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丨李彥麗
「我從來沒想過當代竟然還有女性買不起衛生巾、棉條,甚至因為來月經沒辦法正常上學」。
而事實上,全球範圍內,確實有相當大的人群因為「月經貧困(Period Poverty)」、「月經羞恥」承受著來著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你是否思考過,女性衛生用品的利潤和稅率水平?我國女性消費水平在全球處於怎樣的水平?一生中又要花費多少?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衛生巾相關企業8360家,其中山東省以1353家位居第一,福建、廣東位列二三名,僅今年以來新註冊企業就有1319家。
雖然看起來企業數量不少,但我國的衛生巾行業是個集中度較高的行業。從尼爾森的統計數據來看,排名前十的廠商銷售額佔到82%。從下圖看出,本土與國外企業基本分庭抗禮。
具體來看,領先的國內廠商包括恆安、景興、潔伶等,國際廠商包括尤妮佳、寶潔、金佰利、花王,它們幾乎囊括了市面上常見的衛生巾品牌。
如佔市場份額27.4%恆安國際,旗下的「七度空間」是國內最暢銷的衛生巾品牌。
那麼,1元錢的衛生巾,生產企業能賺多少利潤呢?通過相關上市企業的財報和招股書,可以做一個粗略的測算:
上述知名上市企業的合併利潤表,在僅考慮製造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等的情況下,恆安國際的淨利率最高,相當於1元錢的收入中,淨利潤0.20元;而景興紙業的淨利率最低,1元錢的收入中,淨利潤0.05元。
另外,大部分企業的銷售費用也佔據了不小的比重。
那麼,我國的女性衛生用品消費在全球範圍內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呢?
為了使對比更加客觀,這裡選取的13個樣本地區涵蓋了高、中、低收入地區,而商品也換為更為普及的衛生棉條。
首先,我們檢索同一品牌衛生棉條在亞馬遜各國門戶網站的單價,可以得到下圖的結論。這裡為方便對比,統一換算為人民幣計價。
歐洲最昂貴的國家冰島,以4.44元/支的價格位居榜首,這個價格幾乎相當於越南(0.78元/支)的5.7倍。而中國(1.48元/支)則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水平,略高於美國和英國。
這裡以「巨無霸指數」(The Big Mac index)衡量各地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具體來說,因為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在多個地區均有供應,而它在各地的製作規格相同,所以它的售價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當地貨幣購買力。
下圖中,柱狀圖越高代表商品在當地售價越高;折線代表真實物價水平,即數值越高則在全球市場下越不划算。
這裡畫出一條水平虛線,紅線以下部分代表,一個漢堡價格能夠覆蓋1天棉條的開銷(這裡假設女性每天更換棉條4.5次)。
在英國、美國等高收入國家,都能輕鬆實現覆蓋;而印度,是唯一位於警戒線以上的國家。
事實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於絕大多數印度婦女來說,女性衛生用品遙不可及。
據媒體報導,在印度貧困農村,有數百萬人在經期使用破布、甚至灰燼和樹葉。根據印度國家家庭健康調查,在15歲至24歲的印度女性中,超過40%的人在經期沒有獲得衛生用品。
結合當地人均GDP繪製散點圖,情況相近的位置更接近。可以看出,印度、肯亞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整體負擔最大;中國與巴西、土耳其等情況較為相似;澳大利亞、美國等負擔最小。
先做一個假設,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統計數據,女性平均生理周期為4天、每天更換棉條4.5次,則每人每年平均消耗衛生棉條216支。再假設12歲月經初潮至51歲絕經,一名女性一生平均消耗衛生棉條8424個。
圖中,開銷最高的冰島人均花費達到37378元,最低的越南為6563元。另外,中國為12503元,屬於較低的水平。
從上圖可以看出,冰島、阿聯、美國等高收入國家的開銷雖然最多,但與人均GDP放在一起考慮,則顯得「微不足道」。相反,越南、印度、肯亞的情況則較為糟糕,後兩個國家的開銷甚至超過人均GDP的1倍還多。
另一個在全球都飽受爭議的話題是「棉條稅」(Tampon tax),在個別國家被賦予一個更形象的名字——粉紅稅(Pink Tax)。爭論的焦點是,全球一半人口每月都要使用的生活必需品,真的有必要徵稅嗎?
如上圖所示,阿聯、印度、肯亞和澳大利亞已經實現0稅負。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印度,2018年起決定不再徵收12%的棉條稅,有公益人士表示,這解決了女孩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礙之一。
其他樣本國家中,土耳其稅率水平最高,達到18%。在中國,衛生巾適用的是13%的增值稅。
(截至2019年6月,美國各州對衛生棉條徵稅。紅色代表該州對衛生棉條徵稅,藍色代表該州衛生棉條不徵稅,灰色代表該州沒有州營業稅。)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各個州情況各有不同,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32個州都對衛生巾、棉條收取營業稅。
一位眾議員曾公開批評這項稅負「監管歧視」,過去40年中,加州女性每月都需承擔7美元稅負。
藉由「散裝衛生巾」的話題,長期被忽視的「月經貧困」問題再次回到公眾視野,希望這次不再被忽視。