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育兒中出現的焦慮大多並非是來自孩子成長中遇到的什麼問題,而是由於溝通不暢。孩子如果乖乖睡、乖乖吃、乖乖玩就萬事大吉,但凡有了家長無法「讀懂」的任何表現,那就會開始著急,擔心寶寶是有什麼問題。比如下面這種情況:
有些寶寶會喜歡把自己的頭搖來搖去,有時候是在清醒的時候,有些是在睡覺時。很多家長就會開始著急了,成人如果不斷搖頭,肯定是有問題,所以當寶寶不斷地把腦袋搖來搖去,在家長眼中看起來,怎麼都不正常,會不會搖壞?是什麼問題?而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家長開始擔心這是遇到了什麼很可怕的事情,自己上育兒論壇問網友,去小區問隔壁大媽,去婦幼保健院問兒保醫生。當然,對於所有「看不懂」的嬰幼兒身體語言,大部分的結論都是萬能的補鈣。但盲目的補鈣反而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任何營養素的攝入都是有推薦範圍的,過低會造成缺乏,過高則同樣會影響健康。鈣的過度補充一方面會影響身體對鐵等其他營養素的吸收,一方面長期的鈣補充劑攝入超標也可能會造成高鈣血症並引發相關問題。同時,錯誤地把「補鈣」當做默認答案,也可能會忽視了其他需要關注的風險。
1.有的寶寶頭搖得比較厲害
這時媽媽就要比較細心的觀察與引導,並做個貼心的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並給予正確引導,「哦,積木倒了你不開心對嗎?那我們再搭一次吧。」「我發現你有點不高興,我來抱抱你吧。」還要確保寶寶不會拿到金屬的或有尖銳端的物品,這些東西往頭上招呼可不是鬧著玩的。還可以給寶寶多準備一些柔軟的靠枕和毛絨玩具,並且告訴他「生氣的時候,可以扔枕頭」。
2.還有的寶寶可能覺得搖頭比較好玩舒服,這時媽媽也不用太焦慮孩子雖小,痛不痛還是知道的。這可是人類的本能啊!小朋友本來力氣也不大,對不對?
用其他方式培養寶寶對節奏的愛:寶寶喜歡這種平緩的節奏運動,但節奏感不是只有「打頭」這一種方式,帶著寶寶跳舞、唱歌、跟著音樂(搖頭)、敲打玩具鼓等等,都會讓他覺得舒服而快樂。
3.還有可能是寶寶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力,獲得家長的關注,這時你要做的就是,放下手機,專心陪娃,讓他不用想辦法「求關注」。
適當忽視:小孩是天生的察言觀色家,一旦發現自己打頭你就會神色緊張地看過來,他就會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打得更歡。所以媽媽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地「佛系」一點,讓寶寶自娛自樂去吧。娃這種生物啊,有很多時候,還真是「不管他,就好了」。
4.寶寶可能真的是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搖頭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時你就可以幫他解決身體上的不適:檢查耳朵、牙齒的情況,必要的時候去看醫生。
在出牙期,給他一些可以啃咬的牙膠或是冷的食物,可以緩解疼痛和不適。
媽媽可以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用寶寶們平時喜歡的東西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寶寶喜歡畫畫,在他又一次開始搖頭的時候,媽媽可以拿起畫筆和畫板,一邊畫畫一邊自言自語:「寶寶今天不畫畫,輪到我來畫了。這些畫筆都歸我了,真的太棒了!」戲精上身,是為人父母的必備品格。如果寶寶到3歲後仍然喜歡打頭,並且還有其他的異常行為,比如不喜歡任何人的接觸,包括眼神交流,要去醫院,排除自閉症的可能。
搖頭很常見,最重要是觀察寶寶有沒有別的異常。
到3、4歲後,寶寶長大了,語言和行為表達能力越來越強,懂得說出自己的需要,懂得排解不適,打頭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消失。3歲以前的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和關愛的,想要消除寶寶的各種不良習慣,
最簡單卻最有效的方式,永遠是爸爸媽媽的高質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