再進入定植管道。種植的蔬菜,以葉菜類為主,比如小白菜,生菜,油菜之類的。
  • 寸土寸金的北京,既養魚又種菜的混搭大棚試點模式獲得成功
    一棟大棚裡,既養魚又種菜,不影響產量還能節水節肥,如今這樣的「混搭」模式已在京郊試點成功,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神奇效果。  說起魚菜共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傳統的魚菜共生,一般是用泡沫板等浮體,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放到魚池裡進行水培種植。去年,市農業局農機鑑定推廣站和懷柔區農機具研究所共同玩出了「新花樣」,在溫室大棚裡試點魚菜共生新模式。
  • 魚菜共生 水裡生「金」
    「在我的大棚裡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7月14日上午,市湖濱新區曉店鎮的江蘇漁蔬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成樹帶領記者走進其中一個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長勢喜人的空心菜和香芹,與常見的大棚蔬菜不同,這些蔬菜不是長在土上,而是長在浮床上。撥開浮床,能看見底下流動的水,水裡還有不少魚在遊動。
  • 我市開展魚菜共生技術試驗
    本報訊(記者 陳婧)7月8日下午,記者走進鹹寧市楊畈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水產養殖試驗示範基地。一片魚塘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只見岸邊一道木質的階梯向水面延伸,池塘中間搭著一個木質平臺,裡面整齊的嵌入8個巨大的藍色塑料桶,成百上千隻鱸魚被圈養在桶裡。
  • 研究陽臺景觀魚菜共生系統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 池塘魚菜共生新技術
    精養池塘魚菜共生新技術作者:王榮林 潘明庚所謂魚菜共生技術,就是將池塘養魚與水生蔬菜無土栽培相結合,採用水中養魚、水面種菜立體生產該項技術在國外發展速度較快,在我國發展歷史不長。筆者在常州市水產良種引繁中心現代漁業示範園基地上經過多年的仔細研究,選用成本低、浮性好、選材方便的材料製作生物浮床,選用生長速度快、吸肥能力強的水生空心菜作為栽培生物,既不影響魚類生長,又可為每畝池塘淨增1000餘元效益。更為重要的是生產的蔬菜與魚皆為有機魚與有機蔬菜,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